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出自《道德經》,反映了道家的處事主張。下列選項最符合該思想主張的是:
A 有教無類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意思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反映的是儒家的處事主張思想。
B 天道好還
老子,名,李耳,字聃,春秋末期人。
“天道好還”出自《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意思是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C 無為而治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章,意思是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認識事物的本質,也應當採用“無為”思想。
一個人若能做到以上,在解決矛盾和紛爭的時候,便能處之泰然,不與之爭鬥,順其自然,反映了道家的“無為而治”的主張。
D 與世無爭
“與世無爭”出自《戰國策·楚策四》,“夫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棲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
意思是蜻蜓也是是其中的小事,黃雀亦是這樣。向下則啄食米粒,向上就在樹上棲息,展翅用力飛翔,它自己以為沒有災難,與哪個也不相爭。可是沒有想到王孫公子,左手拿著彈弓,右手按上彈丸,拉緊弓弦,要射擊在十仞那麼高處的它。
“與世無爭”不跟社會上的人發生爭執;這是一種迴避矛盾的處世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