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撤銷的省份
1.平原省
1949年設平原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領導。省人民政府駐新鄉市。轄新鄉、安陽2市及湖西、菏澤、聊城、濮陽、新鄉、安陽等6專區。共轄56縣、1礦區、5城關鎮。
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銷,將新鄉、安陽2市及新鄉、安陽、濮陽3專區劃歸河南省;菏澤、聊城、湖西3專區劃歸山東省。
新鄉市
1949年設新鄉市,為平原省轄市,平原省人民政府駐地。1952年新鄉市劃歸河南省。
安陽市
1949年由安陽縣析置安陽市,為平原省轄市,1952年安陽市劃歸河南省。
菏澤專區
1949年設菏澤專區,專署駐菏澤。轄菏澤、定陶、曹縣、東明、鄄城(由濮陽黃河以東部分析置,駐鄄城)、鄆城、梁山(由東平湖西、壽張之黃河以東與鄆城之一部組成,駐梁山)、南旺(由汶上縣運河西及鄲城東南部分組成,駐曹莊)等8縣及菏澤城關區。1950年撤銷菏澤城關區,改設為鎮。1952年將菏澤、定陶、曹縣、鄄城、鄆城、梁山、南旺等7縣劃歸山東省(仍設菏澤專區);東明縣劃歸河南省。
湖西專區
1949年設湖西專區,專署駐單縣。轄金鄉、單縣、魚臺、鉅野、城武、嘉樣、復程(解放後由曹縣、城武2縣析置,駐青崮集)等7縣及單縣城關區。1950年撤銷單縣城關區,改設為鎮。1952年湖西專區劃歸山東省。
聊城專區
1949年設聊城專區,專署駐聊城。轄聊城、堂邑、博平、清平、高庸、茌平、東阿(原東阿縣黃河以西部分,駐桐城)、壽張、陽穀、莘縣、冠縣等11縣及聊城城關區。1950年撤銷聊城城關區,改設為鎮。1952年聊城專區劃歸山東省。
濮陽專區
1949年設濮陽專區,專署駐濮陽。轄濮陽、內黃、清豐、南樂、濮縣、範縣、觀城、朝城、滑縣(駐道口)、長垣、封丘等11縣及濮陽城關區。1950年撤銷濮陽城關區,改設為鎮。1952年將濮陽、清豐、南樂、內黃、滑縣、長垣、封丘等7縣劃歸河南省(仍設濮陽專區);將淄縣、範縣、朝城、觀城4縣劃歸山東省。
安陽專區
1949年設安陽專區,專署駐安陽市。轄安陽、林縣、鄴縣(解放後由臨漳縣漳河以南及安陽之各一部組成,駐崇義策)、淇縣、湯陰、浚縣等6縣。1952年安陽專區劃歸河南省。
新鄉專區
1949年設新鄉專區,專署駐焦作。轄新鄉(駐小冀)、汲縣、輝縣、修武、武陟、獲嘉、博愛(駐清化鎮)、沁陽、溫縣、延津、原陽(由原武、陽武2縣合併設定,駐陽武)、濟源、孟縣等13縣和焦作礦區及汲縣城關區。1950年撤銷汲縣城關區,改設為鎮。1952年新鄉專區劃歸河南省.
2.察哈爾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察哈爾省由中央直接領導。省人民政府駐張家口市。轄張家口、大同、宣化3市及雁北、察南、察北3專區,共32縣。
1952年察哈爾省建制撤銷,原察哈爾省轄區併入河北、山西2省。
張家口市
1949年張家口市為察哈爾省轄市,省人民政府駐地。1952年張家口市劃歸河北省。
大同市
1949年大同市為察哈爾省轄市。1952年大同市劃歸山西省。
宣化市
1949年宣化市為察哈爾省轄市。1952年宣化市劃歸河北省。
雁北專區
1949年設雁北專區,專署駐大同市。轄大同、陽高、廣靈、靈邱、渾源、應縣、懷仁、山陰(駐岱嶽鎮)、朔縣、平魯、右玉、左雲等12縣。
1952年雁北專區劃歸山西省。
察南專區
1949年設察南專區,專署駐宣化市。轄宣化、萬全、龍關、赤城、四海(由熱河省豐寧縣西南部析置,以四海堡為名,駐湯河口)、延慶、懷來(駐沙城)、涿鹿、蔚縣(駐西合營)、陽原、天鎮、懷安(駐柴溝堡)等12縣。1951年撤銷四海縣,併入熱河省灤平縣和察哈爾省延慶、赤城2縣。
1952年8月撤銷察南專區,所屬各縣由察哈爾省直接領導。同年12月將宣化市及宣化、萬全、龍關、赤城、延慶、懷來、涿鹿、蔚縣、陽原、懷安等10縣劃歸河北省;天鎮縣劃歸山西省。
察北專區
1949年設察北專區,專署駐張北縣。轄張北、康保、寶源(原寶昌、沽源合併)、多倫、崇禮(駐太平莊)、尚義、商都、化德等8縣。
1950年撤銷寶源縣,復設寶昌、沽源2縣。將寶昌、化德、多倫3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察北專區轄6縣。
1952年察北專區劃歸河北省。
3.綏遠省
1949年
★綏蒙區改稱綏遠省,綏蒙政府改稱綏遠省人民政府,駐豐鎮市(華北人民政府1949年6月13日批准)
★1949年12月27日綏遠軍政委員會在歸綏市舉行成立大會(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透過)★1949年12月31日原設在綏東解放區的綏遠省人民政府與原國民黨綏遠省政府正式合併,組成綏遠省人民政府★1949年1月18日陝壩成立綏西行政公署
★1949年11月26日伊克昭盟自治政府委員會成立
★1949年12月8日陝甘寧邊區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務委員會改為綏遠省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府,隸屬綏遠省政府。
★設立綏東專區,轄集寧、豐鎮、興和、龍勝、陶林、武東6縣(綏遠省人民政府1949年10月批准,11月15日開始正式辦公)
★設立綏南專區,轄托克托、和林格爾、涼城,清水河4縣(綏遠省人民政府1949年10月批准,11月15日開始正式辦公)
★撤銷豐鎮市,併入豐鎮縣(1949年9月19日)
★撤銷集寧市,併入集寧縣
★新明縣更名為化德縣◎1949年12月21日綏遠省軍政委員會負責人烏蘭夫、傅作義聽取高增培、李振華、陳樂山工作彙報後,發出《關於解放烏伊兩盟問題紀要》,同意兩盟自治,決定取消達拉特旗組訓處,成立統一的達拉特旗人民政府;取消桃力民辦事處,將桃力民地區劃歸鄂托克、杭錦兩旗;直屬綏遠省政府的東勝縣劃歸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府領導。
★1949年12月16日中共綏遠省委、綏遠省人民政府、原駐綏東的軍政領導機關,由豐鎮遷抵歸綏市。
1950年
★撤銷和林專區,所轄的涼城縣劃歸集寧專區;托克托、清水河、和林格爾3縣劃歸包頭專區(1950年7月27日綏遠省人民政府作出,政務院1950年8月批准)
★歸綏縣重新劃歸包頭專署(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覆,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21日發出命令)
★1950年1月18日綏遠軍政委員會決定,成立歸綏市人民政府
★1950年2月13日包頭市人民政府成立,為綏遠省直轄市。★1950年3月20日中共綏西地委、陝壩專員公署同時成立。★包頭專區更名為綏中專區(政務院1950年9月批准,綏遠省人民政府9月4日決定)
★集寧專區更名為綏東專區(政務院1950年9月批准,綏遠省人民政府9月4日決定)
★陝壩專區更名為綏西專區(政務院1950年9月批准,綏遠省人民政府9月4日決定)
★綏東專區更名為集寧專區(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11月27日批准)
★綏中專區更名為薩縣專區(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11月27日批准)
★綏西專區更名為陝壩專區(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11月27日批准)
★烏蘭察布盟駐地由四子王旗遷至包頭市(1950年8月11日)
★伊克昭盟駐地由札薩克旗新街鎮遷到東勝縣城(1950年10月20日)
★1950年4月1日烏蘭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在烏蘭花鎮成立★撤銷達拉特旗組訓處、桃力民辦事處,設立通格朗區(縣級)、達爾扈特區(縣級)(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7日批准)
★撤銷鑲藍旗、鑲紅旗,合併設立鑲藍鑲紅聯合旗(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7日批准)
★東公旗更名為烏拉特後旗(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7日批准)
★西公旗更名為烏拉特前旗(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7日批准)
★中公旗更名為烏拉特中旗(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7日批准)
★撤銷百靈廟辦事處,設立五當召區(縣級)、烏蘭花區(縣級)(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11月27日批准)
★正紅旗更名為中心旗
★撤銷歸綏市第一區,將歸綏市回民聚居區劃為回民自治區,成立區人民政府。(綏遠軍政委員會1950年2月1日透過)
★設立歸綏市郊區
★1950年1月綏遠省人民政府決定,撤銷綏東蒙旗辦事處,建立中心旗制。以察哈爾右翼正紅旗為中心旗,屬省人民政府領導。中心旗除處理本旗一切政務外,需領導其他3旗(正黃旗、鑲紅旗,鑲藍旗)。
★山西省河曲縣的長灘區歸伊克昭盟管轄,為伊克昭盟直屬“十里長灘區”(1950年6月1日)◎1950年1月17日綏遠軍政委員會透過《處理綏遠境內蒙古民族問題方案》。決定;伊克昭盟、烏蘭察布盟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在綏遠省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成立伊克昭盟、烏蘭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土默特旗人民政府直屬省政府領導,安置和培養民族幹部近1000人;撤銷原國民黨政府設立的東勝縣、達拉特旗組訓處和桃力民、百靈廟辦事處;將東勝和十里長灘區劃歸伊克昭盟自治區,烏蘭花區、五當召區劃歸烏蘭察布盟自治區;河東臺站地劃歸土默特旗,伊克昭盟境內原屬各縣的“飛地”劃歸伊克昭盟各旗,實現旗政統一。(政務院1950年5月8日批准)
1951年
★烏蘭察布盟駐地由包頭市遷至固陽縣(綏遠省人民政府1951年11月10日批准)
★設立平地泉鎮,以集寧縣的城關區為其行政區域(綏遠省人民政府1951年5月21日批准)
★撤銷五當召區,設立石柺溝礦區(縣級)(綏遠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1日批准)◎1950年12月8日石柺溝礦區劃歸烏蘭察布盟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五當召區撤銷。在區劃未確定前,以五當召區現轄區域為區劃,石柺溝礦區政權相當於縣級。
★撤銷歸綏市第五區、第六區,合併設立第一區(歸綏市人民政府1951年6月報告備案)
★撤銷歸綏市第二區、第三區,合併設立第三區(歸綏市人民政府1951年6月報告備案)
★撤銷歸綏市第四區更名為第二區(歸綏市人民政府1951年6月報告備案)
★陝西省靖邊縣的荀池鄉劃歸綏遠省鄂托克旗1952年★撤銷薩(拉齊)縣專區,所屬的包頭、歸綏、武川、薩拉齊、固陽、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8縣劃歸集寧專區(綏遠省人民政府1952年11月27日批准)
★撤銷烏蘭花區,併入四子王旗(綏遠省人民政府1952年7月批准)
★撤銷通格朗區、達爾扈特區,併入扎薩克旗(伊克昭盟自治區人民政府1952年10月21日報告備案)
★撤銷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合併設立烏拉特中後聯合旗,駐海流圖(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8月9日批准,1952年10月15日正式合併)
★撤銷達爾罕旗、茂明安旗,合併設立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駐百靈廟鎮(綏遠省人民政府1950年8月9日批准,1952年10月15日正式合併)
★龍勝縣更名為卓資縣(內外部1992年批准,綏遠省人民政府5月6日決定從5月1日實施)1953年
★撤銷包頭縣,分別併入包頭市、烏拉特前旗、達拉特旗、石柺礦區(綏遠省人民政府1953年9月15日批准)
★撤銷米倉縣,設立杭錦後旗。由伊克昭盟自治區政府駐陝壩辦事處和陝壩專署共同領導。(政務院1953年9月28日批准)
★撤銷晏江縣,設立達拉特後旗。由伊克昭盟自治區政府駐陝壩辦事處和陝壩專署共同領導。(政務院1953年9月28日批准)
★撤銷包頭市三區,設立市郊區,以三區及原包頭縣為其行政區域,轄東至磴口、西至昆都侖河線、北至山腳、南至黃河南岸原包頭縣第四區的邊界的範圍內各區村。(綏遠省人民政府1953年9月15日決定)
★歸綏市第一至第三區更名為新城區、慶凱區、玉泉區◎1953年9月28日陝壩專區和伊克昭盟、土默特旗和歸綏縣的“旗縣並存”問題,全部得到解決。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綏遠省人民政府釋出命令,將伊克昭盟的杭錦、達拉特兩旗在河套地區的區鄉政權組織一律撤銷,其行政區劃與當地縣的行政區劃合併,重新統一劃定。
1954年
★撤銷綏遠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批准)
4.遼東省、遼西省
遼東省沿革
1949年
◎撤銷安東省,及遼寧、遼北2省的一部,設立遼東省,省會安東市(東北人民政府1949年4月21日批准)
◎省直轄的西安市和西安、東豐、西豐、海龍4縣劃歸通遼專區(遼東省人民政府1949年5月18日報告備案)
◎通遼專區的西安市改由遼東省直轄(遼東省人民政府1949年7月14日報告備案)
◎撤銷孤山縣,其行政區域分別併入鳳城、安東、岫巖、莊河4縣(遼東省人民政府1949年6月20日報告備案)
◎撤銷公主嶺市,併入懷德縣(1949年5月)
◎設立營口市河北區、工農區(營口市人民政府1949年8月5日報告備案)
◎撤銷遼陽市白塔、武聖、文聖、襄平、鐵西6區
◎1949年底安東市為遼東省省會,下設為金湯、元寶、中央、鎮興、鎮安、浪頭、九連城8區
1950年
◎通遼專區的東豐、西豐、西安3縣改由遼東省直轄(遼東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21日報告備案)
◎撤銷安東市金湯、元寶、中央、鎮興、鎮安5區(遼東省人民政府1950年8月2日批准)
◎遼西省遼中縣小北河區劃歸遼東省遼陽縣(東北人民政府1950年3月23日批准)
◎遼東省遼陽縣的弓長嶺礦區劃歸鞍山市(東北人民政府1950年5月25日批准)
1951年
◎設立營口市第一、二、三、、四、五區;撤銷河北區、工農區(遼東省人民政府1951年9月5日批准)
◎設立安東市金湯、元寶、中央、鎮興、鎮安5區(遼東省人民政府1951年9月13日批准)
◎安東市金湯、元寶、中央、鎮興、鎮安、浪頭、五龍坡、九連城8區分別更名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區(遼東省人民政府
1951年9月13日批准)
◎設立遼陽市白塔、武聖、文聖、襄平、郊區5區
◎遼陽市白塔、武聖、文聖、襄平、郊區5區分別更名為第一、二、三、四、五區(遼東省人民政府1951年9月13日批准)
◎遼西省遼中縣東黃臘坨子及七臺子2個行政村,渾河以東部分地區劃歸遼東省遼陽縣(東北人民政府民政部1951年11月16日批准)
1952年
◎西安市更名為遼源市(政務院1952年4月3日批准)
◎遼東省撫順縣六區高頭嶺以南地區劃歸本溪市;其餘部分劃歸撫順市(政務院1952年9月批准)
◎遼東省本溪縣劃歸本溪市(政務院1952年9月批准)
◎遼東、遼西兩省以渾江新河道為界。遼中縣大坨子村,新開河東岸的孤家子屯劃歸遼東省遼陽縣(政務院1952年11月13日批准)
1953年
◎設立安東市第九區(湯池區)
1954年
◎撤銷遼東省、遼西省,合併設立遼寧省(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批准)
原遼東省所屬的通化、遼源2市及東豐、西安、海龍、通化、柳河、輝南、靖宇、撫松、長白、臨江、輯安等11縣劃入吉林省。
遼西省沿革
1949年
◎撤銷遼寧、遼北2省,設立遼西省。遼寧分別劃歸新設立的遼西省、遼東省。遼北省的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其他部分分別劃歸遼西
省、遼東省(東北人民政府1949年4月21日批准)
◎設立山海關市
◎至年底四平市下設第一、二、三、四、五區
◎至年底錦州市下設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區
◎至年底阜新市下設第一、二、三區
1950年
◎撤銷錦州市第一、二、三、四、五區
◎錦州市第六、七區更名為第一、二區
◎遼西省鐵嶺縣石佛寺等12個行政村劃歸瀋陽市(東北人民政府1950年2月批准)
◎遼西省遼中縣小北河區劃歸遼東省遼陽縣(東北人民政府1950年3月23日批准)
1951年
◎設立錦州市第一、二、三、四(遼西省人民政府1951年10月5日批准)
◎錦州市第一、二區更名為第五、六區(遼西省人民政府1951年10月5日批准)
◎遼西省遼中縣東黃臘坨子及七臺子兩行政村渾河以東部分地區劃歸遼東省遼陽縣(東北人民政府民政部1951年11月16日批准)
1952年
◎遼西省的山海關市劃歸河北省唐山專區(政務院1952年批准)
◎遼東、遼西兩省以渾江新河道為界。遼中縣大坨子村,新開河東岸的孤家子屯劃歸遼東省遼陽縣(政務院1952年11月13日批准)
◎遼西省義縣第一區新立屯村的九官臺門屯劃歸熱河省北票縣(東北人民政府民政部1952年8月25日批准)
◎熱河省朝陽縣松嶺門村、洪家窩堡村、大三臺村劃歸遼西省錦縣第十三區(東北人民政府民政部1952年8月25日批准)
◎遼西省錦西縣第二區牛家店、下三角城、孟王塔、孤竹營子、楊家溝、大吉道6個村劃歸熱河省朝陽縣(東北人民政府民政部1952年8月25日批准)
1953年
◎設立錦州市第七區,以錦縣女兒河、後白廟子、金廠堡、大窪屯、西白廟子、腰湯河子、地藏寺、王胡臺、姜家屯9個行政村和錦西縣磚瓦窯
子、古城子、乾河溝子、史家鋪、劉家屯5個行政村為其行政區域(遼西省人民政府1953年5月25日批准)
◎設立阜新市第四區(遼西省人民政府1953年12月31日批准,1954年實施)
1954年
◎撤銷遼東省、遼西省,合併設立遼寧省(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批准)
原遼西省所屬的四平市及梨樹、雙遼2縣劃歸吉林省。
5.松江省
1949年松江省由東北人民政府領導。省人民政府駐哈爾濱市。轄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鶴崗(由興山市改稱)4市及雙城、尚志(原珠河、葦河2縣並置,駐珠河,以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而命名)、巴彥、賓縣、阿城、呼蘭、五常、海林、木蘭、延壽、拉林、寧安、勃利、雞西、湯原、密山、樺南(駐湖南營)、樺川、依蘭、富錦、穆稜、通河、東寧(原綏芬縣併入,駐綏芬河)、方正、集賢、林口、寶清、虎林、蘿北、饒河、撫遠、佛山(1949年4月由松江省劃歸黑龍江省,同年12月劃回松江省)等32縣。
1950年興山市改稱鶴崗市。原屬黑龍江省的佛山縣劃歸松江省。轄4市、32縣。
1952年松江省由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原湯原縣所屬南岔地區設定伊春縣,駐伊春街。
1953年哈爾濱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松江省轄3市、32縣。
1954年雙鴨山礦區設立相當於縣級的礦區人民政府,由松江省直接領導。後松江省建制撤銷,原松江省所屬各縣、市劃歸黑龍江省。
6.熱河省
1949年熱河省由東北人民政府領導。省人民政府駐承德市。轄承德、赤峰2市,承德、赤峰、凌源、平泉、建昌、建平、寧城、圍場(駐錐子山)、烏丹、青龍(原都山設治局改設)、隆化、豐寧(駐大閣鎮)、灤平(駐鞍匠營)、興隆、北票、朝陽等16縣及喀喇沁右旗(駐公爺府)、敖漢旗(駐新惠鎮)、翁牛特旗、喀喇沁左旗(簡稱喀左旗)等4旗。
1950年增設葉柏壽、羊山(以朝陽南部羊山鎮為中心)2縣;喀喇沁右旗改稱喀喇沁旗。
1951年撤銷葉柏壽、羊山2縣。
1952年熱河省由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撤銷赤峰市,併入赤峰縣。
1953年赤峰縣由初頭朗遷駐赤峰縣城關區。原翁牛特旗改設翁牛特旗蒙族自治區。
1955年翁牛特旗蒙族自治區改稱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同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透過決議,撤銷熱河省。原熱河省所屬承德市及承德、平泉、青龍、興隆、灤平、豐寧、隆化、圍場等8縣劃歸河北省;建昌、凌源、建平、朝陽、北票等5縣及喀喇沁左旗劃歸遼寧省錦州專區;赤峰、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設)3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
1956年1月1日熱河省正式撤銷。
7.西康省
清朝在1908-1911年間,取消川邊的全部土司,改設府、廳、州、縣,並乘機進軍藏境,把昌都地區、拉里和布工地區,以及波密地區,一併改設流官,擬設4道、十餘府、州,作為一省,並已在巴塘修好巡撫衙門。由傅高炑負責川邊,其著有《西康建省記》。
民國元年(1911年)駐防西藏漢軍發生混亂,紛紛離隊回家,達賴十三唆使藏人驅逐漢官,一時佔領已設治的太昭(工布江達)、嘉黎(拉里糧臺)、碩督(碩般多)、科麥(桑昂曲宗)、察雅5縣和未設治的波密區,留在川邊的舊邊軍守住瓦合山脈,保留了瀾滄江流域以東地區。1917年西藏地方政府又大舉進攻,於1918年攻下昌都,後進軍察雅、貢覺、寧靜、武成、同普、德格、白玉、鄧科、石渠等縣,在“停戰協議”中將上述各地劃歸臧軍佔領。1931年初,西藏地方軍又大舉進攻,一時佔領甘孜、瞻化兩縣和爐霍縣一部分,後遭川康軍反擊,敗退回金沙江,簽定和約,以金沙江為兩方駐軍界線,川邊收回德格、白玉、鄧科江東地區和石渠、甘孜、瞻化。但是巴安(巴塘)江西和鹽井縣由藏軍佔領。解放後,昌都地區名義上屬西康省,實際上西康政文不能傳達,為西藏地方所制,本人查過不少文獻,在1954年前,昌都地區一直列在西康省名下,如:昌都地區全稱為“西康省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簡冊(1954)》及《世界知識(1953)》都沒有將昌都地區單列,而1955年的《國務院關於幫助西藏地方進行建設事項的決定》將西藏地方定義為“西藏地方政府、班禪堪布會議廳委員會、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
1951年12月成立的西藏軍區包括昌都地區的昌都警備區、丁青警備區,說明從1951年開始昌都地區就附屬於西藏地方,因此本人的西康省沿革中不包括昌都地區。
★1952年4月30日政務院【政政李字第44號】批覆:
1.設立涼山彝族自治區,轄西昌專區的普格縣、喜德縣、普雄縣、美姑縣、金陽縣、布拖縣、昭覺縣,駐地昭覺縣。(2月1日成立)
2.撤銷普格設治局,設立普格縣。
3.撤銷東寧設治局,設立喜德縣,以東寧設治局和西昌縣北山區及冕寧縣的甘相營鄉為其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甘相營。
4.撤銷瀘寧設治局,降為區,劃歸併入冕寧縣管轄。
5.設立普雄縣,以越嶲縣南部及昭覺縣西北角地區為其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普雄。
6.設立美姑縣,以昭覺縣大涼山的中心區東至西、南至北各約300華里地區為其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牛牛壩。(實駐林木甲谷)
7.設立金陽縣,以金沙江以上燈廠、天地壩一帶為其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燈廠。(實駐天地壩)
8.設立布拖縣,以昭覺縣南部地區為其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布拖。
9.設立會東縣,以會理縣的東區為其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雲塘鄉的鯵魚壩。
10.設立木裡藏族自治區(縣級),以鹽源縣的木裡藏族聚居地區為其行政區域,自治區人民政府駐木裡。
11.設立金礦縣,以鹽源縣的金礦彝族、漢族居住地區為其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窪裡。
★撤銷西康省,所屬的雅安市、雅安專區、西昌專區、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所轄的47個縣併入四川省(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1955年10月撤銷西康省,將其金沙江以西昌都地區各縣歸西藏管轄,金沙江以東各縣併入四川省。
◎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更名為西康省藏族自治州。(1955年3月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屆一次會議透過)
◎西康省涼山彝族自治區更名為西康省涼山彝族自治州。(1955年4月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屆一次會議透過)
二、撤銷的直轄市
1.瀋陽市
1949年
瀋陽市升格為直轄市,下設和平、瀋河、大東、皇姑、鐵西、南市、北市、北關、市郊9區(東北人民政府1949年4月21日批准)
1950年
遼西省鐵嶺縣石佛寺等12個行政村劃歸瀋陽市(東北人民政府1950年2月批准)
1952年
瀋陽市郊區的三寶屯等9個行政村劃歸撫順市(東北行政委員會1952年12月22日批准)
1953年
設立瀋陽市蘇家屯區,以市郊區的蘇家屯鎮為其行政區域(東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2月17日批准)瀋陽市郊區的高灣等6個行政村劃歸撫順市(東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5月5日批准)
1954年
瀋陽市降格為地級市,劃歸遼寧省(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批准)
撤銷瀋陽市市郊區,設立東郊區、西郊區、南郊區、北郊區(瀋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3月16日批准)
2.鞍山市
1949年
鞍山市由東北人民政府直轄(東北人民政府1949年4月21日批准)
撤銷鞍山市和平區,併入鐵東區(1949年1月)
撤銷鞍山市陶館區,併入永樂區(1949年1月)
撤銷鞍山市立山區,併入鐵東區(鞍山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4日報告備案)
撤銷鞍山市新華區、永樂區,合併設立鐵西區(鞍山市人民政府1949年1月4日報告備案)
1950年
撤銷鞍山市鐵西區,鐵東區,由市直轄(鞍山市人民政府1950年1月9日報告備案)
設立鞍山市弓長嶺礦區,以遼陽縣的弓長嶺礦區為其行政區域(東北人民政府1950年5月25日批准)
鞍山市千山區、工業區、沙河區、七嶺子區、弓長嶺區更名為第一、二、三、四、五區(鞍山市人民政府1950年6月30日批准)
遼東省遼陽縣的弓長嶺礦區劃歸鞍山市(東北人民政府1950年5月25日批准)
1951年
設立鞍山市鐵西區,鐵東區(1951年12月)
1953年
撤銷鞍山市鐵西區,設立新華區、永樂區(政務院1953年7月14日批准)
設立鞍山市立山區,以鐵東區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政務院1953年7月14日批准)
鞍山市新華區更名為鐵西區(政務院1953年10月9日批准)
1954年
鞍山市降格為地級市,劃歸遼寧省(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批准)
3.撫順市
1949年
撫順市由東北人民政府直轄(東北人民政府1949年4月21日批准)
撤銷撫順市新撫區,併入中心區(安東省人民政府1949年2月5日批准)
撤銷撫順市萬新、大官、楊柏、東安4區,設立東新、勝利、露天3區(安東省人民政府1949年2月5日批准)
撫順市露天區、東新區更名為南花園區、新安區(撫順市人民政府1949年8月23日報告備案)
撤銷撫順市中心區、勝利區,由市直轄(撫順市人民政府1949年8月23日報告備案)
1951年
設立撫順市中心區、新撫區
1952年
撤銷撫順縣,設立撫順市第一、二、三、四、五、六區(東北人民政府1952年9月12日批准)
遼東省撫順縣劃歸撫順市(東北人民政府1952年9月12日批准)
瀋陽市郊區的三寶屯等9個行政村劃歸撫順市(東北行政委員會1952年2月22日批准)
1953年
撤銷撫順市中心區、南花園區,設立露天區、勝利區(政務院1953年6月15日批准)
撤銷撫順市第二、三區,合併設立章黨區(東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6月12日批准)
撤銷撫順市第五、六區,合併設立撫南區(東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6月12日批准)
撫順市第一、四區更名為撫西區、五龍區(東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6月12日批准)
瀋陽市郊區的高灣等6個行政村劃歸撫順市(政務院1953年5月5日批准)
1954年
撫順市降格為地級市,劃歸遼寧省(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批准)
4.本溪市
1949年
設立本溪市(直轄市),以本溪縣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東北人民政府1949年4月21日批准)
設立本溪市河西、河東、工源、彩屯、大峪5區(東北人民政府1949年4月21日批准)
1951年
撤銷本溪市大峪區(東北人民政府1951年8月15日批准)
1952年
撤銷本溪縣,設立本溪市石橋子、牛心臺、橋頭、草河掌、草河口、偏嶺、鹼廠、清河城、小市、南芬10區(政務院1953年9月批准)
遼東省撫順縣六區高頭嶺以南地區劃歸本溪市(政務院1953年9月批准)
遼東省本溪縣劃歸本溪市(政務院1953年9月批准)
1954年
本溪市降格為地級市,劃歸遼寧省(中央人民政府1954年6月19日批准)
5.旅大市
旅大市一般指大連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旅大市為東北行政大區直轄市,1953年3月,改中央直轄市。
1954年8月,改為遼寧省轄市。
6.長春
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同月21日,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1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同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吉林省省轄市。同年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至長春市,長春市成為吉林省省會。
7.西安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箇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8.南京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仍為直轄市。1952年9月,南京直轄市與蘇南、蘇北行署區合併,成立江蘇省。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定為江蘇省省會。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9.武漢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漢三鎮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1950年,武漢市改由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中南軍政委員會駐漢口。1952年,武漢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併為其駐地。1954年,武漢市改為湖北省轄的省會城市。
10.廣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求屬中南軍政委員會,廣州市為省級行政區域。1953年3月,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廣東省人民政府駐地。1954年6月,廣州市劃歸廣東省轄。此後,廣州市一直為廣東省轄市和省會。1984年10月,國務院同意把廣州市納入國家計劃單列城市,賦予廣州市相當於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4年2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發文,將廣州等16個市的行政級別定級為副省級。同年12月,國務院通知包括廣州在內的8個省會城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從1950年以來,廣州市的行政區域轄屬經過了多次調整。1988年起,其管轄範圍包括越秀、東山、海珠、荔灣、天河、白雲、黃埔、芳村8區和花縣、從化、增城、番禺4縣(今均為縣級市)。
11.重慶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重慶。隨後重慶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透過《關於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並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7月,重慶市併入四川省,改為四川省轄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