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工作室的「脊柱側彎」客戶猛增,其中有成年人也有青少年,他們有著形形色色的各種原因和症狀表現。
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有共同的步態規律,至於是由於脊柱側彎造成的,還是恰恰因為存在這種步態才慢慢引起了脊柱側彎,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就不得而知了。
走路的能力是透過動作發育而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幸運地擁有完美的運動基因和理想的學習榜樣,期待每個人都能「發育」出最優的動作,就是一種奢望。
01
對於脊柱側彎的解決思路
作為動作指導教練,我對脊柱側彎的的研究和解決思路不會聚焦在脊柱,而是和麵對普通客戶那樣,會先考慮評估對方的動作模式和功能性情況,看看哪裡出現異常,找到可能引發疼痛或身體偏斜扭曲的機制,優先著手改善,這樣往往可以取得較快的訓練效果。
站立、坐,以及不同位置的姿勢,還有「步態」,都是重要的評估和改善依據。
所以,今天的這篇文章我想分享「步態分析」中的一個細節,但重點不是解釋步態週期。
上圖是一張步態週期中右下肢的完整動作過程,我用這張圖是幫助大家想象一下。
在步態過程中,下肢從提起腳,腳跟落地,到重心轉移,支撐,最終站立,後襬,落地,這一系列動作中,足,踝,膝,髖,分別扮演的不同角色,許多人都可能會過度使用其中的某些肌肉(為了儘量讓思路簡單清晰呈現給大家,減掉步態中關於脛骨股骨骨盆如何旋轉的部分。)
02
步態問題分類
著名的康復大師楊達(V. Janda)將步態問題分為最基礎的三類(參考資料《clinical rehabilitation》)
▲ 截圖來自《clinical rehabilitation》第50頁
▲ 截圖來自《clinical rehabilitation》第51頁
近端髖部為主要動力
這部分人群走路的過程中,較多用髖關節來帶動下肢,足部的動作降低到最小,髖的擺動動作明顯,通常會出現髖屈肌的過度負荷和緊張縮短。
遠端足部為主要動力
這部分人群則是相反,足和踝部的動作明顯,腳趾的屈肌工作較多,臀部的運動最小,身體在垂直方向的重心變化比較大。
腓側為主要動力
這部分人的步態動作較多體現在膝關節屈曲,髖關節內旋和足外翻。
03
可能並不存在的完美步態
我個人認為追求完美的步態是一個奢求,完美步態這個概念只合適已經非常熟悉肌動學和解剖的教練,對一般教練來說分析完美步態只會徒增煩惱和瑣碎,反而會丟失運動最根本的評估:快樂地動,科學地動,省力地動。
只有在面對一些特殊客戶的時候,我才會分析步態,一直就是沿用揚達提出的這個關於步態最基礎概念。
雖然如此,在實際案例中往往並不是這麼規律,比如脊柱側彎的客戶,絕大多數會出現混合情況。其中:一側遠端發力,一側近端或腓側發力的情況最多。
但這種情況並不是在步態中發現,在步態中一般呈現的是走路很難直線,偏向一側,明顯的髖部旋轉、側移、腿部的旋轉等等。
我以前也會去解決骨盆和下肢的水平面和冠狀面的對稱性,但這樣分析就比較複雜,解決起來也很繁瑣,還可能一不小心就弄反了。比如說髖的側移,我們經常說側移到右邊意味著右邊髖外展肌離心放長,內收肌緊張,而左邊則相反。
但是,這種說法其實是比較粗糙的,真的要精準你還得去分析,右邊是內旋外展的肌肉長?還是外旋外展的肌肉長?還是處於正中位置?是小肌肉部分的問題?還是跨過膝的部分肌肉問題?
內收肌則更復雜,所以這樣分析比較低效。
04
普拉提中的步態不對稱
回到正題,我發現步態的不對稱性經常是在普拉提運動中。
在仰臥下肢閉鏈動作系列動作,比如核心床的經典動作 Foot Work 預備的時候,我發現脊柱側彎的客戶在做這個動作時,腳只要放在把杆上就會呈現出一隻腳蹠屈一隻腳背屈的情況。
這種放鬆狀態下無意識的不對稱,是足底和踝關節屈肌和伸肌肌張力不平衡的反映,正好吻合揚達大師關於三種基礎步態的分析。
蹠屈那側是遠端發力,而背屈那側是近端發力。
我從這個思路出發,改變客戶的發力模式,背屈那側鼓勵多做蹠屈蹬地,而蹠屈那側鼓勵背屈和臀部發力,在步態中也鼓勵他們改變自己的發力方式,這種方式的效果立竿見影。
左右下肢足底屈肌/伸肌的不對稱往往也會體現在軀幹上,比如我會看到向客戶呼應的一側伸肌發達,一側屈肌發達。
在靜態評估中,螺旋線的強烈不對稱很容易誤導我們想要從螺旋線著手,實際上螺旋線的現象只是表徵。托馬斯也講過,螺旋線是最外層的一個代償,對於這類客戶,發力的方式不對稱,重心的偏移,矢狀面不穩定,關節不共軸,這些才是根源。
即使面對沒有明顯脊柱側彎的客戶,我有時也會看到上面的情況,那麼這類客戶很可能就會在膝關節或者骶髂,腰骶關節那裡產生無法被釋放的扭力,更容易發生急性的損傷或者慢性的疼痛。
對於動作教練來說,整體觀很重要。靜態或動態,是放鬆還是緊張,都要去認真觀察,才可能從一些不起眼的細節發現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