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傳習點之一的漳州開發區石坑社群保泉宮舉行“送王船”活動,上千名當地群眾齊聚保泉宮,自發參與這項活動,共同見證這三年一度的民俗盛典。
據瞭解,“送王船”活動分為“請王”“造王船”“王船遊境”和“燒王船”四個部分,從“請王”到“燒王船”儀式前後需要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據石坑社群保泉宮民俗傳習中心負責人陳元輝介紹:“此次活動是石坑社群在“送王船”申遺成功後第一次圓滿舉辦,從重視程度考慮,此次王船也是歷屆活動以來最大的一艘,船身長達8.9米,寬2.6米。”
“燒王船”活動當天,在鑼鼓喧天中,人們將不怒自威的王爺請上精雕細刻的王船,載著各項生活用品實物,信眾簇擁,鼓樂相隨,送至海邊焚燒。17時許,"燒王船"時間開啟,王船到達漳州開發區14號碼頭沙灘處,船頭朝著大海,在人潮簇擁下淹沒在騰空而起的火海,承載著成千上萬海內外信眾的美好願望飄向大海。
△ 2021年11月6日漳州開發區石坑市區舉行“王船遊境”
“送王船”是一項古老的禳災祈安儀式。清康熙年間《臺海使槎錄》卷二載:“三年王船,備物建醮。”
乾隆《海澄縣誌》詳細記載了己丑年(1769)冬舉辦的送王船儀式。歷代以來,村民根據祖輩沿襲的風俗將王爺信仰和“送王船”習俗傳承保護至今。
△ 青壯年們開始爭搶轎子, 搶到了轎子就等於搶到了“福氣”
2020年12月,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絡的儀式及相關實踐”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首次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聯合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專案。目前,該遺產專案主要分佈於中國福建南部的廈門灣和泉州灣的沿海地區、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華人聚居區;相關實踐也見於中國臺灣南部的沿海地區,“維繫人與海洋的和諧”已成為一項共識。
△ 點選檢視“燒王船”儀式現場
作為見證“海絲”傳承的閩南古老民俗活動,在今天實際上已成為連結社群民眾、推動社群和諧發展、豐富閩臺兩地乃至中馬兩國之間不同社群間對話合作的重要文化載體,是一種揚正氣和規範行為的積極文化現象,被賦予了更多時代意義和價值。
目前,石坑社群保泉宮民俗傳習中心正在積極鼓勵更多村民特別是年輕人學習王船的製作技藝和相關知識,確保該專案的活態傳承、代際傳承。漳州開發區的年輕一代,也積極加入送王船的傳承隊伍,錄製留存影像資料、微信、直播等新媒體方式宣傳送王船背後的人文情懷,讓非遺保護之路走得更遠更紮實。
導報記者 王龍祥 通訊員 林潔 江佳鯤文/圖 編輯 洪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