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的過往經驗,研究生考試前幾天的大學校園是最可怕的。
不管是在寢室還是自習室,不管是去澡堂還是去食堂,人群中總會冷不丁爆發一聲野性的嚎叫,“別說了我考不上啦——”
印象中的考研黨是真很卑微,時刻都在苦苦自嘲“考研狗”。
現在他們有了個全國統一的新稱謂,卷王。
聽上去牛哄哄的,但顯然不是個好詞兒。
如今人人都在反內卷,連帶著群嘲卷王,也成了一種潮流。
每天起早貪黑刷題的人,更是校園裡的卷王之王,理所當然被放在了卷王羞辱最前線。
01
幹什麼都嘲卷,煩不煩
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卷王的存在,會在大學宿舍裡掀起多大波瀾。
宿舍群居生活的種種摩擦,什麼舍友熬夜打遊戲煲電話粥、看影片不插耳機,都還只是小打小鬧。
“我的舍友是卷王”,才是當代大學生的終極煩惱。
畢竟在前一種情況中,你只需要對這些不講群居道德的人進行譴責。
但當看到舍友正在挑燈夜讀時,心中油然而生的那絲微妙的不爽,甚至還會催生對自己“不夠努力”的譴責。
我不卷人人卷我,只要有人與人的差距存在,捲到臨頭的焦慮感就無處不在。
而對於如何判定一個卷王,他們都振振有詞、各有理由,並生動例舉出了無數個真實場景:
好不容易湊夠了論文字數,正準備美美交差,有人卻多寫了五千字,卷王;
你在休息時間刷短影片,別人的休息是閱讀嚴肅文學,卷王;
你在圖書館坐了兩小時開始如坐針氈,有人能黏在凳子上把屁股坐穿,卷王;
考試周的你一邊刷著“考試周破防”影片一邊起身去買冰紅茶,出門撞見邊走路邊背書的舍友……
卷王、卷王、卷王實錘。
任何一個“別人比你更努力”的時刻,都會見證一個卷王誕生。
via @連翹ovo
有人說工作中讓你加班的不是老闆,而是其他願意加班的人;
放到大學校園裡,讓你自主學習的不是考試,是其他拼命學習的卷王。
名校更是學習內卷急先鋒,看眼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公佈的資料,堪稱一篇卷王集合。
其中有全年打卡共1424次的巔峰學霸,還有整整半年時間都在圖書館B1捲到凌晨的熬夜選手。
最醒目的,要屬“最愛相約學習”,預約了137次多人研討的湯同學。
不僅自己卷,還要帶動大家一起卷,可以說是以小卷帶動大卷,卷王之名非ta莫屬。
前段時間還爆出了一份“985學霸作息表”,學霸的課餘生活就是做實驗做專案加整理筆記,每天做數學建模模擬題到大半夜。
類似的新聞看多了,就覺得這個輿論引導有點不對味。
一條條屬於學霸的極限操作被擺在一起,“985學霸就該這麼卷”的意思呼之欲出,讓人一看就肝兒顫,擱誰都忍不住焦慮。
我第一次看到復旦圖書館打卡的新聞,就是在家族群裡。我因為已經畢業逃過一劫,但親戚妹妹慘遭被cue,接連收到了好幾句“看看人家”的艾特。
她忿忿不平地抱怨了一句,“最煩的就是這種卷王了。”
聽著,又忍不住有點替人家學霸委屈,畢竟通宵做題屬於不可複製的個人選擇,沒礙著誰的事。
被罵卷王,屬實是無妄之災。
另一個感覺,是好像遍地都是卷王,幹啥都要被說卷。
本以為要考年級第一當學霸才叫卷王,結果只要在去圖書館的路上和人偶遇,你就會收穫一句,“去學習呢?你個卷王!”
卷王羞辱鋪天蓋地,大學校園上空唱響一首《處處卷》的高歌。
誰管你是不是真的想卷死舍友,但只要有人因為你感到被卷——恭喜,你就是卷王。
隨便在社交平臺上一搜,會看到“好煩卷王舍友”和“努力學習卻被罵卷王怎麼辦”兩個詞條一上一下抱團彈出。
在大家心裡,卷王就是原罪,但揹負了這突如其來罪惡感的卷王本王們,也快被膈應死了。
“幹什麼都被罵卷王,煩不煩啊你們!”
02
世上本沒有卷王
我過去的確沒怎麼考慮過“卷王”本人的感受。
反正這兩年處處都在卷,現實的重壓之下,“卷”幾乎已經變成了大家的一句口癖。
我甚至和朋友把工作間隙去健身房跑步直接代稱為“卷”,聊天記錄裡處處都是捲來捲去的痕跡。
生活中,“卷”幾乎被用來指代了所有“你不想做,但看到別人做了,就不得不做”的事情。
但好像從沒人關注過它的另一頭,那些被稱為“卷王”的人在想什麼。
比起短影片段子中三分涼薄五分譏誚的搖頭晃腦,這些卷王是沉默的,他們可能正為了考研衝刺,刪除了手機上所有娛樂性質的app。
網上鋪天蓋地的段子和吐槽卷不動他們,遠不如每天早上推門離開宿舍時,背後若有若無的那束鄙夷目光堵心。
我的大學同學楠楠畢業於高考大省山東,放在今天的網際網路語境下,妥妥的卷王一個。
她每天雷打不動6點半起床,7點趕上圖書館開館,晚上10點回來,掐著澡堂營業的最後半小時去洗澡,就這麼迴圈了整整四年。
而她之前的高中,是當地一所“高考工廠”。
每天早上五點起床,5分鐘內要洗漱完畢開始跑操上自習,稍慢一步就會受罰。
紀錄片《高考》
我眼裡苦行僧一般的卷王作息,對楠楠來說,是“這已經很輕鬆了,每天都能睡夠。”
真的很慶幸,那會兒還沒有“卷王”這個稱呼,會安在我這位朋友頭上。
說到底,大學裡的卷,無非就那幾種。課前花式佔座,課上搶著發言,課後偷偷複習,考前挑燈夜戰。
要說這都是小打小鬧、根本卷不到人,當然也不。
畢竟大家都知道保研競爭很激烈,每年的獎學金名額也就那幾個,能夠獲得滿績的學生比例也固定不變。
哪怕就去個圖書館,座位也是有限的。大家都想著七點鐘去佔座,那七點就再也佔不到座了,得變成六點半、六點……
到最後,肯定就會誕生一個五點就起床的卷王。
再比如前段時間最火的教資,筆試透過比例在27%左右。
那些為了多考幾個證傍身就加入其中的人,在真正想考的同學看來,也是討人厭的卷王。
大學裡從來不缺努力的學生、更有競爭意識的學生,象牙塔也不是真空世界裡的烏托邦,資源分配的問題一直存在。
世道“捲起來”了,他們就變成了卷王。
19年的時候,北大教育學院做了一項調查,資料顯示有29.2%的本科學生沒有明確的自我發展規劃,有32.8%的學生雖然抱有清晰的目標,行動上依舊滯後。
不難看出,那會兒大部分人還在摸著石頭過河,不知道從哪一步開始計劃自己的未來。
卷王更像是在自我規劃和行動力上領先的優秀學生。
而如今,考公考研考教資,春招秋招找實習,每條賽道上都塞滿了人,大家在趕著趟子提前下場。
學生們全都湧入潮水的那一刻,原本只關乎個人命運的奮鬥,統統變成了卷的象徵。
比如楠楠,她壓根沒覺得自己有多努力有多卷,保持卷王作息,只是長期堅持下的個人習慣。
當然,也有人是為了考研保研之類的實際需要而努力,還有人迫於無奈,不得不卷……
在這條洪流中,是主動選擇還是裹挾其中,很難進行具體切割,而且也沒那麼重要。
罵人卷王更像是在誅心,因為它本就是被這個時代強行造出的一個概念。
這種情況下,把矛頭對向卷王,才是最偷懶的一種做法。
03
反抗內卷,
不該從群嘲卷王開始
我突然發現,在各大平臺上搜索“卷王”兩個字,出現最多的場景就是高校。
但最不該出現卷王羞辱的地方,也是學校。
人們在職場中罵卷王,牽扯的是打工人和資本之間的衝突。因為老闆隨時可能把卷王的標準變成普通人的kpi,個人奮鬥到加班文化,也就是一線之隔。
而且職場環境也更為複雜,有些卷的存在,真就是無效加班感動老闆。
學校中的卷,最大的危害也不過就是感動自己,哄不了別人。
一份灌水湊字數寫到五千字的作業,和一千字的乾貨論文,老師只要不傻,都會給後者打高分。
甚至這幾年已經有不少老師,開始規定起了作業的字數上限。
比起外界,象牙塔更像是“相對公平”的最後一道防線。
儘管也有諸多現實阻礙的存在,但在這裡,個人奮鬥對他人利益的傷害,相對來說是最小的。
在意成績的人,可以每天學10個小時拿滿績,四六級每學期都去刷分,志不在此的學生,拿六十分也能畢業。
學習不像工作,需要向上對老闆負責,它是一種對內負責,對手有且僅有你自己。
背兩遍書比背一遍記得牢,認認真真做完卷子分析錯題,就是比刷十套更有效。
我以前考研的時候,流行一個時鐘app,上面有很多考研人曬自己每天的學習時間。
學習儀式感拉滿
當時我為了“卷死”別人,直接設了個12小時倒計時,每天不學滿這麼長時間就不休息。
結局也在意料之中:我的自我感動式努力沒有用處,也沒上岸。
估計我就是大家嘲諷最厲害的卷王——為了卷別人,最後把自己給卷得個半死。
當然我現在明白了,以要求別人“不卷”,和罵別人“太卷”的形式來緩解焦慮,是最不切實際的幻想。
這也是我不想嘲諷任何一個校園卷王的原因:
焦慮是客觀存在的,努力也是客觀有效的,但給個人努力冠以卷王之名,是我們對身處其中的人缺乏尊重。
我特別不喜歡每年考研的時候,網上頻繁出現的那些新聞,什麼凌晨四五點的圖書館,坐在路燈下背書的苦學生,然後所有人在評論區裡感嘆:
“這才是真卷王,太捲了!”“考研都捲成這樣了?”
每個人具體的故事,和努力的理由,就這樣被一個“卷”字給概括了。
就好像考研會這麼難,競爭這麼激烈,這幫卷王難辭其咎。
事情本不應該這樣。
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我去瀏覽了考研超話裡的一些故事,有個網友分享了自在茶水間裡和考研學姐偶遇的片段,她問學姐考哪個學校,對方回答“X大,但是肯定考不上。”
“考得上的。”她在微博裡寫道。
“有了志向,就應該先肯定自己偉大的靈魂。”
我理解罵人卷王是一種情緒出口,但它既反抗不了內卷,實際也緩解不了任何的焦慮。
有些時候,我甚至會有點懷念以前沒有“卷王”這個稱呼的日子。
至少,那是一段自我奮鬥可以坦坦蕩蕩擺上檯面的時光。
文章轉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