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生態倫理背景下種養迴圈經濟存在的問題
在生態倫理的背景下,種養迴圈經濟模式雖然已經初步形成,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種養迴圈經濟缺乏規範化的管理標準,缺少專業人才,資金投入不足,現有畜牧業企業帶動性不足,產品質量有待提高等問題。
1缺乏規範化的管理標準
種養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農業和畜牧業的現代化發展,但是在管理標準量化上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由於農村青年大部門在城市務工導致現在農村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相對於年輕人而言,農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對迴圈經濟發展模式的規範化標準接受和理解程度較低,故而在種養迴圈經濟發展模式的推進過程中量化管理標準存在一定的難度。在已經建立的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的實驗區內也存在類似的管理標準規範化的問題。例如在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過程中缺乏健全的生產經營制度、科學規範化的操作與管理流程、全面細緻準確的檔案記錄、嚴格執行安全生產標準化操作等問題制約了農業和畜牧業的現代化生產與發展。
2缺少專業人員
種養迴圈經濟發展模式的實施需要專業的技術與經驗,從農業和畜牧業總體從業者構成來看,特別是農業生產者,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專業知識和技術接受能力不高,所以在構建種養迴圈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缺少專業性人才。近年來,政府重視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但是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較小。農業與畜牧業的從業者具有豐富的經驗,缺少規範化操作,需進行規範化操作培訓。此外,人才隊伍建設不能滿足實際需求,雖然一些農業學校加強了對農業和畜牧業的人才培養,但是年輕人在畢業後只有一小部分從事相關專業的生產活動,且很少有年輕人選擇回到鄉鎮或者鄉村去從事農業與畜牧業的生產活動,青年人的就業觀直接影響了種農業現代化的程序。
3資金投入不足
十六大以來,國家對農業與畜牧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農業與畜牧業的財政支援,但就目前的種養迴圈經濟的發展狀況來看,種養迴圈經濟的資金投入仍舊不足。受資金投入不足的影響,在推進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發展過程中,相應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無法滿足種養迴圈經濟發展模式的推進需求。此外,種養迴圈經濟發展模式收益期長,所以鮮有企業進行資本投入,只能靠政府的財政補貼,故而影響了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的發展。
發展種養迴圈經濟的措施
針對種養迴圈經濟模式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提出以下3點解決策略。
1培養專業人才
在農村推進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的發展,專業人才是至關重要的。首先,鼓勵農業相關專業畢業的年輕人回鄉創業或者工作。農業相關專業畢業的年輕人具有專業的理論知識,能夠為種養迴圈經濟提供理論指導,推進種養迴圈經濟模式可行性分析。透過制定相關激勵政策使年輕人返回家鄉用專業的知識推進本地區的種養迴圈經濟發展。
其次,政府組織開辦培訓班。由政府聘請專家和專業人員為該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的從業者進行培訓,使其瞭解專業知識,並能應用於後續的管理工作中。最後,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目前,留在農村生活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即使參加政府組織的培訓,其接受資訊、學習資訊與理解資訊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較弱,且執行能力相對年輕人而言會差一些。年輕人返回鄉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發展的人才短缺問題。
2規範化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的管理制度
在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的發展過程中,專業化的管理制度一定程度能夠促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在國家規定的規範化管理標準的要求下,制定專業的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的管理制度。在農業方面,建立農業生產檔案,如實登記播種、施肥與農藥使用的時間、次數。在農產品收割之後要詳細計算畝產,重視相應秸稈處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在畜牧業方面,詳細記錄獸藥、疫苗、飼料等生產資料投入的日期、數量、次數,生病牲畜的治療記錄以及死亡後的無害化處理等,實現安全生產。建立農產品和畜牧業產品的備案制度和管理機制,促進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發展。
3加大資金投入
種養迴圈經濟模式在農村需要建設大量的基礎設施,包括沼氣池建設、廠房建設、裝置購進等需要大量財力。農業和畜牧業的從業者,特別是農業的從業者收入都是血汗錢,不敢貿然接受新鮮事物,擔心無法推進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發展,導致個人血本無歸。為此,政府財政應該加大對農村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發展資金投入,對有意願參與種養迴圈經濟模式的從業者給予經濟上的補貼和政策上的支援,幫助其建設基礎設施,提供技術指導。此外,對已經走在種養迴圈經濟模式道路上的從業者給予經濟支援、政府鼓勵、技術指導,為其申請示範區或者示範戶以獲得更優惠的政策。同時也要發揮發揮示範作用,引導其他從業者瞭解種養迴圈經濟模式,走種養迴圈經濟的發展新模式。
(安根團隊摘自鄭麗等:生態倫理背景下種養迴圈經濟發展研究)
安根團隊,20餘位各領域農業專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復整合方案、生態修復整合方案、農殘解決整合方案和生態農業社會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