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庭來說,正兒八經的教書育人,不如碎片時間高質量的陪聊。我們家長與其整天想著如何教育孩子,不如透過科學的陪聊,幫助孩子找到前進的方向和學習的動力,讓孩子從被動中解脫出來,進而主動來引導我們家長,告訴我們該如何更好的幫助他們。
曾有家長苦惱,他明明很科學地給孩子做好了學習規劃,詳細到透過報什麼樣的興趣班能培養什麼樣的個性、陶冶什麼樣的情操,透過多少量的課後學習能提高多少課業成績,帶孩子去什麼樣的地方旅行可以長什麼樣的見識……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小孩子的身上,到頭來,孩子不但沒有按照他認為的成長,反而越長越偏。
於是有媽媽在班上邀我分享下教育經驗,問我是怎麼教導自家的小黎?
其實,她說反了,不是我這家長教導的孩子,而是孩子引領著我。如果偏要我說出一個慣用的教育方法,我覺得,最常用最實用的教育方法可能就是陪聊。
那如何陪聊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呢?我大致會這麼做——
一、我對他所學習的一切都保持好奇心。
比如,小黎放學時手裡拿著一本草稿本,我很好奇有什麼裡邊有什麼神奇的記錄。沒等我開口,他便迫不及待地翻開跟我分享,原來,他把音樂課學的歌全部摘抄下來了,包括簡譜,難得是的節拍、高低音均標得清清楚楚,他說希望我回家能彈給他聽。我說:“啊?可是我得先弄懂什麼意思?”於是我就著草稿一個一個地問他代表什麼意思,遇上他不懂的,當然我也必須是不懂的,我們就百度確認。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他便逐漸地瞭解了簡譜的基本讀法,圓點的意思,節拍的意義。
二、我對他所有的互動都積極熱情回應
又比如,小黎很喜歡突然來一下,說“媽媽,我考考你。”我通常都是快速熱情地回應:“好啊,來就來。”他問:“5+5=多少啊?”我說:“這不是很簡單嘛,55.”他說:“錯,等於10”我說:“你又沒有先設定前提條件。”他會說:“好吧,我的前提條件是在加法運算中。”於是以後每每聊起相似的內容,他便學會了先加前提條件,把答案的範圍儘可能地縮小。
三、我把對他的指導融入生活,儘量做到“潤物細無聲”
有人問我,他的口算為什麼那麼快,在家有額外做練習題嗎?其實,真沒有。但他超喜歡叫我口頭考他,我們基本上每天都會聊一聊類似的內容,經常是在飯桌上或者是晚上散步的時間。我覺得這種方法比做練習題更生動有趣,也更容易鍛鍊他反應能力。
四、我經常製造問題,不讓話題僵化
還比如,今天早餐的時候,我們在聊日記。小黎說他不喜歡寫學校發生的事情,我尊重他的選擇,於是建議說,不如我們就寫點物件吧。他問我:“那先寫什麼呢?”我建議說:“要不先寫家裡的東西?”他說:“寫電視機?”我說:“可以啊,不如我們給它們分類,我們先把家電類的先寫完?”他說:“好呀。”然後就是天南地北的聊。他讓我講講我小時候的電視機長什麼樣,我們從餐桌聊到上學路上,從無聲電影談到了現在先進的聲控電視。至於黑白電視是怎麼轉換成彩色電視的?是加了什麼東西?這個我一時回答不上來,不過我還是承諾下午上班抽空幫忙找找資料,放學回家再告訴他。有人問我,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怎麼鍛鍊的,有沒有上培訓班之類的,這個,是真沒有。我就是愛陪聊,而且超喜歡製造問題,不會輕易讓他在一言半語上就把話題卡死。
陪孩子聊天這工作,說難似乎不難,說易卻也不易。
對於那些喜歡追根究底的孩子,家長僅需付出更多的耐心,儲備更多的知識就好,因為不需要你製造問題,問題便會源源不斷;而有些孩子卻不喜歡問為什麼,家長則除了有耐心外,還得有著比孩子更高的好奇心,因為你必須提起十二分的熱情不斷製造問題,才不至於讓話題終結。
總之,我覺得,不管是想傳授知識又或者是引導經驗,都不必要太過於書面化,先從好好陪孩子聊天開始就對了。畢竟,我們第一次做父母,他第一次做孩子,大家都是第一次,誰教育誰還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