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王國維說:“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不知不覺間,人生已步入中年,見過人情冷暖,也領略了苦辣辛酸,漸漸明白:難得糊塗,是種智慧;活得清醒,才算高明。
一個人是否活得清醒,從謹言,擇友、讀書這三件事最能看得出來,因為:
一個人的言語間往往透露出對他人、對自己的認知;
一個人選擇與何人交往,往往折射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而一個人能否靜下心閱覽書籍,也往往透露出他的修養。
謹言
《格言聯璧》中講:“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
謹言,是君子的基本修養,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保護。一旦忘乎所以,就會給自己帶來災禍。
北宋曾有一人,才華橫溢,但仕途坎坷、屢遭貶斥,這與他喜歡諷刺挖苦,肆意評價他人有很大關係。
元豐二年,此人接到朝廷調令,命他去外省赴任。按照慣例,他需“上表謝恩”。
於是,他便寫了篇謝上表。雖然前文低調謙虛,表示自己毫無政績,實乃皇恩浩蕩,但在結尾處,他卻多寫了一句話:
“陛下知我愚昧,不合時宜,難以和變法派共事,又體恤我年老,不愛多生事端,所以恩賜我在小地方做個父母官。”
這句話初看時,似乎沒毛病。
可當時正值變法期間,言論敏感,作為朝廷命官,於國於人於己,都應當出言謹慎,但他偏偏“添油加醋”,看似平平無奇的一句話,卻被御史看出端倪:
“你年老不愛生事,那就是暗諷變法派愛生事嘍!皇上全力支援變法,那就是暗指皇上也無事生非嘍!”
於是,便被被朝廷降罪,開啟了長路漫漫的貶官生涯。
《淮南子》裡說:“言不苟出,行不苟為,擇善而後從事焉。”
人活一世,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俗世之遠,都應當學會謹言。
大話少說,重話輕說,急話緩說,壞話不說,好話說到心坎裡。
放眼世間,一個成熟的人,往往都是謹言慎行之人。他們深知,謹言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於己的修養。
行走於世,做一個會說話,說好話的人,方能使當下無憂,前路無悔。
擇友
唐朝開元年間,宰相之侄郭仲翔,隨軍出征南蠻。途中,他接到同鄉好友吳保安的信件,想一同出征立功。隨後,吳保安被安排在軍中做管記。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將貪功冒進,很快就全軍覆沒。南蠻得知郭仲翔的身份非同一般,便抓了他,索要一千匹絹才肯放人。
無奈,郭仲翔只得給吳保安寫信,託他轉告宰相,儘快想辦法替他贖身。但是,當吳保安趕到京城時,發現宰相早已過世。
事已至此,吳保安已經盡力了,他完全可以回信覆命。但他沒有!
他變賣了全部家財,湊到了二百匹絹,又花費了十年時間,離家經商,終於攢夠一千匹絹,將郭仲翔贖回。
正所謂“有朋如此,夫復何求”,若不是吳保安大義,郭仲翔恐怕要在南蠻囚禁一生。
曾國藩說:“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
選擇朋友,就是在選擇人生。
生命的旅途中,人來人往,相遇即是緣分,但結交要看人品。
結交摯友,在你艱難無助時,替你排憂解難;結交諍友,在你頭腦發熱時,幫你明辨是非。摯友可貴,而諍友難得。
好的人生,一定是有良友相伴,從清晨到日暮,能同甘,可共苦。
讀書
20世紀初,在山東平原縣一戶農家,住著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孫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廚房的桌邊帶著他的小娃娃,搖頭晃腦地讀著《詩經》《春秋》《三國志》等古籍,書聲朗朗。
一天,小孫子問道:“爺爺,我每天跟著你讀書,但是又不懂書裡的意思,合上書就都忘了,這樣不是在浪費時間嗎?”
老人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這些古文對你來說,可能很難理解意思,也可能根本記不住,但是,在你閱讀的過程中,那些文字會慢慢影響你,淨化你的心靈。”
小孫子記住了老人的話,終生與書為伴,最終成為我國著名哲學家——任繼愈先生。
晚年任老在總結自己求學心得時,感嘆道:“那些語句,即使你未曾記住一句話、一個字,卻依然會感染你,讓你受益終身。因為,它會讓你的心靈如泉水般清澈、純淨。悄然無聲中,你建立了一片完全屬於自己的純淨天地。”
有人說,治癒一切煩惱的解藥,都在書裡。
讀書,或許不能給你帶來好運,但它能讓你在迷茫時找到方向,在退縮時獲得力量,更能讓你在跌落低谷時,看見逆風翻盤的希望。
走過半生,你會發現,人生的高光時刻,總是人潮攢動,而一旦落寞,就要獨自扛過所有的傷痛。
喜歡讀書的人,縱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依舊滾燙。他們不屈不撓,向陽而生,活成自己的擺渡人。
人們常說:當下選擇的每一步,都會影響著往後的人生。
可人生就在須臾之間,少些彎路,便會少份遺憾。
謹言,能遠離是非;擇友,可親近良人;讀書,會潤澤心靈。
餘生漫漫,願你我活得清醒,過得值得。
作者簡介:蓁蓁,多平臺簽約作者,一名周旋在兩隻小可愛之間的幸福寶媽,想帶她們看世界,聽風拂過臉龐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