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觀看影片
我是中國男子射擊隊運動員龐偉,世錦賽、奧運會、世界盃總決賽三大賽大滿貫獲得者,曾獲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子10米氣手槍金牌,2021年東京奧運會射擊男子10米氣手槍銅牌、10米氣手槍混合團體金牌等獎項。
我的家鄉是享有“體育之城、冠軍搖籃”美譽的河北保定。打小我就喜歡玩槍,鄰居隨口的調侃:“那麼愛玩槍,乾脆去學習射擊得了”,無意中點明瞭我未來的職業道路。
2000年,我14歲,在朋友的介紹下,我偶然接觸到射擊,去體校“試了試”,結果自此喜歡上這項運動。在父母的支援下,我進入保定市第二重點業餘體育學校射擊中心,師從張廣偉教練。最初訓練時,我絲毫沒覺得累。張廣偉教練很看重我,常常安排加練,當別人週末休息時,我從早到晚堅持練習,跟自己較勁。
兩年後,我迎來射擊生涯中的頭兩場大賽——全國射擊賽與全國青少年射擊賽。當時,我認為自己還不具備很高的水平,只把比賽當作寶貴的鍛鍊機會。資格賽,我成績排名第一,按捺不住的驚訝和興奮,教練立馬踹了我一腳說:“踏踏實實比賽,打完再說。”我立即沉下心專注比賽,最終穩穩地拿下了冠軍。
我很感謝教練當時為我潑的“冷水”,射擊比賽最可怕的是在場上多想,認為自己肯定能拿冠軍。運動員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賽場上要保持平常心。
2003年,我進入河北省隊,師從教練張勝閣,他既是師傅也是朋友,對我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2005年全國奧運會後備人才選拔賽上,19歲的我奪得第一,成為國家隊最年輕的隊員。在這裡,我遇到了教練王義夫,他是我職業生涯中的貴人,也是我夢想追趕的偶像。2008年北京奧運會,得益於“一切用成績說話”的選拔機制,我成功拿到奧運入場券。
當時,國家隊情況並不樂觀,首金失利,在男子10米氣手槍比賽中,前輩譚宗亮意外被淘汰出局。我則抱著“快樂比賽就好”的心態以總成績688.2環摘得我的奧運首金。比賽結束後,王義夫教練說:“龐偉這小子,有點兒我當年的感覺。”
在北京奧運會的賽場上,我初次體會到了“人槍合一”的感覺。當決賽第七槍打出10.7環時,內心就會完全忘記這發子彈究竟是槍打出去的,還是我打出去的。一旦進入忘我狀態,就會專注比賽,心態自然就平和了。
可伴隨榮譽,壓力還是來了。北京奧運會後,我狀態低迷,王義夫教練當時說:“看龐偉比賽那才叫揪心呢。”2011年大運會,我嘗試卸下包袱,可最終還是以0.2環的微弱差距與金牌失之交臂。
我逐漸明白,射擊是一項寂寞的專案,要持續保持比賽優勢,就必須在新的週期裡從零開始,埋頭苦幹。為獲得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入場券,我在選拔賽中絲毫不敢放鬆。可如願去到倫敦,我卻意外爆冷,無緣獎牌。那段日子,時間就是煎熬的代名詞。可日子還是要過,比賽還是要打,在訓練中,我每天只盯著眼前的靶子,一槍槍打,慢慢積累,專注於當下,在日復一日的備戰中,心態逐漸得到錘鍊。
射擊專案有其特殊性,對穩定性要求極高,因此,特容易出黑馬,名將也特容易失手。所以,無數射擊運動員在談及專案時,都會提到壓力、心態、發揮這幾個詞彙。
自22歲拿下北京奧運會金牌後,我很長時間再也沒拿過國際大賽冠軍。很多人會在賽後問及這個尷尬局面,我常說,如果可以拿到慢射冠軍,我的射擊生涯會更圓滿。
30多歲對於男子射擊選手來說正是出成績的黃金年齡,參加2016年裡約奧運會時,我正好30歲。那是我和妻子杜麗一起攜手參加的第二屆奧運會,也是我第一次參加慢射這個需要“熬年頭”的專案。最終,我收穫一銀兩銅的成績。
里約奧運會之後,我開始轉型為教練。原本以為再沒有機會角逐奧運會賽場,可由於隊內缺乏可挑大樑的年輕選手,已很久沒有系統訓練的我,以老將的身份站上東京奧運會賽場。剛進國家隊時,我是年齡最小的,而現在在國家隊手槍組,我是年齡最大的。
這屆奧運備戰很艱辛。作為射擊運動員,一年的訓練至少要打4萬多發子彈,這還不包括只練動作不擊發的訓練量,算下來,我平均每天要打100多發子彈。不要以為這是件很簡單的事,我們訓練都按比賽的節奏進行,每打一發子彈大約需要幾十秒,因此每天僅實彈射擊時間就要耗費兩三個小時。再加上體能、心理等其他訓練,有時一天訓練時長就有10多個小時。傷病開始警告,我很難像年輕運動員一樣全身心投入,身上始終有擔子,但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再拼一次。
作為東京奧運會新設專案,10米氣手槍混合團體比賽需要男女搭配,我和“大侄女”姜冉馨組成“叔叔與大侄女”組合參賽。姜冉馨在關鍵的最後兩輪連續打出10.7環,決勝局我頂住壓力打出了10.1環,20.8環的成績成果讓我們收穫金牌,也讓我的奧運生涯完美謝幕。
4次奧運征途,16年國家射擊隊生涯,在北京奧運會一戰成名到經歷低谷的艱難突破,“堅持不懈”的體育精神始終伴隨我。在今年東京奧運會上,從個人突破到團隊配合,我也一直拼搏,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堅韌做出詮釋。
射擊運動,始終承載著我的信仰和情懷,我會把經驗毫無保留地和年輕隊員分享,我也希望他們能夠讓中國射擊隊延續榮耀和光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1月30日 09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