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
世界是無窮盡的,生命是無窮盡的,藝術的境界也是無窮盡的。
龔定庵在北京,對戴醇士說:西山有時渺然隔雲漢外,有時蒼然墮几榻前,不關風雨晴晦也!
西山的忽遠忽近,不是物理上的遠近,乃是心中意境的遠近。
什麼是意境?
人與世界接觸,因關係的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係,而有倫理境界;
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係,而有政治境界;
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於利,倫理境界主於愛,政治境界主於權,學術境界主於真,宗教境界主於神。
但介乎後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物件,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藉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
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徵,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
藝術境界主於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對映,是無所謂美的。
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中國大畫家石濤也說: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
藝術家以心靈對映永珍,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
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
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
王安石有一首詩:
楊柳鳴蜩綠暗,
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
白頭相見江南。
前三句全是寫景。江南的豔麗的陽春,但著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籠罩上,啊,滲透進,一層無邊的惆悵,回憶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
情景交織,成了一首絕美的“詩”。
元人馬東漓有一首《天淨沙》小令: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句完全寫景,著了末一句寫情,全篇點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棖觸無邊的詩境。
藝術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現出種種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樣的美。
同是一個星天月夜的景,影映出幾層不同的詩境:
元人楊載《景陽宮望月》雲:
大地山河微有影,
九天風露浩無聲。
明畫家沈周《寫懷寄僧》雲:
明河有影微雲外,
清露無聲萬木中。
清人盛青嶁詠《白蓮》雲:
半江殘月欲無影,
一岸冷云何處香。
楊詩寫函蓋乾坤的封建的帝居氣概,沈詩寫迥絕世塵的幽人境、界,盛詩寫風流蘊藉,流連光景的詩人胸懷。
一主氣象,一主幽思(禪境),一主情致。
至於唐人陸龜蒙詠白蓮的名句: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
卻係為花傳神,偏於賦體,詩境雖美,主於詠物。
在一個藝術表現裡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
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湧現了一個獨特的宇宙,嶄新的意象,為人類增加了豐富的想象,替世界開闢了新境。
正如惲南田所說:皆靈想之所獨闢,總非人間所有!
人類這種最高的精神活動,藝術境界與哲理境界,是誕生於一個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這充沛的自我,真力彌滿,永珍在旁,掉臂遊行,超脫自在。
倪雲林詩云:
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
無人作妍嬡,春風發微笑。
希臘神話裡水仙之神臨水自鑑,眷戀著自己的仙姿,無限相思,憔悴以死。
中國的蘭生幽谷,倒影自照,孤芳自賞,雖感空寂,卻有春風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關,悅懌風神,悠然自足。
這就是中西精神的差別相。
空寂中生氣流行,鳶飛魚躍,是中國人藝術心靈,與宇宙意象“兩鏡相入”互攝互映的華嚴境界。
藝術的境界,既使心靈和宇宙淨化,又使心靈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脫的胸襟裡體味到宇宙的深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