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5年10月22日,戎馬一生的許世友在南京逝世。
全國和各省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相繼播發了以中共中央、中顧委、中央軍委名義釋出的《訃告》。
《訃告》對許世友光榮的一生作了評價:許世友為我黨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我軍卓越的軍事指揮員,他的逝世是我黨我軍的一個重大損失······
土葬揭秘,主席預設
1956年,中央工作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
會議間隙,工作人員給正在抽菸的毛主席送來一份《倡議書》,這份倡議書的內容是關於國家領導人和工作人員實行火葬的規定。
在這份倡議書的後面留有一些空白,還印著一些小字:
“凡是贊成火葬辦法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請在後面簽名。凡是簽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後一定要實行火葬。後死者必須保證先死者實現火葬的志願。”
毛主席接過這份倡議書認真地看了幾遍,非常高興,並大聲地說:“這個好啊!我們都是唯物主義者嘛!”
說著,毛主席接過了工作人員準備好的筆,並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緊接著,劉少奇、朱德、彭德懷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也都簽了名字,紛紛表示支援火葬。
而許世友將《倡議書》從頭到尾讀了很多遍,始終都眉頭緊鎖,只見內容:
人們由生到死,這是自然規律。人死了以後,應當給以妥善安置,並且採取適當的形式進行悼念,寄託哀思,這是人之常情。我國曆史上和世界各民族有各種安置死者的辦法,其中主要的辦法是土葬和火葬,而土葬沿用最廣。但是土葬佔用耕地,浪費木材;加之我國曆代封建統治階級把厚葬久喪定作禮法,常使諸多家庭因為安葬死者而陷於破產的境地。實行火葬,不佔用耕地,不需棺木,可以節省葬禮和埋葬的費用,也無礙於對死者的紀念······
最終許世友不僅沒有簽字,還利用會議間隙的時間找到了毛主席,表達了他對火葬的不理解。
許世友對毛主席說:“報告主席,我從小離家,一直沒有在母親身邊盡孝。我死後想和母親作伴,陪她一起埋在土裡。”接著他提到了:“人死如燈滅,入土千萬不能燒了。”
許世友也非常緊張,靜靜等待毛主席批評自己,畢竟從小離家的不止是許世友一個······
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裡,許世友對毛主席說的話都是聽從的,每個決定也是絕對擁護的,但唯獨在土葬這件事情上,許世友沒有辦法遵守,也做不到······
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許世友的心中有一顆永遠放不下的孝心。在他腦海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自己死後要為母親守墳,如果被燒成灰,化為煙,就沒辦法實現為母親守墳的願望了。
而毛主席是許世友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自然理解許世友的一片孝心。因此,對於許世友想要土葬,毛主席是默許的,更沒有批評。
離開之時,毛主席還對許世友感嘆道:“你是和尚嘛······”毛主席的理解,也讓許世友更為感激。
投身革命,聚少離多
眾所周知,在許世友的世界裡,母親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對母親也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
許世友的母親許李氏是一位深處大別山的傳統勞動女性。由於許世友父親早逝,家庭的重擔就全部落在了許世友母親的身上。
為了養活自己的孩子,為了生活,為了活下去,許世友的母親吃盡了人世間的一切苦難。
在少時許世友的心目中,母親就是天底下最偉大的人。因此許世友從懂事那天起,就立志要用自己的勞動和一顆對母親的赤誠之心來報答母親的恩情。
可是人生可能要經歷離別,才算是生活,才叫真正的人生······
從8歲到少林寺學藝開始,到後來參加紅軍,參加革命,幾十年裡他能見到母親的次數屈指可數。
這並不代表他不愛母親,相反在離別的日子裡,他一個錚錚鐵漢常常因為思念母親而流淚,為母親的安危而牽腸掛肚······
在許世友四處征戰的日子裡,他的母親經常過著連續幾天顆米未進的生活,就算是這樣,她都堅持下來了。在無數個日日夜夜,許世友夢中見到最多的也是母親。
幾十年來,許世友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無暇對母親盡孝,所以他心存愧疚,一直都難以原諒自己。等革命形勢穩定後,許世友想到了自己的老母親,於是特意回到家鄉把母親送大別山接到了身邊。
他想讓自己飽經滄桑的母親可以安享晚年,感受天倫之樂。在工作之餘,許世友和夫人田普親自為母親做衣服,做飯,端水洗臉·····
為了迎合母親的口味,許世友還特意讓夫人田普準備了一桌大別山風味的菜餚。看著一桌子豐盛的飯菜,許世友的母親卻吃不慣,還勸許世友夫婦應該節儉。
許世友為母親準備了新衣服,老人家也不肯換,她還是覺得自己做的衣服舒服。
很多部下聽說許世友的母親到了,大家都來探望她,可是老人家卻躲在屋子裡不肯出來。雖然許世友和夫人田普精心照顧母親,但許世友的母親還是沒有辦法適應在大城市裡的生活。
在夢裡,許世友的母親都惦記著自己老家的房子,自己喂的雞鴨,種的瓜,自己的那些老鄰居們,老家的山水和草木的氣息······
不多久,許世友的母親就提出要離開,回大別山生活。
許世友不忍心母親離開,希望母親多住些時間,說不定等適應幾天就好了。不料,母親卻生病了,而且越來越重,吃藥也沒有用,日益消瘦下去······
為了母親的身體,許世友只得將母親送回大別山老家。據工作人員回憶,許世友的母親一回家病就好了,喂完雞鴨,喂完豬,接著就上了紡車。
母親回到大別山後,許世友不放心,有機會就回去探望。李秀登親身經歷了許世友與母親的一次相見,據他回憶:
某次許世友利用勘察後方戰場的機會返回故鄉看望母親。許世友一行人從南京出發,分乘了三輛吉普車。
回家的路上,許世友非常開心,一直向工作人員介紹路上的風景。快到家時,許世友很是激動,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快到家嘍,老人家還不知道我回來看她哦,不知道這時候俺娘在忙活啥呢?”
接著,許世友把駕駛員和汽車都留下了,並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咱就不要驚動地方政府了。”
等到晚上許世友踏進家門,看到一向健朗的母親正在忙活著餵豬呢。許世友抑制著激動的心情,輕輕地喊了聲:“娘,俺回來了,回來看看您老人家。”
看見兒子回來了,穿著帶有補丁衣服的許李氏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手,十分驚喜地看著眼前這個穿著乾淨整齊軍裝的兒子,呆住了,有些不敢上前,喃喃道:“是,真是三伢子啊······”
說著說著就哽咽了。(三伢子為許世友的小名)
到這裡,許世友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連忙伸出雙手緊緊扶著自己年邁的母親。
雖然許世友是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但在母親面前,也還是個需要疼愛的孩子,這時的許世友雙眼裡正閃爍著不易輕彈的遊子淚。
許世友母親也趕緊招呼同行的人坐下,忙著給他們沏茶倒水。許世友不忍心讓母親辛苦勞累,但拗不過,只得和母親一起忙開了。
儘管當時的生活還是很貧窮,但當地政府還是特意為許世友的母親蓋了3間瓦房。許母的生活也十分簡樸,屋子裡除了一張飯桌,幾張凳子,一個放衣服的櫃子,還有一個打了補丁的舊蚊帳外,就沒什麼值錢的東西了。
就是在這裡,許世友還專門讓工作人員去買了一頭豬宰了,招待他的鄉親們。許世友拒絕了當地政府為他安排的食宿,就待在自己家裡,一直陪伴著自己的母親。
李秀登和其他的警衛員都瞞著許世友守在屋子外面,夜夜都能聽見那溫暖的小油燈下伴著許世友母子的鄉音,直到很晚很晚······
多年後,許世友家鄉的領導在參加許世友葬禮時,曾經向大家講述了許世友回到家鄉的另一番景象:
那時,汽車還開不到許世友的家鄉,許世友一行人就在縣城換了馬。
到了村子裡,許世友牽著馬看著那高高的山嶺,看到了戰友們的墳墓,想到了過去打仗時的情景,他不勝唏噓。
接著許世友牽著馬走下了山坡,看著自己低矮的房屋。就在這時,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婆婆,遠遠的望著,打量著從遠方回來的將軍。
那個老婆婆雖然衣衫襤褸,但卻足夠精神,從她堅挺的背影中就能看出。等將軍停留在老婆婆跟前時,她也不敢貿然上前相認。
過了一會,老婆婆才小心翼翼地問出:“你是三伢子?”
見此場景,許世友控制不住自己,直接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痛哭:“娘,俺回來了,是兒子不孝啊,我是三伢子啊······”
也不怪老婆婆不敢相認,主要是她把許世友養到8歲以後就很少見面了,而且經過革命風雨洗禮的許世友早就是威風凜凜的大將軍了······
在母親面前,許世友永遠是最孝順的。他常常為自己參加革命給母親帶來苦難而擔憂,也為自己忙於革命工作,不能親自照顧母親而不安,也深感愧疚。
許世友的長子許光是許母一手帶大的,與奶奶的感情非常深厚。為了讓母親安度晚年,他特地讓在北海艦隊工作的兒子許光到老家工作,代替自己盡孝。
許世友孝順母親,許光自然也非常孝順奶奶。雖然他留在部隊可能會有更為廣闊的前途,許光對此毫無怨言。
回到家鄉後,許光不僅盡心盡力照顧奶奶,還恪守本分,兢兢業業工作,也從未利用父親許世友的威望為自己謀取利益,深受老家鄉親們的好評。
許世友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不禁感嘆:“許家真是滿門的孝子啊!”
據說,許世友的母親是在勞動中逝世的,那時紡車上還有線穗沒有紡完。許世友軍務纏身,沒能趕回家鄉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痛苦地朝著家鄉的方向跪下磕頭,臉上掛滿了遺憾和愧疚的淚水······
也就是這件事情更堅定了許世友想要死後為母親守墳的決心。
子欲養而親不待,他已經沒有機會盡孝了,他認為自己能做的也就是死後將自己完好無缺的身體埋葬在母親的身邊,陪伴母親待在這青山綠水間······
因病逝世,了卻心願
1979年,74歲的許世友深感自己已經是高齡了,而且身體狀況也差了,就開始不斷想著自己的後事。
許世友覺得自己這一輩子大多數時間都在搞革命,對國家和人民也做了很多事情,但唯獨自己的母親,自己欠她的實在是太多了。
他常常自言自語:“活著盡忠,忠於毛主席;死了盡孝,為母親看墳。”於是,他便開始主動安排自己的後事,給在老家的兒子許光寫了一封信:
郵去現金伍拾元整,這伍拾元是為我準備後事用的,用這筆錢給我買一口棺材。我死後不要火化,要埋到家鄉去,埋到父母身邊,活著精忠報國,死了要孝敬父母。
我今年74歲了,身體很好,活到八九十歲,也只有十多年了,你們可以先作準備。
不久,許光便回信,自己用松、柳、柏等大別山的5種樹將棺材做好了,而且還是專門按照大別山的習俗製作的,讓許世友回去驗收棺材。
當時的許世友正準備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於是他便給兒子打電話:自己打完對越自衛反擊戰就回去。如果戰死了,就直接用這個棺材,不需要驗收。
1985年,許世友生了病,這次的生病讓他覺得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於是,他就交代自己的秘書給中央寫報告,提出自己死後想要土葬的請求。
報告上報後,他就時時刻刻惦記著,自己的報告是否被中央批准。
就這樣,時間一天天過去了,而許世友的病情也越來越重了。病重的他時常處於昏迷中,在短暫清醒時,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報告有沒有回覆。
某天,病重的許世友從昏迷中醒來,對自己的家人說:“我死後,你們開車把我送回老家去,用塑膠布包著,直接在俺娘墳邊挖個洞埋了。”
其實,中央對許世友要求土葬的報告是非常重視的。當報告一送到北京,中央的領導們就開始傳閱,只是誰也做不了這個主。
按照當時的規定,所有辭世的國家領導人和高階將領都要實行火葬的,當然毛主席是個例外。
毛主席代表的是我國重要的一段歷史,躺在水晶棺裡,接受人民的瞻仰。這個決定是偉大的,同時也是人民所希望的,是全國人民心中的一種精神慰藉。
雖然毛主席曾經默許過許世友的土葬請求,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毛主席先於許世友離開這個世界,自然就不能再過問許世友的身後事了。
因此,這件事情只能由鄧小平來決定。
鄧小平也是瞭解許世友性格的,也清楚他的功績,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他還是決定尊重許世友的遺願,對他表現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包容。
在許世友請求土葬的報告上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8個字。
在許世友逝世後,南京軍區終於盼來了中央的決定。鄧小平特意委託王震將軍來到南京。
王震將軍不顧旅途勞累,一下飛機就去了南京軍區的華山飯店,向許世友的遺體告別,同時他轉達了鄧小平對許世友喪事的原則:
許世友同志在近六十年的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我軍一位由士兵成長為將軍的卓越指揮員。對黨的事業和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立了戰功······許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許世友的這次土葬,是毛澤東同志留下的、鄧小平同志簽發的特殊通行證。這是特殊的特殊。
這段話的7個特殊,可見鄧小平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1985年10月31日,許世友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南京軍區大禮堂舉行。在哀樂聲中,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許多許世友生前的戰友們,都來到許世友的遺體前默哀、鞠躬,並向許世友的夫人田普及子女表示深切的慰問。
接著就是許世友的葬禮了。他的葬禮是在夜裡舉行的,當天亮後,在大別山的青山樹叢中就出現了一座嶄新的墳墓。
而許世友最終也實現了入土為安,為母親守墳的心願,相信許世友將軍在九泉之下也會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