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此前達成的檔案,蘇聯方面願意以低價出售的方式向我方提供60個師的裝備。當時每師裝備的總價值在1000萬美元左右,美國向國軍出售的“美械師”總價值則為2000萬美元。不少人認為蘇聯當時對我們的援助都是免費的,其實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當時蘇聯剛經歷完殘酷的歐洲戰役,國內根本沒有資本去免費幫助別人武裝60個師。此外,這60個師的裝備出售雖然是低價售賣,但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還是小賺了一筆。所以,我們在這裡需要了解到“援助”和“低價出售”之間的差異,這筆交易只是各取所需。
在接收蘇械裝備之後,我們陸續組建了56個蘇械師,空出的4個師中有3個贈送給了朝鮮人民軍,另外1個則拆開了編制,提供給了各校訓練。當時,蘇聯向我們轉交這些裝備時,是按照蘇軍內部1.49萬人“滿編師”準備的,但我們結合自身情況及裝備數量,最後組建的蘇械師普遍員額為1.3萬-1.4萬人左右,相較於原版蘇軍師要小一點。而造成這種差異的直接原因,還是因為蘇聯在歐洲戰場結束後,國內生產能力不足,無法按照1.49萬人滿編師給我們準備,提供的武器就出現了折扣。
比如,原版蘇軍師由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坦克團(內含炮兵),1個反坦克營,1個防空營,1個偵察營,1個工兵營,1個汽車運輸營,1個通訊營和1個醫療營組成。而我們的蘇械師則只有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坦克團(內涵炮兵),1個反坦克營,1個防空營。在炮兵團的分配上,原版蘇軍師是裝備了12門76毫米加農炮,24門122毫米榴彈炮,24門120毫米迫擊炮。另外的坦克團有12門122毫米榴彈炮和12門152毫米榴彈炮。而我們的蘇軍師炮兵團則只有18輛坦克,12門76毫米加農炮,12門120毫米迫擊炮和24門122毫米榴彈炮。
由於炮兵團規模被精簡,汽車運輸團等單位的裁撤,我們的步兵師相較於原版蘇軍師才會有人數上的差距。而我們步兵師缺少的那些炮兵單位及坦克,除了被用作後方教學外,更多的還被用於組建炮兵師,裝甲部隊等單位。在解放戰爭時期,我們就習慣將炮兵,裝甲兵等單位集中組成“特種兵縱隊”,擔任機動增援任務。可能在一個方向上我們的炮兵規模會比對方少,但如果特種兵縱隊前來支援的話,我們的優勢就逐漸增大。當然,這樣的方法也僅適合志願軍這種千錘百煉的部隊,具有快速土工和豐富避炮經驗的隊伍。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按照原版蘇軍師編制組建蘇械師的話,和美軍的差距大不大?對此只能說,差距顯現還是很明顯的。首先,美軍師有18門155毫米榴彈炮,54門105毫米榴彈炮,對蘇軍師,蘇械師是有著絕對優勢的。如果我們不組建炮兵師等特種單位的話,無論如何都無法獲得一個戰場方向內對美軍部隊的優勢。不過到朝鮮戰爭結束,我們的炮兵師都始終沒有和美軍師來一場火力當量上的完全較量,即便是後期對韓軍發起的金城戰役,我們投入的炮兵資源也不及美軍。至於喀秋莎火箭炮,數量還是太少,單波次的輪射與美軍炮兵相比還是存在差距,況且美軍航空兵也會實施轟炸,這是我們無可奈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