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二十字方針,排在首位的便是產業發展。而實事上也確實只有發展好本地特色產業,讓村民口袋鼓起來了,人民富裕起來了,才能真正邁入鄉村振興。
近年來,各地省市縣各級幫扶單位充分發揮各自職能特點,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大量政策和資金。而如何利用好政策優勢和幫扶資金、實現投入與產出的最大公約數、讓老百姓見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提升廣大農民朋友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往往落在村鎮兩級領導幹部的肩上。如何走好這最後一步路,是幫扶成效的關鍵。然而,這關鍵的一部卻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和改善的問題,總結為兩個“不高”。
一是發展產業積極性不高
固步自封、因循守舊觀念依然存在。對於辛辛苦苦籌集到的產業幫扶資金未能充分利用,大部分都是透過簡單無腦式的入股分紅或者將幫扶資金抵還欠債等形式消化掉。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用於哺育發展新型特色農產等能夠帶動鄉鎮村民發家致富的產業並不多。鄉鎮存在依賴各幫扶單位、後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只是在積極爭取幫扶資金上做努力,後續資金使用形式則簡單粗暴。真正行之有效的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給當地村民增收創收成效經不起推敲。
解決途徑:如何發展致富產業,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鄉鎮政府任重道遠。在有力的幫扶資金和政策支援下,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積極作為。
一是要衝破思想瓶頸,學習先進發展理念。那種傳統的思維模式、工作方法和價值觀念等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也滿足不了現如今的社會需求,一些幹部在實際工作中也有認識到這樣的問題,但奈何習慣了固定的思維模式,也想不出或者沒有精力去思考這些問題。而地方黨委就要充分發揮好戰鬥堡壘作用,要將黨的先進性發揮出來。這就要求我們鄉鎮領導幹部不斷提升個人思想觀念、與時俱進,更要敢於突破、敢於走出去和引進來,磨刀不誤砍柴工,全國各地有那麼多經過實踐證明了的鄉村振興示範村,只要肯下功夫,一定有很多優秀的發展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二是充分發揮各幫扶單位的資源優勢,畫出最大同心圓。所謂的資源優勢,並不簡簡單單的指資金,還有人力、平臺、軟實力等。地方各單位要同各級幫扶單位加強溝通、主動作為,充分發掘各種能帶動地方產業發展的資源,並將這種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真真正正的發展一些行之有效、解決就業、村民認可的致富產業;
三是健全有效的督促機制,抓落實看成效。幫扶產業落地開花,鄉鎮的作用舉足輕重,各項惠民政策專案,到了鄉鎮普遍都是具體細化落實階段。然而落地常有,開花卻不常見。現如今,脫貧攻堅雖已收官,但是鄉村振興卻任重道遠。許多脫貧村對幫扶單位和幫扶資金依賴度較大,且成效甚微。政策有了、資金也有了,按理說每一個幫扶的貧困村都應該成為示範村、模範村。但是,事實顯而易見,成效不盡人意。這就需要我們在鄉村振興前深思熟慮,問題出在哪裡,地域限制、人才流失、發展受限?這些只是藉口,是說辭。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腳踏實地真落實、求發展,而是一門心思的去仰望星空找理由、找藉口。基層領導幹部是否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事,是否做到重效益、輕形式,我想只有事實才是最強有力的依據。
二是地方村民參與度不高
鄉村振興關乎6億勞動人民,如果村民不能夠積極參與進來,僅僅靠少數人去做,必然得不到預期結果。有了從國家到地方的配套政策,有了各個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援還不夠,更要有地方村民的積極參與,存公心、共富裕。然而基層大多數老百姓普遍認為村莊僅是作為一個“公家”的村莊,而不是“我們”的村莊,那麼理所當然的也就認為村莊事務應該由“公家”去負責管理,而不是“我們”應該負責的。因此,院子之外的事情便不再是我們的事情,而是公家的事情。
解決途徑:要想解決問題首先就是要發現問題。村民為什麼不能或者不願意積極參與鄉村事務,如何使村民致力於鄉村建設和發展中去?這是兩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一是村民代表積極參與村級事務。擇優選派本村優秀、年輕的村民參與到本村日常事務的決策中,村民代表也要發揮好中樞作用,堅決杜絕代而不表現象。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民情民意調查並及時傳達給村鎮幹部,另一方面要將政策精神、村級事務決策及時有效的傳達和反饋。堅持做到事事有找落,件件有回聲;
二是村鎮幹部充分發揮基層戰鬥堡壘作用。基層黨組織不僅要求發展,還要讓廣大村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發展成果帶來的各種便易。要透過各種方法、途徑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果反饋與民,使其真真切切感受到鄉鎮幹部為家鄉發展所付出的艱辛,同發展、共富裕;
三是持續發力注重成效。在基層,積極正面的各種報道層出不窮,但大部分都是蜻蜓點水,成效甚微。許多都是看到了開始也就意味著結束,並沒有什麼行之有效的後續發展。要想真正致力於發展,短期看宣傳,長期看成效。宣傳雖能在短期內得到明顯效果和普遍認可,但是村鎮發展成效是否行之有效,還要經得起時間的積累,經得起群眾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