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想要處理好,需要玩透明規則和潛規則。
我是小靜,每天分享讀歷史的感悟,請點個關注。
我一直說人情世故,明規則還是潛規則,都是為了保證利益分配與交換形成的,今天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資治通鑑》第23卷,漢紀十五 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
【原文】
乃立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為刻印章;賜以宮女為夫人,備車騎、輜重。丞相率百官送至橫門外,阻而遣之。王自請天子曰:“身在漢久,今歸單弱,而前王有子在,恐為所殺。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願漢遣一將屯田積穀,令臣得依其威重。”於是漢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撫之。
【譯文】
漢朝立尉屠耆為樓蘭王,改國名為鄯善,並頒刻印章,賜給尉屠耆宮女做夫人,又為他準備了車馬、輜重,由丞相率領文武百官送至長安橫門之外,祭祀路神,置酒餞行,然後送其回國。尉屠耆自己向漢昭帝請求說:“我久居漢朝,如今回國後勢單力弱,況且前王之子尚在,恐怕被其報復殺害。我國有一處地方叫作伊循城,土地肥沃,希望漢朝能派一位將軍,在伊循城一帶屯田,聚積糧食,使我能夠借重漢朝的兵威。”於是漢朝派司馬一名、部屬四十人到伊循城屯田,以鎮撫鄯善國。
【分析】
漢武帝時期雖然用軍事的手段擊敗了匈奴,但是由於連年征戰,內部需要休養生息,暫時退出了對西域各國的控制。
經過霍光輔佐昭帝整頓內部,修養生息,積蓄了足夠的力量,開始著手重整西域,恢復絲綢之路。
這次奪取樓蘭政權,培植自己的勢力上位,太過戲劇性。派人刺殺了樓蘭王就征服了樓蘭,順利扶植了親自己的勢力。
為啥那麼簡單呢?美國花了十年也沒搞定阿富汗。
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這個國家都想要投降漢朝。
因為前任國王依附匈奴,但是匈奴能給樓蘭帶來什麼呢?一個遊牧民族,一到氣候不好,牲畜緊缺的時候,就要去外面搶。樓蘭臣服於匈奴只有被欺壓。
如果歸附漢朝就不一樣了,絲綢之路上佔個位置,商隊來往,吃喝補給,數不盡的金銀進賬。全國上下,大到王公貴族,小到平頭百姓,誰不想搞錢,而去被匈奴壓榨?
匈奴對樓蘭的控制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對比一下漢朝,看看高手怎麼玩的。
首先,選擇在漢朝生活多年的尉屠耆為匈奴王
這樣做的好處有三點
1.文化輸出,他一直生活在長安,受到漢朝的影響,看過長安的繁華,自然認為漢朝啥都好,就像那些崇洋媚外的公知和留學生一樣。
大國們吸引留學生也是出於這個考慮,輸出本國文化,培養親善情緒。
2.尉屠耆本來就是樓蘭王室的人,由他繼位,政權的合法性容易解讀。
3.尉屠耆在樓蘭沒有根基,需要漢朝做靠山,上位後變臉的可能性很小。
養這麼合適的一個人在長安,基本可以認定是漢朝多年的佈局。
然後,就是隱藏在背後的利益絲綢之路
這一點捆綁了整個樓蘭國,有錢賺,我也不欺負你,漢朝手裡還有尖貨,和匈奴保持朝貢貿易能拿到啥?
至於和親這個東西,古代人就愛玩這個,在我看來用處不大。和親所起到的作用和利益捆綁這一方式相比太弱了,不深入討論。
後來尉屠耆要求漢朝派兵駐守,也主要是防匈奴,樓蘭自己內部也可能有人不服,不過一定不會是主流,要不然國王被殺的時候幹嘛去了。
秦漢時期逐漸形成的商路和朝貢貿易,一直維持了數千年。
藩屬國國王接受,中原王朝冊封,然後進行朝貢貿易。
藩屬國來朝貢其實是賠錢的,各個小國拿一些獸皮鹿角之類的土特產,就可以換回價值不菲的金銀器具和各種藝術品。這樣做的目的是輸出文化,以至於東南亞等國都深受漢文化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
出了朝貢,還發展出了隨貢,這就是賺錢的,來朝貢的使臣,回國之前還要進貨,各種中原的商品就輸出到了各個番薯國。
藩屬國的制度,就相當於一個生產廠家與自己的代理商簽訂獨家代理協議,一個地方我只給我冊封的人供貨。
藩屬國不僅透過這種方式拿到了需要的貿易品,而且還可以維持自己對內部的控制,我能拿到貨,我有錢,你們都得跟著我玩,有問題嗎?對於各國的掌權者,這種方式多簡單,風險低,不用擔心哪天就政變了,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朝貢貿易能夠維持幾千年,根本原因是形成了公平的利益分配規則,雖然好像是地位有高低,但是在利益面前這都不是事兒。
同時也不能理解成中原王朝實力強,靠軍事鎮壓才得到的成功,乾隆時期清朝對緬甸的戰爭,其實並沒有取得軍事上的成功,最後緬甸主動稱臣,為的也是搞錢。各個王朝圍繞商路的戰爭,大多是類似打土匪強盜,例如匈奴、突厥。
最後朝貢體系的瓦解也不是這些藩屬國想要的,而是大清發展到了瓶頸,沒有及時的改革,落後於西方,又被強盜把商路打斷了。
【感悟】
人與人也一樣,生活中要遵守法規,受道德的約束,單位職場上,有檯面上的規章制度,還有潛移默化的潛規則。
這些規則的執行邏輯必然是保證利益分配與交換,都是經過各方博弈逐漸形成完善的。不公平的,對部分人有利的規則,一定是不穩定的。隨著利益逐漸的流轉,各種制度也需要做調整,要不然也會引起各方的不滿,互相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