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發展相對安穩的現代,基本上是沒有吃不起飯、穿不起衣服的特級貧困人民的,最起碼沒有哪一家說用不起電,點不起電燈的。
可以說現代的絕大多數家庭,都是有條件給予孩子們足夠好的教育條件的,區別只在於學校的好壞之分罷了。
條件十分優越的家庭,就想著讓孩子從小就去讀當地最好的學校,條件相對差的家庭,也不至於差到普通學校的學費交不起的地步。
雖然說每個家庭都能讀得起書,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愛讀書,社會中普遍有一些孩子,他們只知道玩耍,從來不愛讀書。
相比於這些不愛讀書的孩子們來說,在古代就有這麼一位孩子,他恰恰與那些不愛讀書的孩子們相反,如今更是被當作正面教材用來教育孩子們,他就是西漢時期的匡衡。
匡衡小時候家裡很窮,能填飽肚子就算不錯了,更不用說是去讀書寫字之類的,匡衡的家庭條件不支援他去學習。
但匡衡跟別人不一樣,別人有條件但不愛學習,他是沒有條件卻偏愛學習,後來在親戚的指導下,匡衡勉強認識了一些字。
認識漢字之後,匡衡就很愛看書,自己買不起就去和別人借來看,哪怕是給有錢人做小工,也要換書來看。
匡衡的這種熱愛學習的精神,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也是他後來能成為朝廷棟樑的主要原因!
在西漢時期,人們還都是用油燈來照明,在歷史中,油燈是起源較早、延續和發展時間較長的生活用品之一。
但並不是家家戶戶都能用得起“油燈”,最起碼匡衡的家裡就不支援他用油燈來讀書學習。
一天晚上,躺在床上的匡衡毫無睡意,便回憶起在書中所看到的知識,此時的他很想拿起書來閱讀,但苦於用不起“油燈”只能作罷。
就在將要睡覺之時,匡衡突然發現東面的牆壁上,有一個很小的孔洞,隔壁的燈光從孔洞中透露了出來。
匡衡看後靈光一閃,便找了一些工具,悄悄地將牆壁上的孔洞給弄得大了一些,這樣一來,從隔壁照射進來的光便足夠他學習了。
這時候很多人就起了好奇心,既然用不起燈,他為什麼不在白天讀書,非要等到晚上才去讀書呢?
其實在古代,尤其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並沒有童工的說法,為了補貼家用,很小的孩子都要去工作,就比如朱元璋小時候還給地主放牛呢。
白天沒有時間的匡衡,只有夜晚的時間屬於自己。
經過匡衡的刻苦學習,總算是對得起日夜看書的他,在連續九次考試後,匡衡終於考中了《詩經》中的丙科。
考中丙科之後的匡衡,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由於他對《詩經》的理解之深,就連當時身為太子的漢元帝都為其動容。
得到漢元帝賞識的匡衡,在漢元帝登基之後,匡衡也隨之水漲船高,成為了漢元帝身邊的近臣。
從小刻苦的匡衡,經歷過家庭的貧寒,再加上當時京城周邊多災難,於是匡衡勸說漢元帝,皇宮中儘量不要鋪張浪費,重用溫和之臣,罷免苛刻酷吏,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
匡衡的諫言,深得漢元帝贊同,於是又加封匡衡為太子少傅。
漢元帝獨尊儒術,又十分喜愛《詩經》,常常親自去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尤為讚賞,在丞相病逝後,匡衡於是做了代理丞相,封為樂安候,輔佐皇帝總理全國事務。
《漢書》載,初,中書謁者令石顯貴幸,專權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張譚皆阿附畏事顯,不敢言。
漢元帝后期,十分寵信宦官石顯,石顯仗著漢元帝的寵信,結黨營私、把持朝政。
後來漢成帝繼位,匡衡上書彈劾石顯,這是匡衡最後一次為朝廷剷除奸佞,在這件事了卻之後,竟然傳出匡衡貪汙錢財的罪名。
匡衡因貪汙錢財,被漢成帝貶為庶人,回到家鄉後沒過幾年匡衡就病逝了。
庶人進京做官,到了最後仍是以庶人身份回鄉,猶如做了一場漫長的美夢!~
參考資料:《漢書》,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