文丨新工業洞察
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光的受激發射理論,人類對鐳射開始有了認知。
在此後的幾十年,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時代的發展,人類對鐳射的認知逐步加深,這個曾經只作用在軍事等方面的設施,開始出現在大眾面前。
9月15晚,全球首款搭載鐳射雷達的量產智慧汽車,小鵬P5正式上市,而這或許也意味著高階智慧安全性進入實際落地期,被提上了日程。
事實上,除了被運用在新能源汽車的自動駕駛外,今年鐳射雷達領域也是頻發喜事。
8月,日本車燈大廠Koito加碼投資美國鐳射雷達公司Cepton;無獨有偶,國內固態鐳射雷達供應商“探維科技”,也在9月完成1億元A輪融資。
這個曾經被淡忘的設施,為何讓這麼多品牌趨之若鶩。
“躥紅”的鐳射雷達
經過近44年的技術進步,直至1960年,TH Maiman研發出了第一臺鐳射發射器,這也拉開了鐳射被人類所用的序幕。
時隔一年,1961年,國內第一臺鐳射發射器“小球照明紅寶石”,在長春正式誕生。
1969年,美國第一次登月,在月球表面安裝了後向反射器裝置,從地球向該裝置發射鐳射,人類測得了精確的地月距離,這也是鐳射首次被運用在其他用途。
九十年代末,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自動駕駛概念也在飛速進步,從2005年開始,鐳射雷達被運用在汽車領域的例項越來越多,2004—2007年之間,由國外機構組織的DARPA無人駕駛車挑戰賽,均運用到了鐳射雷達。
隨後,以音響起家的Velodyne轉型鐳射雷達製造商,自發明3D實時鐳射雷達以來,推出了多達64線鐳射雷達產品。
截止2005年,已有80多家鐳射雷達公司成立,其中,許多人都押注於新技術,刺激了鐳射雷達領域的高度技術多樣性。
2010年,開始佈局無人駕駛汽車的谷歌也選用了Velodyne提供的鐳射雷達。
此後的十幾年裡,隨著鐳射雷達的前景被看好,鐳射雷達的重視程度增高,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了車載鐳射雷達的研發,國外湧現出一批諸如Velodyne LiDAR、Luminar、Ouster、法雷奧等頭部鐳射雷達企業,國內也有禾賽科技、華為、大疆等“淘金”的玩家。
儘管,從鐳射雷達的運用上看,被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廣,軍事、醫療、通訊、工業、航空等各個領域皆有所取,但從成熟程度以及增速上汽車領域最為迅速。
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以及智慧汽車大流行的背景下,研發自動駕駛的企業逐批湧現,這也加速了鐳射雷達的“躥紅”,包括百度、Uber、Cruise、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等。
目前,整個鐳射雷達市場群雄逐鹿,據青桐資本統計,僅在2020年就有46家入局,其中不乏速騰、鐳神等明星企業,不過,當前市場集中度不高,初創企業仍有機會跑出。
科技巨頭跨界入場的“陽謀”
作為一種新型崛起的感知硬體,相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鐳射雷達可以準確的感知周邊環境的三維資訊,探測精度在釐米級以內,這就極大的提升了裝置對障礙物、周邊環境的識別能力。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人們對智慧硬體的要求增高,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生活的認知,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等多種新概念被提出,加大了對鐳射雷達的應用。
據Yole預測,到2026年鐳射雷達市場規模將達到57億美元,2020-2026年,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1%,細分市場裡,智慧城市增速最快將達到35%;自動駕駛出租車和巴士增速為33%;智慧物流為23%。
此外,自動駕駛、高階輔助駕駛能力,對周邊環境及前方障礙物的預判、識別能力有著極大的要求,相比目前的主流探測裝置,鐳射雷達普遍的有效探測距離更遠,這就剛好契合了無人駕駛、智慧駕駛的需求。
特別是由於大環境因素,近幾年人們更傾向於私人出行,交通堵塞的減少也將導致從公共交通轉向私人駕駛的趨勢加速,對於鐳射雷達的開發更為關注,這對長遠發展是有益的。
目前,汽車鐳射雷達市場增速達到111%,到2026年市場規模將突破23億美元,佔比近乎達到總市場規模的49%,其中,ADAS所用鐳射雷達將佔到41%,鐳射雷達成為量產汽車標配,與純視覺的路線之爭已有勝負。
另一方面,新基建成為近年來國內投資、創業以及社會的絕對熱點,智慧交通、車路協同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吸引了更多人關注,這個時候就需要各類感測器,如鐳射雷達、攝像頭提供環境資訊。
作為智慧交通終端感測器,鐳射雷達的效能決定了同樣具備類似L4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地位,在車路協同端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最後,市場趨於理性,技術方案成為關注重點,如IDG資本投資北醒光子、光速中國投資禾賽科技等主要都是看中企業背後的鐳射雷達技術方案,技術的不斷成熟成為企業成批湧入的關鍵。
目前,固態鐳射雷達是行業公認的發展方向,經過不斷最佳化,相比原始的裝置形態,改良過的固態鐳射雷達體積有了明顯的縮小,甚至XenomatiX的產品體積縮小了3倍,但消耗的能量僅為原來的二分之一,功能與效果增加了3倍。
更為關鍵的是,早期的機械式鐳射雷達價格動輒在幾十萬甚至是上百萬,如今在固態化的產業鏈體系中,鐳射雷達的質量與價格開始趨於合理的範圍,這也是大廠鍾愛鐳射雷達的因素之一。
浪頭上的潮流湧動
事實上,儘管行業玩家略顯擁擠,但從行業集中度上而言,目前並不算高。
Ouster創始人、執行長Angus Pacala表示,“未來五年內,只有三到五家鐳射雷達公司會活下來。”似乎這句話有點危言聳聽,卻從側面也反映出行業整合潮還在繼續。
從Yole釋出的最新資料來看,目前市場份額最高的Valeo也沒有超過30%,而其他行業玩家僅有速騰聚創以10%居第二,其餘玩家均為個位數的市佔率,這表明市場格局仍然比較分散,不少玩家仍有機會。
鐳射雷達落地,特別是汽車鐳射雷達的落地,有著非凡的意義,對於國內鐳射雷達行業而言,步入量產階段,標誌著鐳射雷達技術的相對成熟。
一個很明顯的標誌是,早兩年馬斯克之所以不看好鐳射雷達,是因為那時價格偏高,會導致整車的成本上升,但以現階段的趨勢,鐳射雷達價格會越來越便宜。
目前,鐳射雷達的平均售價在5200元左右,隨著技術逐漸成熟,成本降低,預計到2026年鐳射雷達的平均售價降至1042元,這也將大大提高鐳射雷達整體應用效率。
不過,縱觀整個領域,國內鐳射雷達大規模落地、全場景應用,還受制於一些因素、難題。從客觀角度來看,處理不利條件是鐳射雷達所必須面臨的難點。
例如,uber在2018年發生的首例無人駕駛致死車禍中,其原因就在於無人車感測器已經探測到這位正在橫穿馬路的行人,但自動駕駛軟體並沒有在當下採取避讓措施。
確保鐳射雷達在車輛中應有的地位,是決定其實現公平合理的處理應用場景的關鍵,從而有助於自動駕駛系統做出更快的決策,實現或保證車輛的安全執行。
另一方面,如同攝像頭一樣,最初基礎硬體是主要區別,但隨著行業的發展,軟體和應用程式的差異化就變得至關重要,如何實現軟體、以及應用程式上的差異化或是關鍵一環。
以汽車領域為例,這類領域更需要鐳射雷達具備深度感測,同時也能實現汽車眾多感測器的智慧融合,實現軟體或應用程式上的差異化,能夠用同樣數量或更少的感測器完成更多的事情,實現“一瞬間”探測整個場景,提供不同視野、不同範圍、不同解析度和幀速率,更具靈活性。
最後,相對國外企業,國內鐳射雷達企業還需持續向上突破,特別是技術層面,在國內幾家企業中,僅有速騰聚創主流MEMS式,像是禾賽、大疆等仍主要做機械式,不過,現在機械式正在式微,車企和投資人信心不足。
結語
經過100年的發展,鐳射雷達仍在不斷演進,時代的“大浪淘沙”下,敦促著企業向著更高層面、更嚴規格轉變,如今,鐳射雷達賽道格局依舊未定,眾多存留玩家中,“前浪”與“後浪”還在不停角逐。
不過,能夠預測到的是,隨著技術與應用場景的改進,未來的某一天裡鐳射雷達將更好地為人類所服務,這也將推動整個社會的利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