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胥帥 曾劍 趙李南 葉曉丹 張蕊 李可愚 張懷水 每經實習記者:蔡智超 李明明 範芊芊
“新能源發展亟須解決的三個突出問題——土地,儲能和運輸問題”“從保障供應鏈安全的角度出發,頭部終端廠商自發積極匯入國內晶片供應商,而且覆蓋消費電子、工業、醫療、汽車等眾多應用場景”“減碳不宜單兵突進,而要推動降碳、減汙、增綠、增長協同推進”“金融脫離實體經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金融不能走投機賭博的歪路,不能走金融泡沫自我迴圈的歧路,不能走龐氏騙局的邪路”……
昨日(12月20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在線上拉開序幕。論壇周以“科技創新 綠色發展”為主題,將有超兩百位重磅嘉賓、上千家企業相聚於此,共同為當前中國經濟建言獻策。
在20日舉行的高峰論壇周開幕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原秘書長張燕生等知名經濟學家和企業家談及了現在的光伏、鋰電以及中國經濟等熱點問題。
12月20日,由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拉開序幕。
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年度盛會,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已連續舉辦九屆。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高階財經論壇之一,每年的高峰論壇匯聚各界嘉賓,共同探討社會熱點、財經大事件、資本市場新趨勢等話題。不同於以往,在迎來十週年之際,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今年將首次在線上舉行。
20日舉行的高峰論壇周開幕論壇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以《宏觀經濟走勢與數字、綠色新動能》為題,談到今年中國宏觀經濟的細微變化。
“中國經濟首先受到疫情衝擊,但率先恢復,2020年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大型經濟體。”劉世錦表示,消費特別是接觸性消費回升拉動的服務業實現較快增長,外需超預期強勁拉動的出口增長,是上半年經濟走好的兩大亮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直面問題和挑戰,指出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劉世錦也提到,如果需求低迷,PPI居高不下,中下游企業利潤被擠壓,經濟已有的風險點顯露加快,“有可能出現一種‘增速偏低、價格過高、效益下降、風險增大’的‘類滯脹’不利局面”。
劉世錦初判了明年經濟走勢:“投資對增長的貢獻繼續下降,基建投資上半年可能仍為低速增長。房地產投資仍然重要,但增速降低。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的恢復和增長重要性增加,但有較大不確定性。”
劉世錦認為,明年上半年宏觀政策受多種因素制約,調整空間收縮,但與短期宏觀政策相比,更需要關注結構性潛能,“中國真正的增長潛力主要還是來源於結構性潛能。”
所謂結構性潛能,就是技術可能性意義上的潛在增長率。劉世錦將中國經濟比作一個後發經濟體,在消費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升級和城市化程序具有增長潛能。他的解題之道是一個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結構性潛能框架。
劉世錦講到的“2”,是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劉世錦認為,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是全球範圍的增長新動能。中國與發達國家差距縮小,有些方面並駕齊驅甚至區域性領先。“如何縮小技術可能性意義上的潛在增長率和體制架構內可實現增長率之間的缺口,要透過深化改革開放和促進創新,推動結構性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增長動能。”
談金融經濟:不能走龐氏騙局的邪路
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談到了國內外經濟形勢和中國金融。
範劍平表示,疫情後供需空間衝突和產業衝突已經引起世界經濟系統性紊亂。“舊的國際分工產業鏈已經支離破碎,國際價值鏈系統性紊亂引起價格紊亂,全球芯荒、歐洲氣荒、美國貨荒。”
範劍平認為,實現經濟全球化程序再平衡是國際經濟秩序改革的基本方向,“面對反經濟全球化浪潮,多邊貿易體制改革已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競爭的焦點。”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對前三次工業革命的超越。範劍平認為,前者將人造智慧與人造體能整合化、網路化、遠端化,從而實現人類體力與智力超量級大釋放。所以,中國要緊抓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展機遇,有助於儘早步入科技強國行列。
範劍平特別提到企業在中國經濟的重要作用。“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製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推動企業以創新引領發展。”範劍平表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等。
另外,範劍平認為金融經濟不能脫離實體,“金融脫離實體經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金融不能走投機賭博的歪路,不能走金融泡沫自我迴圈的歧路,不能走龐氏騙局的邪路。”
範劍平表示,要堅守金融發展基本規律和金融從業基本紀律,緊貼企業生產經營,抓住市場新趨勢、新機遇,支援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使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相互促進,健康發展。
分享“雙碳”觀點:碳達峰峰值不是越高越好
原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局長徐錠明的演講,則重點圍繞“雙碳”目標。
徐錠明表示,“十四五”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攻堅期。碳達峰與碳中和相輔相成,由於植樹造林、工業固碳等所能吸收的碳量相對固定,遠遠少於工業發展所排放的碳量。所以為實現碳中和願景,必須制定並實施碳達峰方案,扭轉二氧化碳排放增長趨勢。
徐錠明特別強調,碳達峰峰值並不是越高越好,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難度越大,耗時越長。為盲目提高而興建高碳排放專案,將在專案存續期間長期佔用大量的碳排放份額,形成碳排放鎖定效應,給實現碳中和目標帶來巨大壓力。
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也認為,碳達峰是指碳排放的最高點,碳中和是說透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碳排放,使其為零。碳達峰的峰值越高,碳中和的難度越大,“我們最終的目的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達峰是過程性的,但是過程影響結果,所以碳達峰的峰值既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太高了會加大碳中和的完成難度,太低了會影響經濟發展,影響能源安全。所以要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
而無論是劉世錦還是徐錠明,都強調要實現“雙碳”目標,綠色經濟和數字化必不可少。
“傳統的化石能源逐步枯竭,由零碳的新能源取而代之。由此帶來百萬億級別的巨量投資,進而成為經濟增長前所未有的新來源。誰先看到這一點,就有可能更好地抓住發展新機遇。”劉世錦說。
劉世錦進一步提出,更重要的是制度創新,要建立綠色發展中市場起作用的微觀基礎。
徐錠明著重提出,碳中和為數字化轉型導航,數字化為低碳化戰略賦能。碳中和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力,數字化是低碳化戰略驅動力,實現碳中和要樹立新的思維方式。
從微觀的企業角度,貝泰妮(300957,SZ)董事長、總經理郭振宇講述了他的方法論。郭振宇表示,貝泰妮將在ESG方面保持持續高投入;在包裝上更多地使用可回收材料;生產上要求自有工廠以及委託加工方減少碳排放,增加工業廢水再利用,減少生產廢棄物對環境的損害;此外,公司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利潤持續在公益、在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投入。
上市公司要更重視ESG資訊披露
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ESG日益構成綠色經濟的企業三要素。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孫念瑞以《以科技創新推動上市公司綠色發展》為題作致辭。他表示,上市公司日益成為創新主體,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兩板一所”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頂層設計的突破,為上市公司創新發展提供了肥沃的資本土壤。
在孫念瑞看來,上市公司作為中國企業的優秀代表,應該率先引領、率先垂範ESG實踐,“以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綠色發展,上市公司新時代新作為,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不懈奮鬥。”
在“雙碳”目標下,上市公司節能改造、汙染治理尤為迫切,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實現多種形式的創新。“本次高峰論壇對上市公司的科技創新、綠色發展進行總結分析和展望,具有十分迫切而現實的意義。”孫念瑞認為。
孫念瑞認為,上市公司作為中國企業的優秀代表,率先引領、率先垂範ESG實踐、促進綠色轉型是新時代、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他同時也表示,自《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於去年10月釋出以來,很多上市公司已將ESG作為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抓手。
“上市公司更加重視ESG資訊披露,資訊披露水平不斷提升。”孫念瑞表示,2009年到2021年,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等ESG相關內容的A股上市公司從371家增至1112家,主動進行ESG資訊披露的上市公司數量和比例逐年增加。很多公司在探索分析行業特色,對標行業最佳實踐,提高ESG資訊披露質量。
另外孫念瑞提到,上市公司環境保護意識增強。根據2021年半年報披露情況,843家上市公司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披露了減排措施和效果。
把脈光伏:矽片降價有哪些影響?
一方面,眾多專家從宏觀層面論及綠色經濟對中國經濟轉型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眾多企業也在論壇談及綠色經濟中的行業機會,在光伏、鋰電領域發出頗為有價值的聲音。
“明年一定是光伏大年,我們公司會把握這個機會,進一步夯實我們在大型地面電站和儲能方面的優勢。我們會把握機遇,把貨運市場快速做好,並且加大海外佈局,把我們在光伏市場的海外佈局做好。”在開幕論壇的圓桌對話環節,上能電氣(300827,SZ)董事、財務總監、董秘陳運萍表示。
陳運萍還談到最近光伏市場的熱點——矽片降價。他分析稱:“現階段矽片價格下降,我們認為是年底裝機需求應該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還有就是矽片產能的擴張,這兩個因素所導致的。從長期來看,到明年隨著新建矽料的產能逐步釋放,我們認為矽料的價格回落能夠影響下游,矽片、電池片以及元件端的價格下降趨勢應該是一個長期趨勢。前端原料的下降對我們後端裝機需求是非常大的一個利好,同時對我們逆變器行業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一個利好,我覺得對我們而言,行業明年在碳中和政策影響下,下游需求會有大的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光伏、風電等新能源不斷擴產,其下游儲能市場近年來也在蓬勃發展。智光電氣董事、董秘曹承鋒提到,儲能並不是說把電池堆放在一起,“對於儲能系統,最核心的是要解決三個問題,安全、成本和效率。這三個維度怎麼做最優的組合。”
對於儲能和光伏,太極實業(600667,SH)董事長,十一科技董事長、黨委書記趙振元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趙振元演講的主題是《新能源發展的突出問題》。
“當前,我們已經進入了‘雙碳經濟’的時代,‘雙碳經濟’的發展給新能源帶來了空前機會,但在發展中我們也明顯地感到一些突出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新能源的發展將受到制約。”趙振元一方面肯定了雙碳經濟下光伏等為代表的新能源將迎來空前發展機會,另一方面也提到光伏等新能源領域所面臨的系列問題。
趙振元認為,新能源發展亟須解決的三個突出問題,第一個是土地問題,第二個光伏板的平面制約,第三個則是光伏發電儲能和運輸。
“日照時間長的地區往往消納(電量)很少或者很弱,這就給光伏發電帶來一個問題。現在還沒有找到儲能和傳輸的最好辦法,如何利用、充分提高光伏發電儲能和傳輸的效率,也是光伏發電面臨的挑戰。”趙振元表示。
“現在主管機關每年都有很多新的檔案,很多時候讓下面無所適從。我希望能夠穩定新能源的政策,不要輕易變動,做到幾年不變。”趙振元還提到,同時為了推動新能源市場的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培養龍頭企業,另一方面也要杜絕市場壟斷,“光伏發電企業壟斷市場對產業發展是不健康的,也會造成市場的波動,傷害了更多的中小光伏發電企業,對培養一個正常的競爭機制也是不利的。”
論道新能源車:優質鋰電產能仍然稀缺
“我們預計電池的需求未來幾年還是會保持快速增長。這個需求主要分幾個方面看,電動車領域國內補貼政策是延續到2022年底,2020年電動車的滲透率不到20%,還有很大的空間。”廈鎢新能(688778,SH)董秘陳康晟在圓桌對話時談到,電動車需求的景氣度不減。
江鈴汽車(000550,SZ)董秘兼副總裁許蘭鋒則認為:“商用車領域,從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上來看,我們認為新能源商用車的佔比會很快起來。階段性的一些調整確實有一些影響,但是新能源車和傳統能源車佔比平分(的時代)應該很快就會到來。”
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對應上游的產業便是電池和鋰電。
“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這個產業,我們是一種非常樂觀的判斷。不光是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更重要的是儲能,實際上我們看到一個大的新能源時代已經到來了,我們稱之為‘能源革命’。伴隨著能源結構變化,產業應該有一個大的消費升級。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認為材料企業有非常大的機會,現在也只是剛剛開始,高階產能是嚴重不足的。”富臨精工(300432,SZ)副董事長、董秘李鵬程還認為,產業將來一定會產能過剩,一定會有低端產能和去產能出現。
“但是現在看就是應該加大布局,是大幹快上的時機,就應該去卡位,去找到自己的特殊領域,要有差異化競爭的不同的領域,比方說磷酸鐵鋰材料不同的技術路線導致有不同的技術性能指標,這是一種差異化的發展策略。”
展望半導體未來:今後五到十年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黃金時代
綠色經濟以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而中國科技則是以半導體為代表。
立昂微(605358,SH)董事長王敏文認為,科技創新必須立足於自主創新,立足於自主創新的科技、產業成果,才可能成為真正的國之重器。
作為半導體產業鏈的參與者,王敏文強調科技創新需要開展專案的協同。國內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以來技術基礎薄弱、技術積累少,落後於人十餘年甚至數十年,“要追趕、比肩、超越世界水平,沒有幾代人的努力、沒有科技創新的持續推動是很難完成的。”
基於此,王敏文認為,科技創新必須要有十年磨一劍的耐心、精益,必須要有久久為功的堅韌、執著。“必須要儘快走出追求短平快、賺快錢的經營誤區。以半導體制造業為例,巨大的投資下去了,產線建起來了,產品出來了,但離投資回報還很遠,產能爬坡需要一個過程,客戶認證需要耐心等待,十分辛苦而且令人焦慮,要創新也就更加不易。科技創新要作好較長時間虧損的準備。”
芯海科技(688595,SH)董事長盧國建談到,未來五到十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將迎來最為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他認為,受疫情影響,市場前端的晶片供應存在缺口,並且將持續兩到三年,而新興應用市場的不斷創新更迭,將從客觀上打破原有供應格局,為後來者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在盧國建看來,晶片緊張狀態仍將持續。“展望未來2~3年,由於成熟製程擴產困難,預計晶片供給仍舊呈現結構性緊張的態勢。”
近日,英特爾執行長帕特蓋爾辛格也公開表示,由於疫情久久未能結束,半導體供應缺口遲遲難以解決,全球晶片短缺將持續到2023年。因此,盧國建認為,晶片供應缺口疊加國產替代大規模上量,優秀的半導體公司仍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不過,盧國建也對中國半導體企業提出警示——“挑戰和機遇並存”。盧國建表示,當前全球產業競爭形勢嚴峻,全球經濟、終端需求等因素快速變化,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失衡,需要企業大幅提升應變能力,持續創新技術、產品、管理,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今日(12月21日),作為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分論壇的2021中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論壇、2021中國企業低碳發展論壇舉行。點選閱讀原文,觀看2021第十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周更多直播盛況。
記者:胥帥 曾劍 趙李南 葉曉丹 張蕊 李可愚 張懷水 實習記者:蔡智超 李明明 範芊芊
編輯:梁梟
視覺:蔡沛君
排版:梁梟 馬原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