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湖南的周先生(化名)今年52歲,自幼出現怪異行為,表現為意識朦朧、單眼眨眼,雙手到處摸索,嚴重時出現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基本每月都有數十次發作,這讓周先生十分痛苦。
輾轉多家大醫院,均診斷為癲癇,建議服藥保守治療,但是服用數十載藥物並不見效果。這讓他內心十分焦慮,不敢開車、不能游泳,甚至都不能單獨出門,後經病友群裡介紹後於近日就診於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癲癇中心。
癲癇中心李振光主管醫師為患者查明病因完善了3.0T核磁癲癇序列掃描,該掃描大大提高了癲癇患者腦內病灶的發現率,結果發現周先生左側島葉存在異常訊號,其影片腦電圖亦提示左側病變處放電。
科主任盧軍主任醫師組織專家團隊曾其昌、李振光、王琴、彭瓊醫師進行術前討論,結合患者發作症狀、病史、腦電及核磁、PETCT等影像,並進行多模態影像融合,考慮患者左側島葉可疑皮層發育不良病變為周先生的癲癇病灶可能性大,但涉及病變位置深且切除風險高,建議機器人輔助下顱內電極植入術,並術後結合立體定向電極行癲癇病灶射頻毀損術。
精準定位致癇灶是取得良好手術效果的關鍵。這是湖南省腦科醫院癲癇中心首次應用手術機器人導航下完成顱內電極植入。機器人可快速完成影像空間與患者手術空間的精確匹配,手術醫生藉助隨機驗證點證實機器人系統定位精度在0.5毫米以內,確保全程定位精度符合手術要求。逐一將6根深部電極植入患者可疑癲癇病灶位置。每根電極平均耗時5分鐘、系統定位精度在0.05毫米以內。這將大大縮短電極植入手術時間及植入精度。
12月16日手術結束後,周先生無任何手術不適感,下一步將藉助立體定向腦電圖監測,更加精準地確定致癇灶,便於下一步電極毀損術。
盧軍主任醫師介紹,湖南省腦科醫院已率先在省內開展的立體定向腦電圖技術(SEEG),透過微創方法將電極放入大腦,全面監測癲癇的起源、擴散和症狀產生,分析“癲癇3D網路”,提供更加精準的癲癇外科手術定位,並在立體定向腦電圖引導下,利用射頻的原理來毀損癲癇病灶,達到根治癲癇目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我們又有一利器法寶,成功開展機器人輔助下立體定向顱內電極植入術,給患者帶來精準、迅速、高科技體驗,也將是目前癲癇外科微創發展的新方向。
神經外科大科主任黃紅星主任醫師稱,傳統的立體定向手術,醫生僅透過單一的 CT 或 MRI 影像判斷病灶位置,規劃手術路徑。這種方式存在著病灶定位難度大、無法定位重要功能組織、無法定位顱內血管從而導致術式高顱內出血風險等問題。目前我科三維多模態影像的視覺化技術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基於多模態影像融合技術,可以將顱內血管結構充分的展現出來,從而有效的幫助醫生避開重要的血管規劃穿刺路徑,從而形成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立體定向手術方案。未來,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將更安全、精準、有效的廣泛應用於多種神經外科疾病的手術治療中,如癲癇、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肌張力障礙、腦組織活檢、腦血腫清除、神經導航等,將造福於廣大患者。
供稿:癲癇中心 彭瓊
圖片:蔣泉潛
編輯: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