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副刻影史
編輯/副刻影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時間流逝,五千年已過,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火的出現,青銅器的出現,瓷器的出現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朝代更迭,人們在平凡的生活中,不斷創造著不平凡的奇蹟。兵馬俑的出現,絲綢的出現,各種名人字畫的出現凝聚著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氣息。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我國價值連城的十件國寶級文物吧!
第一件後母戊鼎 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1939年後母戊鼎出土於我國河南省安陽市。當時的安陽已經被日本人佔領了,淪陷區的中國人民苦不堪言。安陽市殷墟內的考古隊也已被迫撤離,只留下發掘後的殷墟遺址和苦難的安陽人民。為了活命,武官村附近的村民便打起了尋寶之路,挖出寶貝後就能換很多錢家裡的溫飽問題也就解決了。
得知此事後的吳培文,便來到了王陵區一帶進行挖掘。初入此行的吳培文,還是個愣頭青只見他笨拙地使用著洛陽鏟。探杆探到13米時,碰到了堅硬的東西,洛陽鏟拔帶出的泥土裡帶著不少的銅鏽。吳培文立刻回去找村民幫忙,在大家努力下一個銅跡斑斑的龐然大物出現在村民眼前。
大家趕緊聯絡買家,買家一看這大傢伙都說體積太大不好出手。紛紛表示無能為力,買家商議後決定把它割成小塊帶走。大家決定從鼎耳開始割起,耳旁傳來刺啦刺啦的聲音。突然叮噹一聲兩個鼎耳已被鋸下。鼎足的切割也也已開始,終於吳培文忍不住了制止了這次的切割和售賣。
為避免被日本人發現,吳培文便將這龐然大物埋在了自家的院子中。儘管如此當地的駐守的日軍還是聽到了風聲,幾次三番地搜查吳培忠的院子。情急之下的吳培文從文物販子手中買了一件贗品的青銅器藏在自己的院子裡。終於日本人搜到了情報中的青銅器,滿意地走了。就這樣後母戊鼎儲存了下來。
抗戰勝利後,後母戊鼎當成賀禮來到了蔣介石手中,此時的它是沒有鼎耳的。新中國成立後,在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終於找回了一隻鼎耳,另一隻則下落不明。現在人們之所以能看到兩隻鼎耳的後母戊鼎,是因為人們在這鼎耳的基礎上仿製出來加上的。
後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後因鼎腹內鑄有“後母戊”三字而得名。此鼎為長方形,長110釐米,寬79釐米,高133釐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刻有雷紋,四周有著盤龍和饕餮的紋樣。後母戊鼎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現粗略估價為5萬億人民幣。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第二件清明上河圖 藏於北京博物館
1911年的一個深夜,寂靜的皇宮大院隱匿在漆黑的夜色中。急匆匆的腳步聲由遠處傳來,一個黑色的身影,鬼鬼祟祟的小跑而來。他的懷中揣著沉甸甸的包袱,做賊心虛的他不斷回頭觀望。突然懷中的字畫滑落而出,掉在了地上,神秘黑影來不及撿起,就消失在戒備森嚴的皇宮大院。
此人是誰他又為何出現在這大院之中?原來他是溥儀的親弟弟溥傑,此時他的懷裡就抱著價值連城的清明上河圖。溥傑為何要偷走這幅千古名畫呢?原來,真正想要這幅畫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高高在上的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之所以把畫偷出去是為了籌措出國的經費。這次“逃亡”也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他先將一些字畫,以賞賜的名義交給自己的親弟弟溥傑;再買通守門的小太監讓他每天深夜將溥傑放出皇宮,溥傑將字畫帶到隱秘之地藏起來;最後自己逃出皇宮帶著這些名貴字畫遠赴英國留學。溥儀將清明上河圖藏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裡。
被收買的小太監臨時反水了,將這件事告訴了內務府。終於這事也東窗事發了,溥儀留學英國的美夢破碎了。
1924年,北京政變後溥儀入住天津租界,清明上河圖回到溥儀手中,皇帝和這幅名畫也開始了自己輾轉顛沛的生活。1932年3月9日,日本在我國東北建立了傀儡政權,清明上河圖就隨著溥儀在偽滿洲國皇宮裡沉寂了14年。
新中國成立後,清明上河圖便珍藏於北京博物館中,其價值為8千億人民幣。
北宋宮廷畫師張擇端歷經數載創作了這幅畫。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採用了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記錄了我國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情況,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有超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第三件越王勾踐劍 藏於湖北博物館
劍攜帶輕便、佩戴神氣、使用便捷被稱為百兵之祖,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1965年12月,考古人員在湖北江陵發現一座楚國墓。一柄銅劍引起眾人的高度重視,小吳在拿劍時,手指被割破了。距今兩千多年的佩劍怎會如此如此鋒利呢?有些人不信便拿白紙來試,16層白紙瞬間被劃破。
此劍高55.7釐米,寬4.6釐米,劍柄長8.4釐米。劍身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劍”鳩淺便是越王勾踐的名字,看來這便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公元前494年吳越之間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越國慘敗,勾踐被迫成為吳王夫差的馬伕。在此期間勾踐每天睡在柴草臥鋪上,嘴裡時常舔嘗苦膽,頭枕的就是這柄劍。忍辱負重二十年後回到越國,用了9年時間,滅掉吳國用這柄劍殺了吳王夫差。
勾踐把女兒嫁給楚昭王時,將這柄劍當成嫁妝給了自己的女兒。後來楚王把它賜給楚國貴族,成了這貴族的陪葬品。
此劍沒有半點鏽跡,花紋光亮如新。經檢驗其主要為合金,花紋處含硫高。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現藏於湖北博物館價值約5500億人民幣。
第四件曾侯乙編鐘 湖北博省物館
1977年9月,因人數增多隨州城郊擂鼓墩駐軍準備擴建營房,發現了一座“超級古墓”這座古墓比長沙馬王堆古墓大6倍還多。墓室積水抽乾後,映入眼簾的就是宏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
兩千四百年後,這套重達2567公斤的編鐘依然完完整整地掛在木質鍾架上。這套編鐘共65件,分為三層八組。最大的一件高152.3釐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高20.2釐米,重2.4公斤。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出土最大的青銅編鐘,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其價值在3500億人民幣,他的出土說明了我國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發展到極高的水平。
鐘上還刻著銘文,上層的只標有音名,中下兩層不僅標有音名還標有音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
編鐘是我國古代大型的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行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我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
雖是兩千多年前的文物,曾侯乙編鐘依然能發出優美的聲音。1978年出土時他就發出過令人驚豔的絕響。1984年新中國成立35週年之時,它又演奏過不少中外名曲。1997年香港迴歸之時,它被再度敲響。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它又發出了自己天籟般的聲音。
第五件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陝西曆史博物館
屋子太舊了,在老張和幾個孩子的努力下終於湊夠了整修老宅的錢,終於老張也決定翻修自家的老宅了。找村裡人幫忙,買修房用的裝置老張家這幾天忙得挺開心的。
1970年10月5日,只聽轟隆一聲,老張家的老宅就被推倒了。村民和施工人員便開始了緊羅密佈的挖地基工作。距地面0.8米處,施工人員挖出了一個高65釐米腹徑60釐米的陶甕,工人好奇地打開了他,裡面裝滿了大量的金銀器。這可驚呆了旁邊的眾人,沒想到這老張家老宅家居然是一個藏寶甕啊!
老張可是個老實人他趕緊讓工人和村民停止了施工,聯絡了當地的警方,民警來後也是第一次見到如此陣仗,無能為力的民警只能聯絡文物保護局的相關人員,得知訊息後考古人員立馬來到這次的工作地點陝西西安南郊何家村。
考古人員開始了發掘工作,因為這些都是易碎的文物,接下來工作的時候,工作人員都刻意地放輕了動作。不久後,專家又發現了一個大小類似的陶甕,裡面裝有金銀器和玉器。在這個陶甕的旁邊還發現了高30釐米,腹徑25釐米的銀罐。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其中還出土了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銀壺的造型採用了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馬鐙的綜合形狀。它高14.8釐米,口徑2.3釐米,造型別致紋飾獨特,堪稱我國國寶級文物。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價值2810億人民幣。
上面講述的5件國寶級文物的排名只是小編自己的看法,有不同意見可在評論區留言哦,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下期小編會把剩下的5件國寶介紹給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