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1962年是距離人類毀滅最近的一年,因為這一年爆發了著名的古巴導彈危機。
在1962年10月15日到28日這13天的時間裡,美蘇兩大巨頭在加勒比的海面上,展開了一次激烈對抗。雙方劍拔弩張,瘋狂地在核按鈕邊緣徘徊,人類的生死存亡只在一線之間。雖然後來大家及時收手,使世界免遭“核平”,但事後回想起來,仍舊心有餘悸。
或許是因為美蘇最強“Battle”的光芒太盛,吸引了大部分的關注。以至於許多人都忽略掉了,在1962年的中印邊境上,還爆發過一場“熱刀子切黃油的”戰爭。當年10月,印度軍隊越過邊境,主動向我軍發動進攻,我軍被迫還擊,中印戰爭由此爆發。
從資料表現來看,爆發於1962年的中印戰爭屬實談不上什麼大戰。首先,雙方參戰兵力不多。據統計,雙方參戰兵力總計約4萬人,其中我軍兵力約為1.8萬人,印軍兵力約為2.2萬。
另外,戰爭過程持續時間短。我軍從被動反擊,到越境橫掃,再到主動撤軍,正兒八經也就打了一個月。
最後雙方傷亡戰損也不大。有資料顯示,我軍整體傷亡數字不足1500,其中陣亡人數不到800。至於戰損較大的印軍,損失也被控制在萬人以下,而且其中近半損失都是來自被俘。
然而,中印戰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影響卻相當深遠。尤其是對於參戰的中印兩國而言,那完全就是一次改變國運的戰爭。贏的人,前途大好,扶搖直上;輸的人,美夢破碎,鋒芒不再。
許多人不知道,在1962年以前,咱們國家的日子其實並不太好過。雖然在建國之初,咱們的發展勢頭很猛,先是打贏了抗美援朝這場立國之戰,後來又在蘇聯的幫助下初步實現了工業化,形勢可謂一片大好。然而好事多磨,這種安穩繁榮的生活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
1958年,蘇聯的第一艘核動力潛艇試航成功,這意味著蘇聯海軍具備了深海遠距離巡航的能力。但與此同時,巡航過程中的通訊和聯絡卻又成為了蘇聯面臨的新問題。因為核潛艇往往是遊弋於大洋深處,與後方基地相隔甚遠。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訊號是難以傳達到潛艇中去的,必須要長波訊號才行。
但長波訊號也有距離限制,如果在蘇聯本土建立長波發射電臺,耗資巨大不說,通訊質量也不行,根本無法滿足蘇聯海軍在太平洋地區的通訊聯絡需求。
於是蘇聯找上了咱們合作,希望在我國境內建造長波電臺,以便於指揮蘇聯在太平洋地區活動的潛艇。原本對於長波電臺咱們是歡迎的,畢竟我們當時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剛好藉機學習一下,但前提是之後的電臺所有權要在我。
畢竟這是在自家領土上,事關主權問題,我們不可能和大清一樣,依舊看著外國人在自己的領土上“作威作福”。但是蘇聯方面強勢慣了,沒太當回事兒,結果雙方不歡而散,中蘇關係開始出現裂痕。
無獨有偶,同樣是在1958年,蘇聯方面還提出建議,想要和咱們建立一個共同潛艇艦隊,以抵禦老美在亞洲的軍事存在。表面上看這似乎沒什麼,就是一項簡單的軍事合作罷了。但實際上,這卻是蘇聯又一次的主權試探。
因為當時我國海軍和蘇聯海軍差距太大,所謂的聯合艦隊基本就是蘇聯的一言堂罷了。一旦咱們答應了,蘇聯海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把潛艇開進咱們的領海,甚至於藉機重啟旅順口基地。想想這和建國之前又有什麼區別?
所以,對於蘇聯的聯合艦隊,我們依舊是表示了拒絕。連續兩次的“合作”泡湯,讓蘇聯人大為惱火,中蘇之間的關係也愈發惡化。
隨著蘇聯在1959年中止對華的經濟援助計劃,撤走所有的蘇聯專家,中蘇兩國徹底鬧掰。此後蘇聯逐漸走到了咱們的對立面上。
原本咱們的國際形勢就不太好,一方面需要應付印度這樣的周邊勢力,另一方面還得面對這以老美為首的西方陣營壓力。而如今又多了一個蘇聯,那無疑是雪上加霜。
所以,當時的中國外部環境相當的惡劣,北邊是蘇聯,東邊是老美,西邊則是蠢蠢欲動的印度。可謂是前有惡狼,後有猛虎,中間還有狂犬在猛吠。面對各方勢力的圍堵打壓,在國際上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當然,除了外患,咱們還有內憂。先有全民大辦浮誇的大躍進生產運動,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說,還打亂了正在穩步發展的國民經濟秩序。其後又是三年自然災害來襲,使得本就低迷的生產再受重創。在如此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下,國家的經濟發展墮入低谷,生產力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現了全國性的糧食短缺,可謂是民生凋敝。
而就在這種極度困頓的時候,蘇聯又好巧不巧的終止對咱們的各種援助。他們一邊忙著銷燬文獻圖紙,一邊撤回技術人員;一方面又拿起賬單,催著咱們還貸款,這一手操作,真可謂是釜底抽薪。
總之,1962年以前的中國,無論是國際環境還是國內環境都非常的糟糕,各種糟心事扎堆得來,應付起來屬實吃力。而作為對比,咱們隔壁的印度,卻是順風順水,形勢一片大好。
1947年,印度從英國手中獨立,同時也繼承了日不落帝國在亞洲的絕大部分遺產。首先印度在當時擁有著亞洲最為完善的基礎設施,有著亞洲最大的公路和鐵路網。其次,印度擁有著較為紮實的工業基礎。早在獨立之前,印度就是英國最為重要的海外“生產基地”。
憑藉著殖民遺產帶來的底蘊,這顆“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最為光亮而珍貴的寶石”,起點相當的高,開局便是南亞頭號強國。此時的印度,就如同一隻從馬戲團走出的大象,雍容華貴,連象牙上都鑲滿了黃金寶石。
當然,印度不僅僅是起點高,後續發展的道路也相當的平坦。
在內政方面,印度走起了蘇聯的路子,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大搞集體工業,實行計劃經濟。早在1951年7月,印度就開啟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比咱們都還要早兩年。到了1962年的時候,印度的第二個“五年計劃”都已經搞完了。
原本印度的工業底子就不差,在經歷了兩個“五年計劃”的改造之後,工業體系無疑要更加完善,在當時基本就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工業大國了。不誇張地講,在整個五十年代,如果單論工業水平的話,放眼亞非拉,可能也就恢復重建之後日本能和印度比一比。
至於咱們的話,距離印度還有一段距離。沒辦法,咱們的起點當年比不了印度。由於多年的戰爭摧殘,開局便是一堆爛攤子要收拾,整個國家百廢待興。而後面又有朝鮮戰爭、大躍進以及自然災害等一大批事情耽擱,進度實在是快不起來。
另外,印度的國際環境也要比咱們好很多。首先其作為英聯邦的一員,有著英國當後盾。雖說那時候的大英早已輝煌不再,但瘦死比馬大,多少還是有些實力的。其次,印度乃是南亞地區的頭號強國,西可進中東,東可脅東南亞,背後的印度洋更像是自家游泳池。所以,印度的地緣位置極佳,幾乎沒什麼外部威脅。
最後,印度乃是不結盟運動領袖之一,在第三世界國家裡面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正是因為如此,印度也成為了當時美蘇兩大陣營眼中的香餑餑,被各種拉攏。差不多就是要錢給錢,要武器給武器。
總而言之,獨立之後的印度內外開花,左右逢源。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實現了快速崛起,實力相當的豪橫,頗有大國之姿。而隨著實力的增長,印度的野心也在日益膨脹。
一直以來,印度總理尼赫魯都有一個大國夢。尼赫魯曾說:
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在他看來,南亞這個舞臺屬實是小了點,印度終究是要登上世界舞臺,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國。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政府,極力推行“大印度聯邦”計劃。
“大印度聯邦”計劃原本只是當初英國殖民者對於亞洲的一個戰略構想,其核心內容是以印度為基地,向周邊乃至東亞拓展勢力範圍。而獨立之後的印度,自認為是“大英帝國的天然繼承者”,全面繼承了英印殖民時期的政治戰略。
所以,這個所謂“大印度聯邦”,就是南亞殖民圈的一個國家大聯盟,包括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甚至一些部分東南亞國家在內。屆時印度就將會成為亞洲的中心,從而躋身世界大國之列,和美蘇英法等一眾豪強平起平坐。
印度從獨立之後,就把“大印度聯邦”計劃,視為長遠的國家戰略目標,並且一直在為之“奮鬥”。
其不僅是在南亞各種搞事情,還把髒手伸向了中印邊境。因為在印度的“大印度聯邦”規劃中,涉及到了我國西南邊境的部分地區。而其根源則是在19世紀,英國曾一度將這部分地方納入了自身的殖民體系。
自從1947年獨立之後,印度便多次插手我國邊境問題。起初還只是在背後使絆子,扶持慫恿一下反叛勢力。後來則是直接明牌,公開派兵在中印邊境上挑釁製造衝突,一步步蠶食我國領土。而甚至於公然提出無理要求,讓咱們交出爭議領土。
對於這種蠻橫無理的要求,我們自然不可能答應。而印度便以此為藉口,開始磨刀霍霍,著手針對中國的戰爭。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戰爭準備之後,中印戰爭終於在1962年的那個秋天打響了。
當時印度的戰略局勢其實很清晰了,放眼周邊,也就中國一個對手而已。只要把中國打趴下,那麼自己在南亞就不再有任何對手,“大印度聯邦”便不再會受到任何阻力。
而有了“大印度聯邦”這麼一個基本盤打底,印度便能夠穩坐亞洲一哥的位置,進而躋身世界大國之列,甚至還有希望超越英法,成為美蘇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國。畢竟印度除了“大印度聯邦”,還有著不結盟運動這麼一張王牌在。
然而很可惜,印度輸了,而且輸得還很慘。當我軍發動反擊之後,戰場形勢基本都是一邊倒。
不得不說,那時候的印軍戰鬥力屬實太差。就以西山口戰役為例,我軍戰士龐國興,在與大部隊走散的情況下,帶著同樣遭遇的三名戰士,組成臨時戰鬥小組。孤軍深入印軍後方約30華里。期間,龐國興他們連端敵人三個炮兵陣地,擊斃七名印軍士兵,還繳獲了七門火炮,以及其他物資裝備若干,而自己這邊無一傷亡。
當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戰鬥報告上的這句話:
“我部戰士四名遭遇印軍數百,該股敵人不但不繳械投降,反而抵抗到底。四勇士當即給予了英勇還擊,並擊潰該股印軍。
那句著名的 “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其實就是從這裡來的。
這場戰爭之後,印度和中國面臨的局勢開始各自發生了逆轉。
失敗的印度開始走起了下坡路,軍事上的慘敗導致了政治上的失利。
對外,印度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影響力下滑,逐漸失去了主導地位;對內,總理尼赫魯聲望跌落,由他推行的各種政策開始受阻。所謂的“大印度聯邦”更是變成了鏡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
1964年,尼赫魯鬱鬱而終,印度的發展也隨之停滯,大國之夢破碎,一切努力付諸東流,只能在各種困境亂局中緩慢前進。
勝利的中國則破局成功,開始向上爬了。
一方面我們解決掉了印度這個“強大”對手,使得我國西南邊境數十年無戰事。另一方面,憑藉在戰爭過程展示出來的強大實力與良好作風,我們贏得了第三世界國家的一致認可,逐漸取代了印度的主導地位。而憑藉著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強大影響力,咱們的國際地位也有了顯著提升,不再是曾經那般孤立無援。
而再往後,咱們則是青雲直上,好事一件接著一件。比如1964年原子彈研發成功、1971年重返聯合國、1979年和老美建交,內外都好起來了。
總而言之,戰爭勝利給咱們帶來了一次巨大轉折。戰前,我們內外交困,舉步維艱;戰後,我們天高海闊,高歌猛進。
如果說建國之初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咱們的立國之戰,那麼1962年的這場戰爭,便是咱們的國運之爭了。好在是贏了,如果輸了,後果不堪設想。
參考文獻:《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再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