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有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餘”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借用王陽明的家庭背景聊一聊,到底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成大事的孩子?
簡單說一下,王陽明,中國五千年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完人”,與孔子、孟子、朱熹合稱為“儒家四聖”,
張居正的恩師徐階就是王陽明的第N號弟子。
要說立功,他的功勳主要是打擊叛黨,掃除匪患,一代文臣,從無敗績。
遺憾的是,雖戰功赫赫,著書立言,卻沒有對國家內政做過具體貢獻。
他一生酷愛上課,官場比較佛系,皇帝喊一嗓子,他老是一副愛來不來的樣子,這種人一般很少能得領導賞識。
雖然生前不得意,但有身後名啊!
曾國藩、梁啟超、蔣介石、明治維新三君子,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和《阿米巴經營》,這些人的成功離不開陽明心學。
他的高階粉絲太多了,但是今天主要是挖祖墳,別的以後再說。
良好的家風是永恆產值的不動產
看過一個笑話
說一個父親臨終前,將兩個兒子叫到床前
父親顫顫巍巍拿出一雙筷子給小兒子
小兒子一下就把筷子折斷了
父親又掙扎著遞給大兒子一雙筷子
大兒子接過筷子說:“爸,您是不是想說一雙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難斷,你想告訴我們兄弟兩個一定要團結?您放心吧,我們知道您老人家的苦心。”
說完,他也把筷子一折兩段。
父親看到這一幕,強撐著一口氣交代到:“這---是乾隆-----用過的---筷子”,說完就嚥氣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笑話,然而卻引申了一個思考,作為父母,我們總希望把最好的留給子女,但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
劉禹錫曾在詩中寫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個王,指的就是東晉時期的,山東琅琊(臨沂),王氏家族。
這個王家出了兩個了不起的兒子
一個是被載入《二十四孝》之首,人稱“孝聖”的王祥
一個是為救哥哥爭喝毒藥從此青史留名的王覽
兩兄弟雖同父異母,面對惡毒的母親,一個孝感天地,一個兄友弟恭,最終不負盛名,雙雙入仕。
雖說在官職和知名度上,王覽稍遜哥哥,但是他的後世卻讓琅琊王氏真正走向了興盛。
他的兩個孫子,王導和王敦分別把持了東晉的文武朝政,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後來他大名鼎鼎的曾孫子王羲之把家搬到了浙江會稽
又過了好些年,王羲之的二十三世孫王壽把家遷到了浙江餘姚
至今,王家人一直在餘姚繁衍生息,香火相傳---
王家人在東晉能鼎盛一時,世代受朝廷重用,這當中離不開王祥和王覽兩位祖先作為道德模範的深遠影響,為家族開闢了優良家風。
王祥去世時就曾留有家訓
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
推美引過,德之至也;
揚名顯親,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臨財莫過於讓。
此五者,立身之本
王陽明的先祖,靠孝悌二字,撐起了整個家族的興衰,並在1500年後,結出了一個大聖人!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詛咒。
一個家族能不能培養出成大事的孩子,不在於是否坐擁家財萬貫,而是門風長盛不衰
孩子為人處世的態度和底氣從何而來?
一個土財主老來得子,視若珍寶,甚是寵愛。
孩子一天天長大,聰明伶俐,但也調皮搗蛋。
有一次,小孩爬到樹上玩,突然尿急,顧不得許多,站在樹上就開始仙女散花
土財主剛好從樹下走過,以為天降神雨,抬頭看一個小孩正撅著屁股噓噓,氣得破口大罵
定眼一瞧竟然是自己兒子,瞬間眉開眼笑,還對旁人說:“果然是我的兒子,玩的把戲都和別人不一樣。”
小孩一聽,更加得意了,時不時就要爬樹玩龍王下雨的遊戲。
遭殃的人一個個義憤填膺,土財主知道後,花了點銀子,一一擺平,屢試不爽。
小孩更加肆無忌憚,直到一個月後,他撒到一個土匪頭子的臉上。
土匪頭子哪受得了這般羞辱,縱身一跳,一把抓住小孩,用力扔了出去。
等土財主趕來時,土匪早已揚長而去,只留下一具冰冷的屍體。
家長是孩子的底色
王陽明的第六祖王綱,被明朝開國大臣劉伯溫慧眼識珠,親自舉薦,賜兵部郎中。
然在去往廣州平息民眾騷亂時被海盜曹真劫持。
曹真以錢財引誘做其軍事,王綱不從,遂被殺害。
當時王綱的長子王彥達隨父出兵,眼睜睜看著父親被殺,痛不欲生一心求死。
曹真見父子兩忠烈,認為父忠子孝,殺之不祥
允准他用羊皮包裹其父屍體回家。
父子倆的壯烈事蹟被朝廷知曉後,欲招王彥達入朝為官
但王彥達哀痛父親死得慘烈,終不應詔,只是隱居鄉間,躬耕養母
臨終前以先世遺書教育子女,不求聞達於諸侯,只盼維繫家族聲望,世代清流。
百年家風百年傳,即使沒有黃袍加身,常以先祖之精神,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教育後人。
果然,王家人代代才子佳人,是當代遠近聞名的世儒之家。
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天花板
記得讀大學那會,宿舍裡有一個姐妹,經常為一些瑣事和大家鬧得很不愉快。
掃地從來只掃自己床前那一塊,如果誰的垃圾不小心掉到區域內,她一定是會跟誰急。
平時打水大家都是誰得空誰先去,但是她每次都會記得很清楚,上次是誰打的,今天輪到誰,明天輪到誰,憑什麼又是我去?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千萬不能吃虧,結果一顆心像針尖那麼大,往往自己痛苦,也讓別人不愉快。
毛澤東的父親是地主老財,兒子卻是憐憫蒼生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慈悲之心,離不開母親的耳濡目染。
有一次放學回家,突然疾風驟雨,黑雲壓城,毛澤東撒腿就往家裡跑。
剛到家門口,看到母親正在院子裡收穀子,還沒落腳,媽媽喘著氣對他說,趕緊去幫隔壁阿婆把穀子收了。
毛澤東不解:“我們家的都還沒收呢?”
媽媽:“你別管!你爸會做生意,咱家窮不了;你阿婆家窮,如果穀子沒了,這一年就得餓肚子!”
毛澤東回憶到:
母親可憐窮人,他們在荒年討飯的時候,她常常給他們飯吃。但是如果父親在場的話就不行了。父親反對施捨。家裡曾為這件事多次爭吵
正是因為受母親的影響,毛澤東從小就對窮苦人民有一份天然的惻隱之心。
一個人的心裡能裝多少人,就能成多大事,格局其實是可以量化的。
王陽明的爺爺王倫就是這樣的人。
當初陽明先生的父親考上狀元,大部分俸祿都交給他爹
王倫常常用這些錢接濟宗親和父老,
不僅宗族間越來越和睦,
十里八鄉的人更是感恩戴德
老子與人為善,兒子清正廉明,
一家子人才高八斗又行善積德,
美名在外,無人不曉。
比起斤斤計較,吃虧是小,心胸狹隘,大事難成
樹無根不長,人無志不立
王陽明的家族是出聖賢的大家庭
有一天,他在課堂上問道老師這樣一個問題:
“何為人生一等要事?”
老師不假思索:“自然是讀書登第”
王陽明呵呵一聲:“恐未是,讀書做聖賢耳!”
那一年,他12歲。
再後來,朝著志向,展開了他波瀾壯闊的人生畫卷,最終位列仙班。
結束語
回到文章開頭的主題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餘”到底是什麼意思?
鄙人淺見,這個“餘”意思是“用不完”。
有用不完的德行,就有積不完的福報
一個精神貴族的形成絕非一世之功
回頭想一想,我們繼承了先輩哪些優良的品質?
哪些優良的品質,我們想傳承下去?
從自己開始,做那個精神貴族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