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沿:未來社會的教育大變革
內容提要::
第一節:教育觀念的根本性更新
一、以人為本
二、以德為根
第二節:突出的教育特色
一、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為核心”
二、對個性差異的高度尊重
第三節:教育體制的重大變革
一、教育內容的重大變革
二、教育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
三、教師角色與職能的巨大變化
====================
迴歸人性將是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根本性方向。人性化教育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迴歸人性
這一根本性的方向將引發未來教育在教育觀念上的重大更新,以人為本、以德為根將是未來教育觀念中最為根本的教育觀念。
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為核心”以及對“個性差異”的高度尊重將是未來教育最為突出的教育特色。
在教育內容、教育組織形式以及教師角色方面的巨大變化將引發及教育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第一節 教育觀念的更新
一、以人為本
所謂“以人為本”簡單說來,首先就是把學生(或教育物件)當“人”看待,即把學生視為一個有思想、有靈魂、有巨大潛能、有個性差異和自主意識的人,而不是把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容器、應對考試的機器。“以人為本”是未來教育中最為核心的觀念。
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教育與傳統教育及現代教育的根本區別在於:對人性的充分認知、對獨立人格、自主意識、個性差異的高度包容與充分尊重,並貫穿於整個教育的始終及方方方面。
所謂“始終”指的是:從從胎嬰幼兒開始直至終身教育整個過程的全覆蓋;所謂“方方面面”指的是從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組織形式等等各個方面。
在傳統教育中一貫主張“師道尊嚴”,究其本義而言也毫無不妥,尊重老師、尊重從師之道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但問題卻出在由此而衍生的“以教為中心”一整套教育體制。在這一套教育體制中,一切以老師(包含家長、領導等等)的意志為中心,一切由老師說了算,學生只能夠被動聽從、接受。而老師又得一切聽從校長,校長又必須一切遵從上級主管部門。這樣一種“唯上是尊”的觀念從古至今一脈相承。這樣一來,越到下層,就越少主動權,到了學生這個層面,就基本成為一個被動接受指令或資訊的“儲存器”,學生的獨立人格、自主意識、個性差異等等都被嚴重地漠視或排斥。
所謂“自主意識”並非倡導自私自利、個人主義,而是允許所有社會成員在不危害他人或社會的前提下具有自己的獨立人格,獨立的思考與判斷,讓不同的知見共生共存,充分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民主”。
整個人類社會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所面臨的困惑與嚴峻挑戰絕不會越來越少,反倒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而長久以來所形成的“權威決定觀”、“主流決定觀”卻對獨立的人格、思考與判斷往往不屑一顧,甚至大加撻伐,這在科技界、學術界尤為明顯。其後果是某些只為個別或少數人所掌握的真知灼見、“先知先覺”被壓制或者扼殺。比如“日心說”與“地心說”之間的較量,在“地心說”處於主流世界觀的西方中世紀,“日心說”就被斥為異端邪說。在現代的學校教育中,絕大多數施教者對教育物件提出的相反見解往往在個人情緒上都表現出排斥的態度。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提出的相反意見或理由,絕大多數家長都斥之為“狡辯”而十分的反感。
為了儘量避免“權威”及“主流階層”認知與研判上的偏差,進而對人類社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或災難,在人類社會的未來教育中,培養所有社會成員的自主意識將成為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
二、以德為根
所謂“以德為根”從人性的角度講就是對於人心的淨化,而其中最為根本的則是對於共生意識的薰陶與強化。這其中主要包含個人信用的保持與維護,熱心公益品德的養成,個人人格魅力的塑造。
要有良好的個人信用,誠實、守信便是基本條件。熱心公益是對共生意識的強化與進一步體現。個人人格魅力則包含個人優秀的品德素養諸多方面,比如在共生意識主導下的忠勇勤奮、積極進取、堅韌頑強、自信自立、團結友愛、包容大度等等。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會做人”。
從個體的角度講,德為人根,做人的根本就在於修身、立德。 從教育的角度講,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都將立德放在育人的首位。
“以德為根”的教育主張從傳統教育至現代教育都一直存在,但是否將此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並落到實處,落實了多少以及效果如何等等,都很值得深究。
在儒家教育體系中,對“仁孝、禮義、忠信”等道德教化的確極為看重,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幾乎做到了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凡事講“天理良心”幾乎成了社會大眾的共識,於是造就了封建時代不少的志士仁人及道德楷模。姑且不論其時代與階級的侷限,僅從安定人心、和諧社會方面的確產生了重大作用,否則,中國的封建時代也不至於延續那麼長久。由此說明我國傳統教育中的道德教化確實產生了相當大的作用。在傳統的道德教化中不僅僅侷限於儒家的教育思想,釋家、道家以及其他雜家的道德教化也產生了不容小視的作用,共同形成整個封建時代的道德教化體系。
建立適應未來社會的道德教化體系,這是一個重大而艱深的命題,事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而實現世界大同的長遠目標,也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
第二節:最為突出的教育特色
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為核心”以及對“個性差異”的高度尊重將是未來教育最為突出的教育特色。
一、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為核心”
以“學為核心”的教育主張早已有之,但卻未能成為教育中一以貫之的教育主張。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總體上一直是以“教為核心”佔據主導,尤其是在大班制學校化的教育中更加突出。從教育大綱,教材體系、教育內容到課堂教育、考核標準,都是一種層層“唯上”模式。一切都是上面說了算。在這種一切“唯上”所導致的共性一致化教育體制中,注入式、滿堂灌便成了主要的課堂教育方式。
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為核心”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教育目標的制訂,到學習內容、教學方法、進度等等方面都必須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並且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動力,把學習變為學生的自覺需要,便“要我學”為“我要學”。
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為核心”就目前來看,要真正落到實處並貫穿到教育的始終及方方面面還難以完全體現,但由於以“教為中心”導致的共性一致化教育體制所表露出來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及科技的迅速發展,因此,“以學為中心”必將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
二、對“個性差異”的高度尊重
以“教為中心”導致的共性一致化教育體制中,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潛力與優勢,個體需求、個性愛好,知識基礎等等,幾乎都置於不聞不顧的狀態。一個班五六十個學生,學的是一樣的教材,接受的是某學科老師同樣的教學方式。教什麼,怎麼教,進度如何把握等等,學生無權干預,一切聽從於老師。學生一旦產生牴觸或排斥,便冠之以“厭學”的罪名。
其實“厭學”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含混的偽命題,所謂“厭學”並非學生的天性與本意,只不過是對某些教學內容,某種教學方式的牴觸或排斥而已,而在其他方面,比如電子遊戲、郊遊、其他的課外活動或學習內容往往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卻往往不被老師、學校或社會認可。
在家庭教育中,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評判標準幾乎都是家長說了算,一句“都是為孩子好”便把許多實質性的問題掩蓋了起來。於是不少孩子在學校與家庭的雙重壓力之下變得萎靡不振、精神抑鬱,甚至離家出走,自尋短見的也不乏其例。不少具有特殊天分或某種特殊潛力與優勢,並可以成為未來某個方面的精英人才的學生被壓抑、被埋沒甚至遭到戕害,在很大程度上,這些都是以“教學中心”的共性一致化教育體制導致的嚴重後果。
在未來教育中,“學為核心”的教育觀念將得到充分的體現。所謂“學為核心”就是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在學習內容、方式、進度等等方面,學生都有高度的自主權。老師將不再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出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也不再實施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管控。老師在學生面前不再是無所不能的“萬能之主”,而是以平等研討,共同學習的方式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學習的內容、方式、進度等等,不需要由老師或學校制定,而是由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優勢,並結合社會的需求自主選擇與決定。這樣就形成一種“個性差異化”的自主學習模式。個性化教育是社會未來的教育發展趨勢和方向。個性化教育是資訊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
知識經濟的發展對個性化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資訊社會的重要特徵是充分體現個性化,工業生產正在逐步轉化為個性化生產或柔性製造,服務領域也正在往個性化服務或客戶化服務發展。個性化生產和個性化服務需要社會提供大量的個性化人才進行匹配,個性化人才需要個性化教育方式來培養,因此,個性化教育是資訊社會個性化生產和個性化服務對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個性化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必然選擇。
就目前而言,也許不少人會認定這純粹是一種天方夜譚。而實際情況是,在100年以前問世的英國“夏山學校”就已經採用了這樣一種學習模式,而且一直堅持至今。在近十來年,我國也先後出現過類似的民間辦學機構,被譽為“東方夏山”的廈門仁和微校,按照這種模式辦學從五年多以前就一直堅持至今,它的“混齡式個性差異化自主學習”模式產生的學習效果讓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與驚訝。
不管人們是否接受,以學為核心的個性差異化自主學習,必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一股洪流遍及全世界——這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
第三節:教育體制的重大變革
下面將分別從教育內容、教育組織形式、教師角色的巨大變化三個方面闡述未來教育體制的重大變革。
一、教育內容的重大變革
在教育內容方面,不再以學科知識的傳授為主要的教育內容,而是重在引導學生(受教育者)的心性修養、有效地誘發潛能以及對學生自主規劃的引導。
1、心性修養
心性修養屬於德育範疇,事關做人的根本。而德育最為根本、最為有效的方式不是簡答法令制度、教科書(德育課程)以及尊長的說教,而是在正確的人生目標導引下所處的環境氛圍薰陶、道德典範感染之下的自我修養與逐步完善。德育課程不再是侷限於教室裡的“政治課”,而是貫穿整個人生及教育方方面面的靈魂。
科技越進步,對人的心性修養水平的要就會越高。否則,將難以維繫整個人類社會的安定與和諧。道理非常簡單:利用高科技作惡遠比常規方式作惡對人類社會的危害大得多。假如一位人類狂人利用大規模殺傷武器作惡,或者利用高階人工智慧作惡,其後果優有時可以嚴重到令人難以想象的地步。
無庸諱言,人類社會自進入近現代社會以來,片面追求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似乎成為了人類社會的主攻方向,而對於人類自身的心性修養及道德教化幾乎削減到了微乎其微的地步。數十年前,西方世界在面對因道德淪喪而越來越突出的社會矛盾時,就有不少人士提出從東方傳統文明中尋找出路。東方傳統文明中確實有許多值得當今人類借鑑之處,但這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在借鑑東方傳統文明的同時,花大力氣重新構建整個人類社會新的道德教化體系——這恰恰是人類社會未來教育中必須認真面對的重大課題,而“心性修養”也必將成為未來教育的核心內容。
2、潛能誘發
每一個人天生具有巨大潛能及“生而要學、生而能學”的本性。未來教育最為重根本的任務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在於對人的天生巨大潛能的誘發,潛能誘發的著眼點在於為其提供相應的條件及誘因,並利用恰當的契機使其觸發。
“生而要學”是人出於求生之需而與生俱來的先天性本性,在這一點上與動物沒有根本性的區別。
“生而能學”是人類代代遺傳並不斷遞升的先天性靈性,這種靈性就連動物也具備,不過在層次上跟人類卻有著根本性的區別,不然,人就難以成為這個世界上的萬靈之首了。
潛能誘發是未來教育的核心教育內容。伴隨學生潛能的誘發,知識的攝取、篩選、提煉及知見的拓展,主要靠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老師的系統傳授,教育的著力點在於對受教育者潛能的有效誘發,這便是未來教育在教學內容方面的重大變革。學生的學習效率,智力提升的層次,在同等客觀條件之下,主要取決於他的學習內動力及智力潛能誘發的狀況。
3、自主規劃
科學而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規劃,是未來教育在教育內容方面的另一重大變革。
在未來教育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重在教育方針、教育大綱的宏觀把控:而教育內容,目標任務、進度計劃,學時及課程安排等等都不再整齊劃一,大都由學生自主規劃、自行決定;老師在這個方面的職能則在對學生自主規劃的科學、有效的引導,而不是根據主觀願望而強行要求。
所謂“科學”的引導指的是:這種引導既要適合學生的個體特徵、個性化差異,又要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所謂“有效”的引導指的是:這種引導既易於學生接受,又能夠產生積極而實實在在的效果,這就需要老師在引導方式法方面堅持不懈的積極探索、實踐、總結、提升。
在引導學生自主規劃的環節中,既體現出對學生自主意識的充分尊重,同時又給以有積極的引導。
(1)對學生自主意識的尊重與積極的引導
整個人類社會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所面臨的困惑與嚴峻挑戰絕不會越來越少,反倒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而長久以來所形成的“權威決定觀”、“主流決定觀”卻對獨立的人格、思考與判斷往往不屑一顧,甚至大加撻伐,這在科技界、學術界尤為明顯。其後果是某些只為個別或少數人所掌握的真知灼見、“先知先覺”被壓制或者扼殺。比如“日心說”與“地心說”之間的較量,在“地心說”處於主流世界觀的西方中世紀,“日心說”就被斥為異端邪說。在現代的學校教育中,絕大多數施教者對教育物件提出的相反見解往往在個人情緒上都表現出排斥的態度。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提出的相反意見或理由,絕大多數家長都斥之為“狡辯”而十分的反感。
為了儘量避免“權威”及“主流階層”認知與研判上的偏差,進而對人類社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或災難,在人類社會的未來教育中,培養所有社會成員的自主意識將成為非常重要的教育內容。
所謂“自主意識”並非倡導自私自利、個人主義,而是允許所有社會成員在不危害他人或社會的前提下具有自己的獨立人格,獨立的思考與判斷,讓不同的知見共生共存,充分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民主”。因此,在充分尊重自主意識的同時,對於自主意識中的不良成分就有必要加以轉化,朝著積極、正確的方向加以有效的引導。
(2)對於創新思維的保護與引導
學生在自主規劃的過程中,將會出現某些離奇、反常的構想,這就需要老師對其構想進行認真的分析,對其中的創新思維成分要加以充分的保護,對其不合理的成分加以正確而有效的引導,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而不是完全被動地加以認可。
就整個人類社會而言,為了積極應對越來越多的嚴峻挑戰,就不得不盡力發揮每個社會成員的創新思維,進而贏得嚴峻的挑戰。就社會成員個體而言。要積極應對未來社會方方面面的急遽變化,也必須具備創新思維的素質。面對行業的不斷更迭,一干終生的行業將越來越稀有,單從每個成員要在社會上為生、立足而言,也不得不迫使你必須具有創新思維。作為從事科技研究,精神文化藝術產品生產的未來社會主流人士,創新思維更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否則,不但會迫使自動出局,甚至連進門的資格也不具備。
二、教育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
1、組織形式靈活多樣
(1)打破固化的學校組織形態及封閉的辦學體系
“網際網路+教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把最不可能共享的資源實現共享,這就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由於“網際網路+教育”與人工智慧對教育的滲透,封閉的辦學體系將迅速打破,現行的大班化中小學將逐漸被靈活多樣的教育組織形式所取代,面向未來的傳統學校界限的消失將成為必然趨勢。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新型“學校”。未來的教育不再是一所所封閉式的學校,而是一個所有人教育所有人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更有利於人性化的教育、定製化教育、服務化的教育。專業資格認證和技術能力將挑戰傳統學歷、學位,未來社會更注重有操作性和適用性的東西。
未來的學校將打破固化的組織形態,開放大學、採用彈性學制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根據學生的能力而非年齡來組織學習;根據學生的個體需求提供靈活的教學安排,而不是按照傳統的學期或者固定的課程結構;打破現有的學制,加強不同學段之間銜接,更好地滿足當代學生自主發展需求,為學生提供富有選擇、更有個性、更加精準的教育。
學校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方式也會隨之變化,學生將會更多地參與到學校的組織管理,各項學校事務都應充分尊重學生,鼓勵學生自主管理,培養學生成為有主體意識、道德情操、國家意識和世界精神的健全公民。完善學校治理結構,增加家長和社群在學校決策中的參與度,促使學校從封閉走向開放,學校與社會、家庭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為學生創設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間。
未來學校就是“雲教育實踐場”,“雲教育”是指運用資訊化手段解決學習效率問題,未來教育一定會建立一個以大資料為基礎的、互聯互通的共用平臺,學校透過平臺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在大資料時代,由市場化形成的大資料介面與學生資料API介面應用將廣泛得到重視,而服務於終身學習和學習個性化和學習行為支援的各種柔性教育的資訊系統將得到開發和應用,翻轉課堂、在家上學、社交網路以及教育行為資訊系統視覺化的研究,將如顯微鏡的發明一樣,將變教育學為實證科學。
(2)打破傳統的教學組織結構
傳統的教學結構建立在班級授課制的基礎之上。作為工業時代的產物,班級授課制強調標準、同步、統一,儘管難以照顧個性差異,但卻為機器大生產培養了大量的符合特定標準的產業工人,為人類社會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但是,當人類社會全面邁入資訊時代,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已經不再適用。
重新思考人才培養目標,建立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國際共識,這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教學結構的內在基礎。
學生不僅可以選擇課程,還可以選擇上課時段,真正做到自主選擇,一人一張課程表。
未來的教學將會打破固定的課時安排,跨越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重建課程體系,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支援體系,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私人訂製的教育,這將成為未來學校變革的主導趨勢。彈性學制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一大趨勢。
(3)民辦教育機構將蓬勃發展。
將會打破封閉的辦學體系,突破校園的界限,打破傳統的教學結構,構建充滿人文關懷、體現個性差異、滿足不同需求的教學體系;打破固化的學校組織形態,採用彈性的學制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為學生創設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間。基於公共和私人資助的混合模式將是教育最優的選擇。國家財政將不再是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相對的,學校將主要由私人企業和家庭資助。在這個意義上,就業能力和市場力量將對學校課程產生直接的影響,這就引發了某些課程是否應該拋棄的問題。
在家上學、線上教育、社群圖書館、社群教育資源等等新的教育組織形式也將將源源不斷地湧現。
2、自由組合
在固化的學校組織形態及封閉的辦學體系被打破之後,將產生許多新的教育組織形式與辦學體系,並且進行新的自由組合。這種組合的前提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自願的原則下產生的自由組合。不同型別的民間教育協會、聯盟,教育服務體系等等將會不斷湧現。
雖然在教育的組織形式方面具有相當大的自由度,但團隊相互間以及團隊內部的有機配合、融合與合作必不可少。這樣既能夠保證個人或區域性的充分自主、自由,又能夠達成諸多的共識,以推動整個教育水平的提升。
“走班制”、開放式辦學、鬆散式的教師團隊等等都將為師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選擇空間。教育團體、教學班級的組合形式將更加自由,開放,而且常常處於一種動態的發展變化之中。
形形色色的未來“學校”類似於傳統的市場上成百上千的“小攤點”,來者不拒,能者為師。學生需要,有人去授課,這門課就算開設了。
3、自主管理
在教育管理上,自上而下的統一管理主要著眼於政策方針與全域性性的教育發展規劃,而在其他方面的管理將大大削弱。各個教育團體、機構、組織將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和自由度。
三、教師角色與職能的巨大變化
教育資源的社會化、公共化以及教育將變得更具個性化,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1、首先是一個“心靈按摩師”。
教師的首要職能是引導學生透過心靈的淨化提升學生的人格魅力。但這種引導並非強制性的約束或控制,而是從人性化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心靈撫慰,這種“撫慰”類似於按摩師的按摩,只不過這種“按摩”不是針對肉體而是針對心靈,因此,教師首先是一個“心靈按摩師”
老師要去關心、瞭解學生,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掌握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及心理健康輔導的相關技能,否則將難以和學生進行有效溝通與對話,起到一個心靈按摩師的作用。
2、互動學習的引導者
傳統教師的角色將會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成為“學習的促進者”。教師完全主導教育教學的角色正在向師生共同引導課堂發展。未來的學校是“一個有社會互動學習的環境”。由一個單一“演講者”主導的教室將變為研討室,學生可以在一名經驗豐富的教學促進者的指導下聚在一起交換想法和觀點。
資訊時代,知識將變得非常廉價,教師將徹底走下神壇,成為學生的朋友和資訊服務的主持人和教練,搜尋、閱讀、辨別真偽,將是數字時代教練能夠提供的僅剩的三項技能。教師的主要職責在於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意,而不在於知識的傳授。
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疊加將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海量優質教育資源,各級教育雲平臺,為學習提供了非常好的後臺保障。智慧輔導系統(ITS)、互動式的網上學習環境(ILE)、趣味性的模擬遊戲學習方式、智慧化自動批改作業、對教育體系及學習者效果的及時反饋和評測等等,從學生方面來說,他們不再完全依賴於老師授課,而是透過海量的共享教育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而這種自主學習又是完全開放與自由的,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可以在任何不懂的地方暫停、複習甚至休息而不覺得尷尬不安。學習的場所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延伸至家裡,甚至可以在任何條件許可的地方。從老師方面來說,他們可以利用智慧化評估檢測系統,透過資料、曲線與表格等等,充分地地掌握學生的學習及思想品德等等方面的情況。老師們可以知道學生在哪裡暫停、學習的速度與質量;這種教育模式也為老師們節省了備課與測評的時間,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去努力提升自己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
3、“私房菜廚師”。
也就是說,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他自己最愛的那盤“菜”。什麼是個性化?就是這個喜歡吃蘿蔔,那個喜歡吃青菜,教書要根據每個人的需要在適當的時機、適宜的方式、去提供最適合他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為每個學生提供相應的幫助。
4、綜合評價師
所謂“綜合評價”指的是把每個學生看作一個整體的人,給予恰當的綜合評價,而不再是僅僅侷限於對於某個學科學習效果的考核與評價。因為每個人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是獨一無二的。不是隻有成績好才是好孩子。教師提供綜合評價進而幫助學生認識他自己,從而促進他的個體優勢的發展。
總之,未來的教育變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結:
這一章從教育迴歸人性這一基點出發,就教育觀念的更新、突出的教育特色及教育體制的重大變革三個方面,對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做了一個簡要的闡述。但未來教育大變革的涉及面還遠遠不止這些。
創新是未來教育的主題。
創新有更重要的非技術性方法,如不按年齡給學生分班就是一個社會性的和教學組織形式上的創新。對學生評價的傳統方法必須隨體制本身的的變化一起發展進化。評價體系的改革將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關鍵環節之一。
誠然,在未來教育的大變革中,遠遠不止於上述幾個方面,但以上三個方面大變革卻是最為突出,最為緊要的。至於學科知識、行業技能、技巧等等,將逐漸顯得微不足道,到那時,知識不再是力量,思維與能力才是尤為重要的“看家本領”。那時“知識分子”的知識水平與能耐,絕不會以你大腦中儲存了多少學科知識來衡量。由於資訊科技的革命,當今需要靠自己大腦儲存的知識資訊,將由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為你代勞了。技能、技巧及其他諸多能力,將不依賴於教育,更多的則是依賴於社會與科技進步所提供的環境條件及自身的選擇、自主式學習與體驗。
個性差異化的自主學習將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
在大資料時代知識貶值,各種知識隨手可得,無需再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死記硬背。知識不再是力量,獨立思考,創新思維才是立於未來社會的利器。
未來的教室一定是雲端教室,包括電子課本、電子課桌、電子書包、電子白板……在資源方面,由模擬媒體到數字媒體,再到網路媒體,資源最終都在教育雲上,內容達到極大豐富,從而滿足個性化的學習。學生必須具備創意與創新、溝通與協作、研究與獲取資訊、批判性思維、決策與解決問題、資訊化公民素養、科技理論與應用六大能力。
教育要面向未來,要實現教育振興,要建立引領世界的教育強國,對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必須加以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