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入詩
1.王熙鳳認乾女兒,僅是曹雪芹評擊安史之亂的由頭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埋香冢飛燕泣殘紅。王熙鳳看上了怡紅院的小丫頭林紅玉。要認作乾女兒。
紅玉聽了,撲哧一笑。鳳姐道:“你怎麼笑?你說我年輕,比你能大幾歲,就作你的媽了?你還作春夢呢!你打聽打聽,這些人頭比你大的大的,趕著我叫媽,我還不理。今兒抬舉了你呢!”紅玉笑道:“我不是笑這個,我笑奶奶認錯了輩數了。我媽是奶奶的女兒,這會子又認我作女兒。”鳳姐道:“誰是你媽?”李宮裁笑道:“你原來不認得他?他是林之孝之女。”鳳姐聽了十分詫異,說道:“哦!原來是他的丫頭。”第二十七回
這段是評擊,古代荒唐的等級制度。王熙鳳才比小紅大幾歲,就能認她做乾女兒。更為離譜的是,林紅玉的媽,竟然也是王熙鳳的乾女兒。
曹雪芹是借這場戲,嘲諷“安史之亂”。
安祿山認比他小十幾歲的楊貴妃做乾媽,才有了楊玉環幫安祿山洗澡,“安祿山抓傷太真木瓜”的千古笑談。
《舊唐書》記載,安祿山認楊玉環為乾媽後,進宮時,就先拜見楊玉環,後參拜唐玄宗。唐玄宗不怒反喜。
此事是指,安祿山不顧君臣禮數,狼子野心,早已昭然若揭。而經過他巧舌如簧的,用“先母后父”的“孝”字一做粉飾。就搪塞了過去。
( 安祿山) 後請為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問之,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玄宗大悅,遂命楊甫已下並約為兄弟姊妹。” ———《後唐書》
在推崇“以孝治天下”的唐朝,安祿山就是以“孝”之名,幹欺世盜名之事。“孝”字在安祿山眼裡,就成了個框,什麼都能往裡裝。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更是清楚的記載著,安祿山自認楊玉環為乾媽後,在唐玄宗睜隻眼,閉隻眼的縱容下,公然在後宮打鬧,飲酒作樂,通宵不出。
《資治通鑑》載:“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聞於外,上亦不疑也。
朝野上下,對安祿山與楊玉環的醜事,傳的沸沸揚揚。
《紅樓夢》裡說的坊間所傳的“髒唐臭漢”,應該也是由此而出。
“只要生活過得去,管他頭上多少綠”的唐玄宗。為了拉攏安祿山,就差親自去給楊玉環他們打洗澡水。
從鳳姐與林紅玉對話中說的“這年頭,比你大的大的,都趕著叫媽,我還不理。”
曹雪芹是說,不良之風歷經數年,依然在賈府有增無減。
2.英雄不問出處
鳳姐又笑道:“林之孝兩口子都是錐子紥不出一聲兒來的。我成日家說,他們倒是配就了的一對夫妻,一個天聾,一個地啞。那裡承望養出這麼個伶俐丫頭來!你十幾歲了?”紅玉道:“十七歲了。”又問名字,紅玉道:“原叫紅玉的,因為重了寶二爺,如今只叫紅兒了。”第二十七回
這一段是說,“英雄不問出處”。“天聾地啞”的父母,也能生出來像林紅玉這樣,一鳴驚人的好兒女。
曹公也是藉此讚揚,歷代出身低微的英雄豪傑。
英雄各有見,何必問出處。
孫曹與更始,未可同日語。
由此也能看出,王熙鳳求賢若渴,不拘一格,唯才是用的格局。
鳳姐自己就說過,那些說話像蚊子似的,哼哼唧唧的丫頭們。一聽她們說話,就急得直冒火。
林紅玉這樣,比府裡眾多丫頭,都出色的人才,對急於招賢納士的鳳姐來說,就是志在必得。
而當她聽到小紅說原名叫林紅玉,因重賈寶玉的字,就改名字紅兒時,就猛然把臉一沉,眉頭一皺。
請看原文:
鳳姐聽說將眉一皺,把頭一回,說道:“討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第二十七回
鳳姐為什麼一聽說,小丫頭叫紅玉,就大為光火?這裡明顯就是對賈母的偏心、有意見。
3.賈母的偏心,才是引發家庭矛盾的導火索
寶玉被賈母寵的在府裡猶如“活龍一般”。剩餘的孫輩們,哪個不憋著火。
只不過,個個都礙於所謂的“孝”字當先,不得不低眉順眼。賈母把“孝”字的旗幟一擺,誰還敢反駁,有意見的也要先忍住。
大兒子賈赦,也不過僅趁中秋節,講了個“針灸肋條的段子”,不了了之。
我們再往下看,鳳姐接下來怎麼說:
鳳姐因說道:“既這麼著肯跟,我還和他媽說,‘賴大家的如今事多,也不知這府裡誰是誰,你替我好好的挑兩個丫頭我使’,他一般答應著。他饒不挑,倒把這女孩子送了別處去。難道跟我必定不好?”第二十七回
這段王熙鳳是抱怨,已經和林之孝家的說幾次了,有好的丫頭,挑兩個給她用。
至今也沒給挑到,反而又把紅玉,也給了怡紅院。好像能得了“玉的益似的”。難道只有寶玉那裡好,跟著她就不好嗎?
一旁的李紈就忙笑道:“你可是又多心了。她進來在先,你說話在後,怎麼怨的她媽!”李紈告訴王熙鳳,是她自己說晚了,紅玉去過了怡紅院,她才和林之孝家的說的,這也怨不得人家。
鳳姐發這頓牢騷,就是看府裡有什麼好的,都留給了寶玉。什麼都輪不到她。現在麾下幾乎無兵可用。
如果把這個話題放大,曹公就是指,封建制度下,產生的各種分配不公。已經影響到方方面面。
第二十二回裡,王熙鳳就當面提過老太太偏心。鳳姐說:“舉眼看看,誰不是你老人家的兒女?難道將來只有寶兄弟頂著你老人家上五臺山不成?
鳳姐對賈母的偏心,也是開誠佈公,直抒胸臆。說舉眼整個賈府,哪個不是老太太的兒孫?
好東西都給了賈寶玉,別人什麼也得不到,難道百年之後,就讓寶玉一個人頂著上五臺山嗎?
“那些東西只留於他,我們如今雖不配使,也別苦了我們。”這句話就是提醒老太太,好東西好人都給寶玉使喚。以後也不要麻煩別的子孫們,什麼都找賈寶玉一個人,就行了,也別苦了我們這些人。
脂硯齋評邢夫人時,也說到賈母偏心,請看脂批原文:“眾惡之必察也,今邢夫人一人,賈母先惡之,恐賈母偏心,亦可解之。……”
曹雪芹這也是給天下偏心的父母們,都上了一課。雖說不能一碗水端平,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也要有大致的公平。
如果不能做到相對公平,那麼,就像王熙鳳說的,你最疼愛哪一個,就讓他頂著你上五臺山。
別的子孫,你就不要再指望了。不能到臨老了,又說什麼都是一樣養大的,用“孝道”的名義,再對別人進行綁架。
魯迅先生在雜文《朝花夕拾》裡就嘲諷過《二十四孝圖》:請人講完了二十四個故事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
“孝”道是傳統美德,值得推崇無可厚非。
但是,一些誤導人的愚孝行為,什麼“郭巨埋兒”奉母,安祿山給楊玉環磕頭。還有賈母這樣,心都偏到肋條子上的父母,再對子女提各種無理要求,就非常之過分。
《紅樓夢》不愧為難得一見的名著。曹雪芹不光是教育為人子女的怎麼孝敬老人,同時也教導世人,應該怎樣為人父母。
第二十七回這場戲,曹雪芹從借王熙鳳招賢納士,評擊“安史之亂”。再到賈母的偏心論。
真是囊括了,千奇百態的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