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順應經濟發展要求,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開始了,國家將土地集中重新分配,讓農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這一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農業生產迅速得以恢復,極大的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
就在這一場土地改革之中,發生了一件“借條”驚動中央!
朱德元帥親自回覆,引出了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
土地改革驚起往事,上交借條引出故人
故事發生在四川省的長壽縣,當時長壽縣正在進行土地改革。一天,就在土地改革減租退押工作進行到一戶姓傅的地主家時,工作組搜了一張泛黃的借條。
正當幹事將目光移向那張紙上的時候,臉上出現了難以置信的表情,借條的金額不多,只有100元,但是在借條的落款處,赫然寫著“朱德”兩個大字。
工作人員立刻拿起借條向戶主詢問到,“這個朱德,是什麼人?”
戶主表情古井無波地回答道:“正是北京的朱總司令”。
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讓工作組緊張起來,看著眼前的老人,工作人員怎麼也不會將他和朱德總司令聯絡起來。
朱老總的名字可是中國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偉大的無產積極革命家,新中國的開國元帥,投身革命數十年,為國家和人民立下不世功勳。幹事立即站起來,但是又轉念一想,一位遠在四川的地主,怎麼會有朱老總的借條呢?
但對於此事又不敢怠慢,想到這裡,將此事逐層上報,求證借條的真偽。
這件事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想來也是,一位地主老人,一位開國功勳,兩個人怎麼看也不該有金錢上的往來,何況朱老總是借錢的那一方呢!群眾議論紛紛,有人說傅家為了對抗土改政策偽造了這張借條,有人說早年間傅老先生是朱老總的過命兄弟。
那麼這張借條到底是真是假呢?
經過層層上報,中央也對此事借條一事很是關注。
有關負責人向朱老總求證此事,本以為此事是傅老先生杜撰出來的一個荒謬的玩笑,但是朱老總卻出人意料地承認了此事,借條是真的。不僅如此,朱老總還親自寫信,將此事的來龍去脈詳細地介紹出來,還引出了早年朱德元帥鮮為人知的故事。
尋理想朱老總渡重洋,同胞情傅德輝親接濟
朱德元帥出生在十八世紀末中國的一個佃農家庭,所謂也就是沒有自己的土地需要租種地主土地的家庭,家境十分貧寒。但是年輕時的朱德元帥眼看著家國破碎,發憤圖強,在1909年的考入了當時的雲南陸軍講武堂,1911年參加了支援辛亥革命的重九起義,踏上了革命生涯。
十九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朱德元帥參與了反對袁世凱恢復帝制、反對軍閥混戰、國民革命建立新政府等等多次中國近代史上革新的運動和戰爭。
但是國民黨黨內的派系內鬥,國民政府的對內政策使得朱德元帥感到迷茫,朱德元帥意識到這不是救國救民的最終道路。期間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和五四運動在中國的開展,朱德元帥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最終,在1922年,朱德元帥為尋求革命真理,遠赴歐洲,到馬克思的故鄉德國學習。由於經濟拮据,當時的朱德元帥不得不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就是在德國期間朱德元帥就是在德國和周總理初次相識,並在周總理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當年的德國,有著一批年輕的留學生,這群人和朱德元帥一樣有著學成歸國,報效國家的理想。在這群留學生中有一人頗有名望,名叫傅得輝。
傅得輝本是就讀於北京大學化學專業,後到德國繼續深造學習,和朱德元帥不同的是,傅得輝家境優渥,並且在德國有著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
傅德輝為人慷慨,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生活拮据時常常向傅得輝借錢,傅德輝常慷慨解囊,很多時候都不會過問這筆錢何時可以歸還。
當時的留學生都是年輕人,胸有大志,不願無償接受別人資助,都會寫下字據,以便日後歸還。而這張震動了中央的借條,就是在德國的朱德元帥和傅德輝借錢後留下的。當時的朱德元帥和傅德輝同在異國他鄉,又是四川老鄉,有著同樣濟世救國的理想,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時局轉換同窗失聯,光陰易逝借條出世
之後不久,朱德元帥在德國領導革命活動被德國當局不容,很快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去往蘇聯學習軍事。此後朱德元帥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當中,戎馬倥惚幾十年,又逢亂世,戰爭連年,就和傅德輝失去了聯絡。
傅德輝在德國成功學習回國,秉承著實業救國理念,振興家鄉經濟的傅德輝在老家四川創辦了水泥廠。
當時的中國民族實業基礎薄弱,外國對中國的資本輸入和商品傾銷嚴重,傅德輝的水泥廠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國外商品對國內經濟的掠奪,但是後來軍閥混戰,國內商業環境極其糟糕,傅德輝的水泥廠就倒閉關門了。
此後傅德輝無心經商,回到四川老家打點祖業。若不是此番土改翻出了往時的借條,這段往事可能在二人的遺忘之下就沒有了後續。
朱德元帥在得到了傅德輝的訊息後,親自回信說明情況,並且派人將傅德輝接到了北京見面,時隔數十年老友相見,二人都沒有了當年年輕的容貌。
回首當年異國他鄉求學經歷,彷彿就在昨天,朱德元帥更是端詳傅德輝良久,沒有說出話來。當年滿腔熱血心懷家國的後生,到如今都是滿鬢斑白了。
朱德元帥問起了傅德輝近況時,才知道水泥廠倒閉後傅德輝回鄉守著家業,當年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的老朋友鬱郁半生,在四川一隅過著生活,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朱德元帥深知自己的老友接受過北京大學的教育又在歐洲深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專業人才。便勸傅德輝留在北京,為新中國的建設做些事情。
傅德輝聽到朱德元帥這麼說十分激動,自己空有滿腹才華,前半生卻沒有什麼建樹,回鄉守著家產過日子,絕對不止自己當年背井離鄉出國深造時候的夢想。雖然已經年過半百,但是終於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和學識,得以報效祖國,於是就允諾了朱德元帥。
後來的傅德輝留在了北京,將自己畢生所學奉獻給了這個經歷了近代百年戰爭但是欣欣向榮的祖國。多年後回到家鄉,傅德輝也沒有停下,繼續在教育和化學事業上繼續發揮餘熱,當年赴歐洲留學時那個立志報效國家的偉大願望終於實現了。
又相逢老友北京見面,勸人方朱德苦口婆心
就是這樣一張泛黃的借條,卻成為了最朱德元帥和傅德輝老先生友誼最堅韌的紐帶。引出了那一段在異國他鄉同胞之間,堅韌的情誼和那個年代年輕人純粹的理想。
試想,朱總理年輕時對國民黨政權失望後,毅然決然離開故土,尋求革命真理在一個陌生的國家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沒有生出半點畏懼困難的情緒,幾十年投身無產階級革命是怎麼樣的堅定和無畏。
新中國成立之後,身居高位得到曾經幫助自己的老友的訊息後大方承認,這樣的重情義,重承諾的行事風範又是多麼的有魅力。勸說自己的老朋友為新中國的建設出力,對有才之人舉賢不避親不讓人才埋沒,一心為國家著想,這樣偉大的革命家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愛戴和尊敬。
反觀傅德輝先生,早年間慷慨大方,沒有因為朱德元帥當時的拮据而敬而遠之,反而更多的是幫助。放棄自己在祖國優渥的家庭條件,在大學畢業後還遠渡重洋,只為了學習更加先進的知識回報祖國,在富裕的德國工作生活都令人豔羨的時候,毅然決然回到當時落後的祖國,創辦民族企業。
土地改革期間態度積極,沒有因為自身利益受損失而阻撓國家政策,年過半百重新出山,為新中國的化學和教育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這是怎樣值得敬佩的精神。
若不是這張舊時的借條,德國一別,兩位同窗險些一生不會再次謀面,借條雖輕,但是這張薄薄的紙上承載的同窗情誼確是重如泰山,它經過時間的洗禮歷久彌新。
“朱老總借錢“的故事也就成為了人們傳頌的一段佳話。
人的一生本該如此,要以最真誠的態度待人,要有最純粹的理想。就算是如今的社會物慾橫流,娛樂至死,也不能忘卻最開始的那顆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