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美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我們經常形容美軍是“武裝到牙齒”。其實這種形容不是說美軍士兵真的如字面意義上去武裝到了牙齒,而是在強調美軍的武器裝備配置非常高。
在之前的解放戰爭中,國軍中就有美械部隊,老蔣和國軍的高階將領對美械部隊是非常推崇的,平心而論美式武器裝備的國軍戰鬥力一般也不弱。所以我軍對美式裝備部隊有一定的瞭解,在作戰中對美械國軍的重視程度也是比較高的。
而在一一殲滅了這些美械國軍之後,實際上在我軍的裝備中,也是有大量美式武器的,畢竟我們當時的主要裝備來源就是依靠繳獲。在我軍當時的主力部隊中,典型的美式武器有75毫米山炮、106.7毫米重迫擊炮、81和60毫米迫擊炮、美式衝鋒槍和步槍以及少量的火箭筒、無後坐力炮等。
此外在特種兵部隊中,還有少量的美式155毫米榴彈炮、一定數量的美式105毫米榴彈炮以及一部分美式M3坦克等。
我軍當時對美式武器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比如美式105毫米榴彈炮,這幾乎是被當做威力最大的武器。而就步兵而言,美式衝鋒槍、卡賓槍和60炮等,也都用得很順手。
不過同樣是美械武器,它有先進和落後之分,也有成不成體系之分,還有數量多寡之分。美國提供給老蔣的美式武器雖然在當時的中國戰場上來說是最先進的,但是在美軍自己的體系中,卻大多處於邊緣或次要地位,正牌美軍的裝備程度顯然是要高很多的。
在隨後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與正牌的美軍交手後,對其武備程度之高顯然是有深刻認識的。
大家現在能看到各種資料,都知道美軍在戰爭中一般維持的步兵師數量是7個,這個數量乍一看不多,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美國陸軍在戰爭剛爆發時一共也只有10個師,在戰爭中美國陸軍一直擴充,而到1953年時,美國陸軍師的數量也才只有23個。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資料中說,美國陸軍投入了三分之一的作戰力量進去,其實指的就是陸軍師的投入數。
為什麼美國陸軍師的數量這麼少呢?因為它的一個所謂步兵師,跟我們潛意識中認為的步兵師可不大一樣,它的兵種合成度相當高,而且重灌備的裝備數量也極多。
尤其對比在解放戰爭中敵我雙方的步兵師配置而言,那就更不是一個概念了。
舉個例子來說,解放戰爭時國軍和我軍的步兵師都是不編坦克的,師屬炮兵一般就是個12門制的75毫米山炮營,這就是最強火力。
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我軍參戰步兵師的師屬炮兵也是這個配置。東線的步兵師雖然編成了炮兵團,但其實是將師屬山炮營和師團所屬的步兵炮、重迫擊炮合編在了一起,整體實力數上沒有多大變化。
而美軍的步兵師當時是什麼配置呢?
僅僅是坦克一項,一個美軍步兵師經常就會裝備140多輛。
140多輛坦克是什麼概念呢?當時我們正在接受蘇式武器裝備,編成新的坦克師,我們一個專門的坦克師,也不過裝備72輛坦克而已。
而在解放戰爭中,國軍坦克大多是拆散加強到快速縱隊中,一般一個快速縱隊的坦克多則為一個營,少則為一個連。數量少者只有10多輛,多者也不過三四十輛,型號主要是美式和日式的輕型坦克,有的甚至是以裝甲汽車來替代的。
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我們並沒有遭遇大規模的國軍裝甲部隊,當然它們當時也沒有特別大規模,而且特別過硬的裝甲武器。
但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美軍步兵師,其師屬坦克營即配備71輛坦克,步兵團屬坦克連配22輛坦克,此外偵察單位也配坦克。除了少量輕型坦克外,美軍裝備的坦克主要是M26潘興和M4謝爾曼,這些坦克對我軍來說,幾乎都是第一次見到,而且效能比M3斯圖亞特要強得多。
所以我們看抗美援朝時志願軍與美軍的作戰,反坦克作戰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只要有美軍出現,基本肯定會有坦克來提供支援。
參加過長津湖戰役的老戰士後來這麼說道:那個時候我們部隊包圍(美軍),但是沒辦法消滅它,(美軍)又是坦克又是裝甲車,又是大卡車、又是炮,打不到的。
打不到怎麼辦,就得貼上去打近戰,步兵抱著炸藥包和集束手榴彈跟幾十噸重的鐵疙瘩周旋,想想就知道該有多難。當年的一位反坦克英雄後來這麼說道:炸坦克的那一刻,我就沒想過能活著回來!
在志願軍當時的認知中,美軍的坦克還不止於潘興和謝爾曼。美軍步兵師中還編有一個防空炮營,其中有32輛四管12.7毫米自行高射機槍和32輛雙管40毫米自行高炮,對這種玩意尤其是後者,志願軍也稱其為坦克,即有些老戰士口中的“雙管坦克”。
自行高炮和高機顧名思義是防空用的,但是在雙方陸軍交戰的地域,志願軍根本沒有飛機參戰,美軍的防空炮和機槍其實都是平射之用。這種大口徑、高射速的自動火器對志願軍步兵的衝擊威脅極大,在新興裡戰鬥和砥平裡戰鬥中,都給志願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而且我們看看美軍當時的編制,區區一個防空炮營也就是個營級編制嘛,卻編了32門雙管高炮和32輛四管高機,這武備程度可想而知。
這還只是一個防空炮營,美軍步兵師另有4個地面炮兵營。
其中一個炮營裝備18門155毫米榴彈炮,其餘三個炮營各裝備18門105毫米榴彈炮,一共裝備72門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彈炮。
以我們今天的標準來看,一個步兵師配這麼多的重炮也是為數不少的。以當時的情況來說,那就更不用說了。
在之前的解放戰爭中,美式105毫米榴彈炮常被稱為是“大傢伙”,國軍美械軍也只編一個12門制的炮兵營。瞧瞧美軍這一個步兵師內裝備的重炮,比國軍五大主力的重炮加起來數量都多。
當然了,美軍的炮還不止是在師屬層級。
其團屬炮為106.7毫米重迫擊炮;營屬炮為81毫米迫擊炮、75毫米無後坐力炮;連屬炮為60毫米迫擊炮和57毫米無後坐力炮。此外各級還裝備有大量的火箭筒,而且還是以88.9毫米超級巴祖卡為主,這玩意可不止是用於打坦克的,打步兵工事同樣也很好用。
除了各種輕重坦克、輕重火炮之外,美軍步兵師配槍率也極高。
在美軍步兵師中,除了極少數醫護人員不配槍外,其餘人員幾乎都有槍可用。在我軍這邊,輔助人員基本是不配槍的,但美軍中基本都有卡賓槍和手槍可用。
這就使得美軍一個師編制中的槍械數量,比我們一個軍都多。再加上重火力和機械化程度的差距,美軍一個步兵師的火力是遠超我們一個軍的。
我們打個比方說,之前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般部隊的火力值是30,美械部隊的火力值是70,那麼同等數量的美軍火力值就是至少1000。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美軍還有絕對制空權,實戰中還會加強大量的重炮、坦克部隊,美軍的彈藥量近乎於無限,它的兵種訓練程度也遠高於國軍。
因為美軍的空軍等因素,它反過來限制了我軍的火力發揮,使得原本我有100的火力值,可能只發揮出20或者30,雙方的火力對比就會進一步拉大。
這絕對不是誇大,以運動戰時期的情況來說,志願軍團以上火力是難以發揮的,主要靠營連屬迫擊炮提供支援,當然迫擊炮彈的消耗也很有限。而步兵武器備彈又受到後勤線供應的限制,連子彈的消耗都得是節省著來,或者用繳獲的槍彈來維持戰鬥。
在幾十比一甚至上百比一的火力對比下,將美軍稱為是“武裝到牙齒”的真正意思,相信大家也不難理解了。
而就是面對這種“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我們的志願軍先輩們在武器裝備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將指揮藝術和步兵戰術發揮到了極致,仍然以夜戰、近戰、迂迴、突襲等種種方式將美軍這個鐵甲巨獸打得連連敗退,這可以說是戰爭史上的奇蹟。
隨著我們看到的資料越來越多,就會更加明白志願軍作戰的不易,同時也更能體會到勝利到來的不易。而我們的先輩們將超強的對手打敗,這還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勝利,也給我們後輩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