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端午節那天,贛粵邊游擊區的中心油山地區,完全被昨日夜裡就開始下的大雨包裹著。因為大雨一直不停,游擊隊員們也就無法出去打獵,大家就相互看著對方,默默地感受著肚子的抗議。
就在陳毅正愁該怎麼解決伙食問題時,警衛員發現遠處有身影在朝著他們走來,立馬傳達示警訊號。還好只是虛驚一場,待那人走近後發現她是一直在給游擊隊送飯,送物資,順帶打探敵軍,傳遞情報的“三娣”。
原來是她和她的丈夫劉漢光,想著這麼大的雨,估計大家吃不上飯,又正值端午節,她就等白狗子們都去躲雨了,就提著籃子給隊員們送粽子來了。
隊員們見到粽子心中大喜,紛紛說著感謝,陳毅也拿著粽子笑著問大嫂,大名為何?而大嫂是個苦命人,三歲就被賣到這裡,以前在家裡姓周,爹爹叫她“丫丫”,後來大家都叫她“三娣”,她也就讓游擊隊員們如此稱呼就行了。
陳毅聽罷表示不認同,說鬧革命講的就是男女平等,大嫂自然也該有個名字。於是他想到了大嫂給他們送飯的籃子,就提議大嫂取名為“周籃”。大嫂回了句好呀,以後大家也就親切地稱她為周籃嫂了。
陳毅是在3月底,率部抵達大餘池江的彭坑的,這裡地處大餘、信豐、南雄三縣交界處,游擊隊員們可以藉著地勢的險要,山巒的重疊當作天然掩護屏障。抵達彭坑後,陳毅就時常找群眾談心,給大家講他們革命的意義。在瞭解了他們的艱苦後,很多群眾們都會自發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甚至有時候冒著被白狗子們發現的風險,給他們送飯、送情報,周籃嫂就是這樣和游擊隊員們相熟起來的。
而敵人三番五次都沒有抓到陳毅,自然是不甘心的,便開始上山進行大搜捕。所以陳毅和游擊隊員們,一直在不斷轉移。轉移期間最驚險的一次,他們離敵人相距不過五百米,還好警衛員發現及時,他們順利轉移。
陳毅在去彭坑前腿就受了傷,這一來二去的折騰也讓他的舊傷復發了。看著陳毅那腫得像根大冬瓜的腿,周籃嫂便讓他去自己家裡養傷。一天晚上,丈夫和幾名游擊隊員趁著夜色,把陳毅抬回了家。為了不被發現,還將其藏在了閣樓上。
可那時候國民黨對物資的管控很嚴,藥品本身就難買,更何況是槍傷藥。只要被發現,就會以“同共”之罪論處。所以周籃嫂就只好用土辦法給陳毅治療,每天用草藥加鹽給他燻洗傷口。雖然每次燻洗,陳毅都痛得不行,但卻還是裝作沒事,笑著誇周籃嫂能幹。
後來陳毅的傷慢慢好了,國共也決定合作抗日了,游擊隊也就離開了彭坑,以新四軍的身份全面抗日。但周籃嫂的恩情,陳毅一直牢記於心。
1962年春,好不容易從繁忙的政務中抽出時間的陳毅,想著自己一定要見見周籃嫂。可這都過去了二十多年了,周籃嫂是否還在油山,他全然不知。於是他下筆給信豐縣縣委寫了封信,讓他們務必要找到一名叫周籃嫂的農婦。如果找到了,就告訴她陳毅想邀請她來北京做客。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周籃嫂找到了,但由於她身體不太好,不適合遠行,就沒能去到北京。得知此訊的陳毅,還專門給她寄了些罐頭,讓她好好保重,想著以後有機會了自己去信豐看她。然而後來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他始終抽不開身,直到最後他因身患腸癌病逝,也沒能和周籃嫂見上一面。
但好在之前,陳毅有託妻子張茜替他去了一趟,也算了了心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