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不讓孩子做什麼,他就偏要做什麼?
不讓他爬滑梯,他就爬到最高點;
不讓他打小朋友,他反而越打越來勁……
其實,這一行為屬於“叛逆期”反應,早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就有了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愛跟大人唱反調,如果家長沒有及時正面處理,這一特徵就會在孩子身上延續很久。
但可怕的叛逆期真的就沒有好處嗎?
如何正確處理孩子叛逆期的行為呢?
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孩子到了1.5-2歲,最喜歡與大人“對著幹”: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你越強調不要玩橡皮泥,他就對橡皮泥格外感興趣;出門前叮囑他千萬不要趴窗戶,人家立馬就跑去窗戶邊準備趴一趴……
心理學上稱這個階段的小朋友進入了心理發展的第一“反抗期”,開始意識到自己具有影響周圍人和環境的力量,希望能夠“當家作主”。
為了證明自己,他們不斷地獨立探索,用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為,一旦受到干預,就會尋求自我保護或反抗,也就是通常說的“不聽大人的話、與人對著幹、不讓幹嘛非要幹嘛”。
孩子還不具備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需要大人的監督和引導,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我們必須斬釘截鐵地拒絕;對於孩子的荒謬做法,我們也要及時強加制止,我們該如何正確地和孩子說“不”呢?
01
適當說“不”,但不要一直強調“不”
在某些情況下,要堅定地說“不”,向孩子充分展現我們的態度,讓他學會“服從”。
例如,當孩子搶別的小朋友玩具時、出手打人時、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追逐打鬧時,我們要第一時間站出來制止,不可以就是不可以。
值得一提的是,2歲左右的寶寶還聽不懂言之鑿鑿的大道理,如果強調一遍不聽,就沒必要一直說下去,直接採取行動,將他手裡屬於別人的玩具拿過來還給人家、按住手不讓他打人、擾亂公共秩序的時候索性抱離現場。所謂言傳不如身教,該出手時就出手。
02
故意冷淡孩子,不讓他“看好戲”
有時候,小寶寶會故意做一些惡作劇“反駁”我們,以觀察我們的有趣反應。如果不讓他扔球,他就故意把球扔我們身上,等我們發飆,他好看熱鬧。這時候,我們就故意裝作沒看見,不予理睬,當他討個沒趣後,自然收手。
當孩子做一些不能做的事情時,我們的反應不要太激烈,表情、動作也無需太誇張。與其反覆強調錯誤的事情不可以做,不如說出正確的做法。說話的時候注意語氣要柔中帶剛,不打罵孩子,但原則還是要守的。
03
適當給孩子一點處罰
如果看到孩子玩麵粉,冷靜的走過去,挽救還未遭殃的麵粉,放到他找不到的地方。並針對他玩食物的行為制定合理處罰,例如,一個月不可以吃甜甜圈,因為做甜甜圈用的麵粉被他拿來玩了,他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跟孩子講道理永遠沒有實際行動效果明顯,他可能不會明白為什麼不可以,但在心愛的甜甜圈(或其他物品)面前很難再任性下去。
04
及時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或出現危險的活動時,大喊大叫會讓孩子變本加厲,甚至激化我們之間的矛盾。這個時候,完全可以用孩子感興趣的另一件事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如播放動畫片、請他幫忙做甜點,或者一起探索新遊戲。
只要父母靈活地對孩子說“不”,適當引導,叛逆期也能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墊腳石,讓孩子在叛逆期學會表達情緒、辨別是非善惡,它無形中可以使孩子的人格得到健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