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啟:
俗話說得好:“小孩望過年,大人望插田。”因為過新年,小孩不僅能夠穿新衣戴新貌,還會有壓歲錢。
特別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如果不是逢年過節,普通人家的生活十分清苦,難得打一回牙祭。
過年,不僅是孩子憧憬已久的節日,也是文人雅士吟詩填詞的主題。古往今來,與新年有沒有的詩詞層不不窮,佳作迭出。
新年的鐘聲快要敲響了,讓我們一起到古詩詞裡過新年,欣賞張燈結綵,共享歡天喜地。
白居易: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
客中守歲(在柳家莊)
(唐)白居易
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
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
畏老偏驚節,防愁預惡春。
故園今夜裡,應念未歸人。
白居易是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年少成名的早慧詩人,但仕途不順,屢屢貶謫。
這首五言律詩《客中守歲》,就是白居易描寫自己孤身一人在異地他鄉過年時的情景。
該詩的大意是:除夕之夜,一個人在外地,獨自守著火塘,只有心事沒有酒。
想念起故鄉的親人,禁不住老淚縱橫。
到了這般境地,才幡然醒悟,與其獨自一人在異地他鄉過新年如此悲催痛苦,還不如在老家待著,縱然一貧如洗,但總能享受天倫之樂吧。
害怕自己一天天老去,偏偏這年一過,就眼睜睜地看著老了一年。還不可預料,開春之後是什麼惡劣天氣和黴運當頭。
此時此刻,老家的親人,應該正圍爐夜話,思念著在遠方不能回家過年的我吧!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中國人向來有回家過年的傳統。但總有一些人,由於路途遙遠,或者分身無術,只能留在外地過年。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看來自古亦然。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
次年王安石初拜相位,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七言絕句《元日》。
這首詩的大意是:在經久不息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的一年,迎來了新的一年。
春風吹來,暖意洋洋,到處都是屠蘇酒飄香。
千家萬戶沐浴在初春的朝陽裡,人們把舊的春聯取下來,換上新的春聯。
王安石這首詩裡,充分展示當時春節的風俗:放鞭炮、喝屠蘇酒、貼春聯。這些習俗,在我國很多地方,一直流傳至今。
當然,本著安全、環保和節約的宗旨,如今很多城市已經明確禁鞭,很多農村的村規民約也已倡導禁鞭,這也是當代過新年的新風尚。
黃景仁: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
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
一星如月看多時。
黃景仁是宋朝蘇門四學士之一、詩人黃庭堅後裔。
這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詩人自安徽解甲歸裡後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中的第一首。
這首七言絕句的大意是:過年的氣氛實在是喜慶,家家戶戶歡聲笑語。
可不要埋怨詩人話無遮攔,樂極生悲自古亦然。
獨自一人悄悄站在鬧市的橋頭,卻沒有人相認識。
一顆星在天上閃爍,詩人如同賞月一樣,和它對視了很久很久。
在某種意義上說,黃景仁是一個預言家,而且是一語成讖。大清王朝自乾隆帝后一落千丈,每況愈下,淪為被歐美列強欺凌的物件。
小結:
咱們中國人現在要過兩個“新年”,一個是公曆一月一號——元旦,一個是農曆正月初一——春節。
現在的中國新年,繼承和發揚了古代新年的一些傳統和習俗,總體來說還是張燈結綵,歡聲笑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與新年有關的古詩詞,讓這個特殊的日子更加色彩斑斕,光彩照人。
轉眼新年即將到來,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古詩詞,去感受古代過新年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