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些年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海軍實力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其實我國海軍部隊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和海軍岸防兵五大兵種組成,前四個兵種大家都非常關注,並且也很熟悉,但是岸防部隊卻很少有人關注,甚至對於一些朋友來說都有些陌生。我軍岸防部隊主要由岸炮部隊和岸艦導彈部隊組成,主要任務包括保衛海軍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段,消滅敵艦船,封鎖航道,支援瀕陸海區活動的艦船,支援島岸、要塞守備部隊作戰。曾經一段時間內,岸防部隊曾是我國的主要海軍力量,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岸防力量也有了跨越式的提升。不過,隨著我國海軍走向深藍,岸防武器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越來越弱化,甚至有人直接建議逐漸弱化岸防力量的發展,把資源集中到艦船上,但顯然這樣的想法明顯是鼠目寸光。
海岸炮兵時代
新中國初期,我國海防實力不管從裝備水平,還是技術水平來說都非常的弱,海軍水面艦艇規模也很小,而當時我軍部隊中能夠完成海防任務的重武器就是火炮了。其實當時我國海軍岸防炮兵都是陸軍炮兵改編而來,當然我軍也擁有少量的蘇軍遺留的岸防炮,但大部分岸防炮都是陸軍改編時一起帶來的陸炮。
1950年到1955年期間,我軍岸防部隊廣泛裝備的是美製MK22型76.2毫米高平兩用炮,有資料稱這些火炮是二戰期間美國支援給蘇聯的租借物資,後來蘇聯轉手賣給了中國。這款火炮是二戰前美國驅逐艦和護衛艦的主力火炮,有意思的是這款火炮和菲律賓海軍曾經的旗艦拉賈·胡馬邦號的主炮是同款。該炮最大射程12公里,採用手動裝填射速為20發每分。
上個世紀50年代,因為中蘇之間的協定,B-13型艦炮隨著當時海軍十大金剛一同進入中國,為我國水面艦艇換裝完成之後,也有部分的B-13型艦炮被安裝在沿海的固定炮臺作為岸防炮使用。B-13型艦炮是蘇聯在上個世紀30年代建造的驅逐艦護衛艦等水面艦艇的主炮,它採用130毫米50倍徑和分裝式彈藥,沒有金屬藥筒,直接用藥包裝藥。為了降低炮尾的質量,採用了螺式炮閂,最大射程可達24公里,射速在6-8發每分鐘。
美製MK22型76.2毫米艦炮和蘇制B-13型130毫米艦炮,代表著我國50到60年代的岸防火力,這兩款艦炮有效射程不過十幾公里,採用手動裝填,沒有輔助的瞄準和彈道計算裝置,射擊指揮裝置也很簡陋,效能十分有限。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1955年蘇聯向我國歸還旅順時,將駐軍的武器裝備和配套設施也移交給了我們,其中包括4部鐵道列車炮和4門B-1-P型180毫米岸防炮。其中4部列車炮被我軍分配給駐防旅順的海岸炮兵21團,4個炮兵連各擁有一個部列車炮,一部列車炮裝備4門B-13型130毫米艦炮。
而4門B-1-P型180毫米岸防炮則被分配給海岸炮兵第167連,B-1-P型180毫米岸防炮射程可達36公里,彈頭重97.5公斤,殺傷力非常大,射速每分鐘5到6發。該炮還擁有30毫米的裝甲,相比B-13型130毫米艦炮和MK22型76.2毫米艦炮,其防護力要好很多。不過該炮由於精度和可靠性的問題,在1985年就停止使用了。
由於B-13型艦炮和MK22型艦炮兩款艦炮各方面的效能不佳,所以我國並沒有仿製這兩款火炮。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我軍在蘇聯СМ-2-1型雙聯裝 130毫米艦炮的基礎上,研製了我國國產雙聯裝 130毫米岸炮。該炮是我國第一種也是我國唯一一種岸防炮,其最大射程可達28公里,雙管射速可達30發每分鐘,擁有光學瞄準裝置和測距裝置,防炮連卻配備有雷達指揮儀。該炮平時部署在坑道工事中,下方裝有大型滑軌,滑到發射陣地後即可進行全向射擊。同時,由於採用和艦炮類似的半自動裝彈系統,和手動裝彈的陸用榴彈炮和加農炮相比,擁有較大的射速優勢,雙聯裝佈局的火力連續性、火力輸出性也更強。
66式岸炮的服役使我國岸防火力水平大大提高,一度成為我國岸防火力的主力。至今66式岸炮仍在我國海防部隊服役,但是有訊息稱,由於我軍岸防部隊已經全面導彈化,所以目前全軍只剩一個岸防炮兵營。
不過需要注意,我軍有些陸軍部隊也承擔著岸防任務,裝備有PLZ-05式155自行火炮和PHL-03遠端火箭炮,當然也有的還用著59-1式130mm加農炮。但是這些部隊屬於陸軍海防部隊不屬於海軍岸防部隊,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岸艦導彈時代
雖然66式岸炮的服役大大緩解了我軍的海防壓力,但是隨著反艦導彈的問世,世界海戰形式開始發生改變。我軍也意識到130毫米火炮雖然不管在火力射程和精度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是反艦導彈才是未來海上作戰中的主力武器。
1959年我國與蘇聯簽訂了《關於蘇聯政府給予中國海軍制造艦艇方面新技術援助的協定》,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二四協定。根據協議內容蘇聯向我軍提供542岸艦導彈和544艦艦導彈,也就是蘇聯的KS-1飛航式岸艦導彈和著名的n-15型“冥河”艦艦導彈。很快我國就展開了這兩款反艦導彈的仿製工作,其中544導彈的仿製型為上游一號,並以上游一為基礎發展了上游二號。而542型導彈的仿製工程原本立項為海鷹一號,但是由於542型導彈效能不佳,所以海鷹一號後來以上游一號為基礎展開後續研製工作,在海鷹一號研製的同時,將544的仿製型上游一號搬到陸上的工作也同時展開,該專案的成果為海鷹二號。此時我軍開始形成了上游岸艦導彈系列和海鷹岸艦導彈系列。隨著1971年海鷹一號導彈和1980年海鷹二號導彈的批次生產,射程可達70公里的海鷹一號和射程可達100公里的海鷹二號,對我軍岸防火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在海鷹-2號研製成功之後,我國在海鷹二號的基礎上換裝渦輪噴氣發動機發展出了海鷹-4號,海鷹-4號相當於海鷹-2號的增程版,由於換裝渦輪噴氣發動機,射程提高到150公里。而海鷹-4號也成為我國第一款巡航導彈,不過由於體型過大並未大量生產,只有少量的海鷹-4號裝備在我軍岸防導彈部隊,不過海鷹-4號的技術思路卻延續下來相繼發展出了C-802、鷹擊-83、鷹擊-62等國產反艦導彈。
海鷹和上游作為我國反艦導彈發展的先驅,開創了我國反艦導彈的先河,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海上火力匱乏的情況。雖然和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對我國海軍水面艦艇和岸防實力方面也有不小的提升。
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我軍開始了小型化、一彈多用的反艦導彈發展專案,而這個專案被命名為鷹擊8號。1985年鷹擊8號正式定性服役,基本型的射程為40公里,90年代推出了增程型鷹擊8A的射程達到了80公里。該導彈號稱中國飛魚,可靠性非常高,一度成為我軍對外軍貿的拳頭產品。而鷹擊8號的服役也使得我國獲得了可靠有效的對海攻擊能力。
在鷹擊8的基礎上,我國又發展了鷹擊83反艦導彈,鷹擊83反艦導彈只保留了鷹擊-8的氣動外形,換裝了效能可靠的小型渦噴發動機,並且換裝了更加先進可靠的複合引導頭。鷹擊83於1998年完成定型,開始廣泛裝備我軍水面艦艇、潛艇以及航空兵和岸防部隊,其250公里的射程和非常高的可靠性成為我國海軍的中堅力量。在岸防力量方面,使我國岸防火力範圍一躍提升至200公里以上,這已經大大超過各國海軍艦炮和大部分反艦導彈的射程了。我國海軍岸防實力大大提升,也使我國擁有了可靠的海岸防禦力量。
在陸基岸防反艦導彈發展方面,我軍繼鷹擊83反艦導彈之後我軍又推出了射程在300公里以上的鷹擊62反艦導彈和全程2馬赫末端4馬赫的鷹擊12反艦導彈。鷹擊62、鷹擊12以及鷹擊83一同構成了人民海軍堅固的岸防火力。
海岸防空部隊
在我國成立岸防部隊的同時,也相應配套的成立了防空部隊,在我軍岸防炮連或團中會相應的成立一個防空排,不過我軍能夠拿得出手的裝備就是高炮,所以總的來看當時我軍岸防部隊防空實力非常有限。
其實岸防部隊的防空任務屬於要地防空,所以我軍普遍裝備的紅旗7、紅旗61等伴隨防空系統在岸防防空部隊中並不常見。遠端防空往往由空軍防空部隊承擔,所以岸防防空部隊承擔的一般都是末端要地防空任務。目前我軍岸防防空部隊裝備的是由紅旗-6和陸盾-2000組成的末端防空系統,陸盾-2000就是將海軍艦艇上裝備的730近防炮裝在卡車上,這種近防系統採用自動化閉環控制,可以自主搜尋目標並瞄準鎖定開火。這個過程全部自動化控制,針對近距離目標擁有特別好的攔截效果。而紅旗-6就是獵鷹-60的自用型號,將紅旗-6與陸盾-2000結合起來整合到一個防空作戰指揮系統內,即可形成很好的彈炮結合防空系統,其作戰效能非常強。我軍岸防部隊除了裝備有這種中近程防空系統外,有些地區的岸防防空部隊由於性質和承擔任務的不同,還裝備有紅旗-9這種遠端防空導彈加強防空火力。
總的來看,我軍岸防火力的發展其實和我軍整個裝備發展程序緊密相關,而岸防實力的發展也是我國國防實力從弱到強的一個縮影。隨著我國海軍力量的發展,中國的海防線已經大大向外海擴充套件,岸防武器似乎就成了閒置品,岸防部隊也顯得不再那麼重要。在網路上,甚至還有人聲稱“岸防是弱者榮耀”,因為“在現代戰爭中本土遭到攻擊,那就已經輸了”。但其實不然,岸防部隊始終是我國海防最後一道防線,繼續建設發展岸防部隊仍然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