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報道
“2021年,我國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預計全年GDP增速8.0%。”近日,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釋出的《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度報告(2021-2022)》(以下簡稱“《報告》”)顯示。
此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要正確認識和把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做好金融風險防範化解也成為2022年經濟工作重點。
針對這一問題,《報告》也提到,進入2021年下半年,房地產行業流動性風險突出,雖然2022年我國企業的兌付壓力不大,但由於我國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民營和中央國有企業違約風險的上升對債券市場以及銀行系統可能造成的衝擊不可忽視。
企業違約、地方債問題衝擊銀行系統
《報告》強調,民營和中央國有企業違約風險的上升對債券市場以及銀行系統可能造成的衝擊不可忽視。
據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的資料,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國實體經濟部門的宏觀槓桿率為264.8%,其中大部分債務集中在非金融企業部門,其槓桿率為157.2%。此外,從債券市場資料來看,雖然地方國有企業的違約風險有所下降,但民營企業和中央國有企業的違約風險再次出現上升的跡象。
“當前雖然我國經濟依然處於復甦通道,但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經營困難明顯增大,違約風險再次上升,家庭收入的兩年平均增速依然遠遠低於2019年的同期水平,使得金融系統,尤其是銀行的經營壓力再次增大。加上為支援經濟復甦而採取的加大對中小微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銀行資產風險敞口有所加大。使得我國各類商業銀行在遭遇系統性風險時,對金融系統的風險溢位率均有再次大幅上升的可能性。”《報告》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銀保監會原副部長級幹部於學軍也在公開論壇上表示,2017至2021年,銀行業預計共處置不良資產超過11萬億元;此外,由於大公司債務持續爆雷,風險凸顯,對銀行業形成很大影響,風控壓力加大。
一組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1月,累計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總額7.18萬億元,比2020年同期6.26萬億元增加14.7%。
“展望未來,當前大量的地方債務會給未來帶來較大的償債壓力。”《報告》認為,從現實經濟執行過程來看,地方政府債務資金主要來源於商業銀行,其規模擴張會對商業銀行風險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商業銀行在提升對實體經濟服務質效的同時,流動性風險日益凸顯;從2013年6月的“錢荒”,到2016年的“資產荒”與2017年的“負債荒”,再到2019年的包商銀行事件,其背後無不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過度期限錯配引致的流動性風險有關。
對此,《報告》建議,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應兼顧經濟發展與金融體系穩定,確保商業銀行能夠按照市場化規律最佳化流動性管理策略,著力緩解期限錯配問題,確保金融體系的長期穩定和健康發展。
從銀行自身而言,《報告》認為,商業銀行業應注重審慎性經營管理,一方面應充分認識期限錯配與流動性風險間的作用關係,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強化對地方政府舉債貸款的約束力,提高資產運用質量。另一方面應提升創新能力,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採取各種措施提高中長期負債比重,減少對地方政府債務業務收入的依存度,提高自身的流動性,防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引致的流動性風險。
中小銀行風險溢位水平首次超過大型國有銀行
根據《報告》,當前銀行風險溢位水平在不同規模的銀行間呈現分化。
具體來看,規模相對較大的銀行的風險溢位水平緩慢上升,但規模相對較小的城市和農村商業銀行的風險溢位水平則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
“尤其是在遭受系統性風險的衝擊時,城市和農村商業銀行的平均風險溢位率首次超過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對金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越來越大。在當前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面臨新的下行壓力的背景下,需要密切關注城市和農村商業銀行風險溢位率的變化,警惕個別銀行的問題對整個金融系統造成的恐慌及其不利影響。”《報告》指出。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釋出《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2021)》亦指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金融體系風險總體可控,但存量風險尚未完全暴露,區域性中小銀行風險、信託等非標債權風險、地方國有企業信用風險等值得重點關注。
中信建投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楊榮指出,中小銀行抗風險能力和盈利能力弱的主要原因是制度性和結構性的因素導致的,依靠中小銀行自身是無法解決的,必須要依靠外力依靠政策來解決,比如資本充足率處於低位而且在持續下降,這就必須依靠中小銀行IPO重啟、注資、加大中小銀行永續債優先股發行來實現。
此外,《報告》還提到,隨著多國採取與新冠病毒共存的策略,未來我國外部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可能重新調整;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區間內寬幅雙向波動,但長期貶值壓力不可忽視。
(編輯:朱紫雲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