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勱(1910—1952),字慶雲,湖南長沙開慧鎮人(原屬白沙鄉)。十六歲投筆從戎參加北伐,同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七期。
彭勱在滇西指揮百餘次大小戰役,疆場血染。率領預二師仰攻高黎貢山,攻佔來鳳山,收復騰衝,參加怒江大反攻,收復龍陵、畹町。每戰皆刺刀見紅,屢屢獲勝,揮師直搗緬境鳩谷,與英國駐印遠征軍在芒友勝利會師,獲得盟國最高獎勵——美國羅斯福軍工團勳章。為建立鞏固的怒江防線竭盡心力,做出了卓越貢獻。
抗日戰爭勝利後,預二師奉命遣散。1946 年,彭勱被調至南京國防部第五廳第二處,任少將處長。後被調至新疆。1948 年冬,老上司宋希濂調任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彭奉命任少將參謀長。
1949 年11 月,宋希濂部在人民解放軍追擊之下,退至大渡河。彭勱乃與宋在牛喜場徹夜長談,勸宋放棄內戰,以免生靈塗炭,但宋未採納。
事已至此,彭勱只好以心臟病為由辭職離伍。兩人臨別時,宋希濂還贈送黃金20兩給彭勱治病。離開部隊後,彭勱帶著妻子、兒女,經由四川宜賓回到長沙老家,解甲歸田。從此他每天都和幾個弟弟一起,戴著草帽,身穿白色土布大襟衣服,腳穿草鞋,一起勞動。他常常在菜園鋤草、種菜、澆水,成了一介農夫。
朝鮮戰爭爆發後,彭勱把宋希濂送他的黃金二十兩,連同夫人首飾,共計30兩黃金,捐獻給國家購買飛機大炮,支援志願軍作戰。
1952 年鎮反運動中,當地以“宋希濂派遣特務”的罪名將彭勱逮捕,旋即被槍決,時年42歲。
據說彭勱被捕訊息傳至中南局領導陶鑄、王首道、金明,他們立即批示“要區別對待,從輕發落”。但為時已晚,痛留永久嘆惜。
1992年為彭勱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按起義人員待遇。
彭勱將軍墓位於彭勱墓位於長沙縣開慧鎮報母村塔山(原屬白沙鄉)的一小包上,四周連綿山丘。墓坐北朝南,由土冢、土圍、墓碑組成。墓圍長5.2米,墓寬3.6米,佔地10平方米。主碑為麻石,高1.2米、寬0.5米,上刻抗日名將宋希濂所題“抗日將領彭勱之墓”。耳碑高0.9米、寬0.44米,為青石墓誌銘,左邊耳碑上刻 “德高望重、光照後人”8個大字及立碑人、立碑時間,右邊耳碑載彭勱將軍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蹟。墓後另立大型青石碑,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騰衝縣委員會所撰《彭勱將軍碑記》。
《彭勱將軍碑記》銘曰:
橫暴倭寇,陷我騰越。人民塗炭,兩年四月。
彭勱將軍,揮師騰北。戰略遠籌,交飛雨雪。
聯合土司,軍民團結。敵後遊擊,犁庭掃穴。
馬面關前,伏屍灑血。迂迴包圍,頑敵膽裂。
攻克來鳳,寸土寸血。盟軍讚頌,哀鳴夷賊。
戰功卓著,史料詳列。今昭公理,還我清白。
追思往跡,書此片碣。千秋萬代,享祀豐碑。
彭勱將軍是遠征軍抗日名將,為抵禦外侮做出了突出貢獻,是湖湘士風的優秀代表。
2014年公佈彭勱將軍之墓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時常被一些偏執、極端者綁架,毫無理由地製造出遺憾。
珠海市民胥先生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