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一切外來飛機、船舶,未經允許,闖入我國領海及上空,後果自負。”
1958年9月4日,在毛主席的指導下,我國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領海的宣告》,一舉將中國領海寬度由三海里拓寬至12海里,領海面積從70萬平方公里左右擴充套件到超過300萬平方公里。
訊息一出,舉世震驚;武力強大的美國等西方列強自然是提出了反對意見,可毛主席態度卻極為強硬:過線就打,就算是美軍也不例外!
彼時的局面極為僵持,中國堅守立場、美國恃強而驕,臺灣還在一旁隔岸觀火、躍躍欲試,戰爭一觸即發。
毛主席:“勿謂言之不預”
1958年9月7日,一支共計13艘軍艦的聯合艦隊在臺灣海峽內行駛,準備執行補給任務。
這支聯合艦隊中有7艘美國軍艦,其中大多都來是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臨時調來的第七艦隊。
它們的任務是“護送”其餘幾艘臺灣軍艦,說白了也就是給臺軍“撐場子”,可這些昔日囂張跋扈的美國大兵們此刻都有些慌張。
原因很簡單,這些軍艦“越界”了,時刻都面臨著被我國大炮轟擊的危險,更慘的是,他們還不能還手。
三天前,中國剛剛出臺了有關領海的相關法規,將領海寬度從3海里調整至12海里,這也就意味著美國軍艦倘若再想為臺灣艦隊護航,就會直接侵犯我國的領海主權。一心想要將臺灣從中國獨立出去的豪威爾,自然不會承認我國領海條約。
所以這才有了這次“試探行動”,可欺軟怕硬的艾森豪威爾也不想真的開戰,所以他給美軍下令道,“在沒有得到總統本人授權前,任何軍艦都不允許向中國大陸發起攻擊。”
這下那些軍艦上的美國大兵可就蔫了,只能安安靜靜地待在船上,等待任務結束,而海面上只要稍有聲響,他們就立刻將目光投向我軍駐紮的方向,宛如驚弓之鳥一般、時刻擔心我軍展開突襲。
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行動非常順利,直至臺軍完成補給,我方也沒有向他們發起進攻。
精神緊繃了一天的美國大兵們鬆懈了下來,不少人嘴裡也是罵罵咧咧;朝鮮半島戰爭中,中國軍隊讓他們心有餘悸,他們本以為這次又要遭遇一場“慘烈的戰爭”,卻沒想到只是虛驚一場。
翌日,這支聯合艦隊再一次開到了我國的臺灣海峽中,任務與之前相仿,只不過士兵們的態度與之前產生了明顯差別,不少美國大兵都認為我國軍隊畏懼於美方實力,根本不敢真的開炮。
可就在眾人鬆懈下來的時候,突然傳來了一聲巨響;還不待他們緩過神來,一陣密集的炮彈炸裂聲,就從他們身側的軍艦上傳開……
“撤離!撤離!”
眼見我軍來“真”的,美國大兵一片茫然之時,領航軍艦“海倫娜”軍艦長就以極快的速度釋出了撤退命令,七艘美國軍艦充分發揮了它們的“軍事素養”,臺灣官兵們還沒反應過來,美國軍艦們已經逃之夭夭,遠遠的泊在我國領海範圍之外觀望。
在我軍猛烈的炮火下,臺灣美樂艦直接被引爆,美珍艦也陷入重圍、幾欲沉沒。可之前還無比硬氣,聲稱要給臺軍護航的美軍艦隊,一直遙遙相望,沒有半點要出手援助的意思,臺灣官兵們睚眥欲裂,臺灣戰地記者在戰後更是憤憤說道,
“我們的軍艦在挨炮,那些美國軍艦就在那裡參觀,嘴上還說什麼護航,狗屁的護航!”
蔣介石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後,更是氣得半死,美國之前可是給他許下了一系列的承諾,可就眼前情況來看,任他說的天花亂墜,又能有幾分可靠性呢?
至此,臺美“甜蜜”關係產生了裂痕,蔣介石逐漸與艾森豪威爾產生分歧。
領海之爭:三與十二的對決
要想弄清楚上面那場“海上大戲”的由來,我們還得將時間線往前推,追溯到1958年8月25日。
毛主席當時正在北戴河主持政治局常委會議,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有兩個,一是討論“炮擊金門”的具體事宜,二就是討論我國以後的“領海寬度”問題,而在第二個問題上,毛主席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我國曆史上之所以會屢次遭受侵略,就是因為海防做的不好,而海防問題又是領海問題,是個遺留性問題;僅僅3海里寬的領海寬度,根本無法適應我國如此長的海岸線,你們看看該如何調整。”
這次會議結束後,我國總參部外交部都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細緻的研究,為9月1日召開的第二次會議做足了準備。
第2次會議的參與者除了劉少奇,周恩來等一眾中央領導,黃克誠、雷英夫等總參成員外,還有我國著名法學家周鯁生、劉澤榮,會議上他們積極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周鯁生、劉澤榮這兩位法學大家在會議上代表的是“保守派”,也就是不支援拓寬領海寬度的那些人,因為他們對於國際法律是相當熟悉的。
《海牙協議》中明確規定了各國領海皆是3海里的寬度,我國倘若貿然更改這一條例,可能會引起英美等國的不滿,進而製造出更大的爭端。
就在眾人為領海寬度問題皺眉沉思之時,毛主席率先以輕快的口吻打破了僵局,“老先生們的意見是寶貴的,不過嘛,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都是做不得我們的主的,《海牙協議》也不是聖旨嘛!”
這句話雖說的輕快,可是已經很堅定的表達了毛主席要拓寬領海寬度的決心,而接下來毛主席的一番話,更是讓眾人徹底做出了決斷。只見彼時的毛主席面容嚴肅,眼神堅定的說道,
“領海擴大對我們是有利的,至於是否會引起英美不滿、導致矛盾升級的問題,我覺得無需在意。”
“首先,我們是與他們打過的,朝鮮戰爭我們就打贏了嘛!其次,從多方面的角度來看,我看也未必能打得起來。”
至此,“三”與“十二”的對決告一段落,我國在不久後就公佈了有關海域拓寬的公告。
在我國公佈領海更正公告幾小時後,美國方面坐不住了,直接跳出來反駁道,“美國不承認中國領海更正決定,我們只認可3海里的領海寬度。”
後來美國是如何“自我打臉”的,我們這裡尚且不談,我們不妨先來看看,美國為何會對“3海里”這一寬度耿耿於懷。
強權即公理:3海里的誕生
早在18世紀之前,就有一個問題深深地困擾著各國領導人,“我們該如何去確定一個國家的領海寬度呢?”
彼時的說法有很多,比如“視線說”、“航程說”等,而各國自己畫出來的領海也是相當離譜,有的國家領海寬度甚至在200海里以上。
直到18世紀,荷蘭學者舒克完善了“岸炮射程”一說,即以火炮射程來規定領海寬度,這一說法逐漸得到了各國認可,當時不少國家的領海寬度都規定在3海里。
這裡要請大家著重注意一個問題,有關“3海里領海寬度”在當時的確是得到了公認,但這絕不意味著它是公正的;因為弱國在國際上是沒有話語權的,所以“3公里”這個寬度對於美國這樣的西方強國來說,多少帶著一些偏向性。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倘若弱國的艦隊開到了美國沿岸3海里外,那麼面對海軍實力、綜合國防實力非常強悍的美國,弱國的艦隊可能什麼也做不了;可是倘若美國艦隊開到了一個弱國沿岸3海里外,這基本上就可以宣告這個國家任由美國肆意掠奪了,甚至說難聽點是時刻都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可不要覺得這是危言聳聽,因為彼時的清政府、民國政府就是最好的例子。
清政府時期,列強從渤海入侵我國京畿地區,大搖大擺地將艦艇開入了我國境內不說,還逼著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喪國辱權的不平等條約,一步步將清政府時期的中國蠶食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何等的悲慘?
民國時期,當時的政府沿用“國際慣例”,將三海里領海視作自己的主權所在,可這又有什麼用呢?列國的軍艦照樣大搖大擺地開進了我國的內河,而除了西方列強之外,就連日本漁夫都敢公然侵犯我國的漁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悲哀。
血淋淋的歷史,將一切向我們展示的清清楚楚:
所謂的3海里領海線,對於強國來說不過是一道國際公認的“掠奪、壓迫通行證”;
而對於弱國來說,那就代表著一道“被強國所把控著的,時刻可以決定自己興衰榮辱、生死存亡的命運閥門”;
所謂的3海里領海線,無非是在向我們大喊著5個大字,“強權即公理”。
俗話說的好,“前人的教訓,後人的老師”,毛主席無疑是深刻吸取了這個教訓的,所以他才會強推“硬核”海權。
1954年4月23日,毛主席站在天津大沽炮臺上,望著眼前的一片斷壁殘垣,觸動之下,曾經說過一句話,“滿清政府,真的是腐敗無能。”
而在這一次視察天津大沽炮臺之前,毛主席還特地去看過山海關炮臺,這些事情看似毫無聯絡,可實際上樁樁件件都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終促使他做出了強勢捍衛海權的決定。
毛主席為什麼特意將12海里定為領海寬度呢?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國渤海灣最寬之處也不足24海里。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當年西方列強就是經由渤海灣踏入京畿的。
可是在毛主席定下新的“規矩”後,渤海已然成為了我國內海,再也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在不知會我國的情況下派船行駛,這就從根源上防止了當年我們受到的屈辱重演。
“他們這些西方人不是推崇岸炮射程嗎?我們國家的火炮目前射程已經超過12海里了,既然如此,我們將領海寬度從3海里變更至12海里也很合理嘛,換句話說,與時俱進,不是嗎?”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透露出了毛主席對於新中國的強烈自信,而更重要的一點在於領海寬度變更後,荊門和媽祖地區也被我國納入了領海範圍,美軍這次可就沒了再度插手的理由,這也是他們後來悻悻而返的重要原因。
中國領海:摸不清的邊界
在我國初步確立了12海里領海線後,總參部門還特意搞出了一份明確標註了領海線的中國地圖,而總參部的雷英夫也詢問過主席是否要將這份地圖公開,向世界各國表明我國的領海範圍。
彼時,高瞻遠矚的毛主席搖了搖頭,說了一句“不公開更靈活”,就這麼簡單一句話,影響了我國領海數十年。
1973年,聯合國召開了第三次海洋法會議,會議上對統一各國領海寬度問題進行了探究,各國的態度依舊大不相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自然是堅持三海里寬度,蘇聯則是覺得只要寬度不超過12海里都可以,至於中國的態度則比較平和,我們主張應當根據各國的不同情況來合理制定……
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口頭角逐後,“12海里”被寫入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國怒而拒籤,表示了自己的抗議。
自那次會議過後,世界各國的領海寬度就基本上被框定在了12海里,可是由於我國始終沒有完整公開過領海圖,所以我國領海邊界究竟在哪,各國也只能反覆斟酌。
而之所以我國領海範圍會有如此大的“彈性”,其中關竅就在於兩個詞,一是“領海基線”,二是“管轄面積”。
所謂“領海基線”,說白了就是領海範圍朝外延展的“起點”,海洋法雖然規定了領海寬度,可是在領海基線的界定上,卻有多種不同的方法,這也就為各國界定領海保留了較大的彈性。
比如說以低潮線為定義的“正常基線法”,測出來的領海面積會很小;以陸地突出處為定義的直線基線法,測出來的領海面積就很大;而採用兩種方法折中的“混合基線法”,測出來的面積相對適中。
從上面這段介紹,大家應該就能看得出來了,我國一般採用的都是直線基線法,畢竟對我國來說,能夠在一定範圍內擴大領海範圍是相當有好處的,不僅能有效保證國防安全,還能收穫大量的海洋資源。
可是我國雖然採用了直線基線法,也陸續公佈過我國的部分海域領海圖,但是倘若細心地將其拼湊起來,就會發現,我國所公佈的領海基線是不完整的。
比如“大陸兩頭”處都有一定欠缺。這個欠缺自然是我國故意為之了,適當的“留白”不僅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與鄰國的關係,同時還能夠為我國領海面積留一定商榷餘地。
而提到領海面積,就不得不提我們的第二個關鍵詞“管轄面積”了,透過相關資料的估算,我們大致可以判斷出我國的領海面積應該在30萬平方公里左右。
但是由於中國始終都沒有公開具體數字,所以我國領海面積相當模糊,平時有很大一塊區域都是掛著“管轄海域面積”這麼一個稱謂,非常符合毛主席說的“不公開更靈活”觀點。
當然了,在我國合理獲取領海面積的同時,美國也一直在旁邊“找茬”,只可惜美國的小動作對於我國來說完全不痛不癢,畢竟他們都沒有參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簽訂,能有什麼話語權?
時代發展:實力才是底氣
毛主席關於海權問題的強硬態度,對我國海上事務的發展起到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應當從毛主席“硬核海權”上看出更重要的一點——實力才是決定一個國家態度的底氣。
彼時的清政府難道不想要海權嗎?
他們當然想要,若非如此,慈禧太后當初也不會想要籌資建立南洋、北洋兩支水師,可是龐大臃腫的清政府早就從根子上就腐壞了,在這樣的基礎上想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水軍、捍衛國家的海權,這無異於痴人說夢。
國力的衰弱,最終導致了列強的侵襲,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都是血淋淋的例子,清政府以差點亡國滅種的代價向國人證明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而西方列強一次次用槍炮扣開了我國的國門、踐踏我們的土地、殘害我們的同胞,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強權即真理”。
直到新中國建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我們有了一支嶄新的軍隊,才有了重劃領海、捍衛海權、整頓海防的底氣。
然而,彼時的中國,雖然有著高昂的鬥志與不屈的決心,客觀情況下,海軍實力依舊是孱弱的,所以在黃海事件中,我國的核潛艇才會遭受到美國的戲弄;所以在臺海危機中,中國已經設立了幾十年的領海,才會再度被美國以航母艦隊踐踏。
幸運的是,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海軍、空軍都有了蓬勃發展,我們的國防實力有了飛速的提升,至此我國才算是真正的在國際上站了起來,在美國面前也不需要有絲毫的露怯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的頒佈,無疑是我國捍衛領海主權之路上的又一次巨大進步。
曾幾何時,我們只是稍稍變更一下領海寬度,美國都敢站出來大肆抨擊,甚至公然將軍艦開到我國領海之上;可此刻儘管我國不將明確的領海接線標註出來,也沒有哪個國家敢將軍艦開進我國領海來挑釁,這就是實力進步所帶來的底氣。
說起來也有趣,想必近日大家也都看過“伊麗莎白女王號闖南海”的相關新聞,英國妄圖以這種方式來展示他們國家的實力,可是最終卻淪為了一場鬧劇——英國航母僅僅駛入我國南海水域,還沒踏足我國領海,就被我國的驅逐艦嚇退了,我國更是表示接下來會派軍艦一路“護送”著它北上前往日本。
英國為何從曾經的海上霸主,淪為了要被“護送”的地步呢?一言以蔽之,無非是實力衰落罷了,而這個例子更是證明了毛主席當年所做出的決定,有多麼的高瞻遠矚——壯我國威與增我國力齊頭並進,才有今日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