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隆冬始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冬至,日南而至,太陽黃經執行至270°。
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對在北半球的我們來講,冬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而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後,白晝漸長,日向北行。
冬,陰也;至,極也。冬至,並非冬天到來的意思,而是“陰氣至極,陽氣始生”之時。
九九消寒
冬至是數九寒天的開端,我們即將步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俗稱“進九”。
如何度過這漫長又寒冷的隆冬?智慧的古人自創了一系列的消寒活動。
九九消寒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看楊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歌是民間流傳下來的歌謠,自冬至節開始,每九天為一小節。
中醫認為,九為“至陽”之數,而累計到九九八十一日後,才會餘寒消盡暖初回。
此外還有“九九消寒圖”,常見的有文字、圓圈、梅花圖三種形式。
譬如梅花圖,畫素梅一隻勾勒梅花九朵,每朵描繪九個花瓣,瓣共八十有一,每天染紅一瓣,待九朵素梅都塗紅後,便到了“出九”迎春之際。
九九消寒,是從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變化反映,也表明人們的防寒意識逐漸提升。
冬至三候
冬至,陽氣初生,此階段的自然界萬物也根據陰陽氣候的變換而變換。
初候 | 蚯蚓結
蚯蚓常年生長在土壤中,有寒陰則蜷曲、溫陽則伸展的特點。冬至一陽生,但陰氣尚至盛,土中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 | 麋角解
麋與鹿雖屬同科,但鹿屬陽而糜屬陰。糜感陽氣之後,頭上的角開始脫落。
三候 | 水泉動
此時寒氣雖重,但陽氣開始回升。泉水深埋地底,也受陽氣萌發開始流動,預示自然界萬物即將復甦。
終氣禦寒溼
從五運六氣來看,冬至跨進了辛丑年的終之氣。
此時太陽寒水在泉,主氣與客氣均為太陽寒水,氣候會異常寒冷,因此今年冬天要特別謹防寒溼。
寒大舉,溼大化,霜乃積,陰乃凝,水堅冰,陽光不治。感於寒則病人關節禁固,腰脽痛,寒溼推於氣交而為疾也。
——《黃帝內經·素問》
冬至是陽氣初生的關鍵節氣。然而今年受寒溼的影響,許多人會出現陽氣不足,或是氣血執行受阻的問題,無法溫煦四肢末端,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容易感到手腳冰涼。
冬至調養如何祛寒除溼?我們分別從飲食、運動、生活方式等具體談談。
南北食宜暖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在飲食文化上也頗有講究。
不同地域逐漸形成「北吃餃子南食湯圓」的風俗習慣,其中也蘊藏著中醫文化的內涵。
北方 | 羊肉餃子
北方冬至日,一盤熱騰騰的餃子絕對是家家戶戶餐桌上的主角。
餃子源於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偶遇飢寒交迫的南陽百姓,有些人連耳朵都凍壞了。於是便用羊肉、姜、茴香等驅寒食材,以麵粉包成耳朵的形狀煮食,取名“祛寒嬌耳湯”。
冬天吃餃子包什麼餡更合適?我首推羊肉。
甘溫。暖中補氣,滋營。御風寒,生肌健力。利胎產,愈疝,止疼。肥大而嫩,易熟不羶者良,秋冬尤美。
——《隨息居飲食譜》
羊肉性甘溫,有補虛溫陽的好處,適合虛寒人群食用,是冬季禦寒滋補的佳品。
很多人吃完羊肉有全身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羊肉入脾、腎經,可以溫補脾胃,脾胃強健則肌肉結實,氣血營衛充實,風寒外邪自然不易侵入。
由於羊肉羶味較大,在烹飪時經常會加入生薑、花椒、茴香、草果等燉煮,這些辛香料既增強溫熱滋補之效,也有開胃醒脾的好處。
南方 | 酒釀山藥圓子
南方地區有食湯圓的傳統,取團團圓圓的寓意。
糯米作外皮的圓子,香糯軟甜,是補中益氣、溫養胃氣之妙品。
然而糯米性黏滯,不易消化,若是吃多了,很容易造成積滯。
所以,糯米制品儘量不要冷食。需經過烹煮的過程,其中含有的支鏈澱粉會更容易糊化,並且煮好後要趁熱食用,才更好消化。
推薦一道酒釀山藥圓子,既保留湯圓軟糯風味,又能減少消化不良造成的積滯。這道圓子中特別加入鐵棍山藥,有益肺氣、固腎填精的好處。
冬天,是一年中最適合吃山藥的時節,此時剛挖出的山藥,默默地收藏能量,得土氣最厚,口感更軟糯香甜。
山藥肺脾腎同補,這要歸功於其中的黏液,中醫認為這種津液最能潤養固攝,因此有補腎精、厚腸胃、生津潤肺的好處。
此外,山藥黏液中含有大量的多糖,有滋陰收斂的作用,能幫助陰虛且有溼氣的人補益,更適合冬天食用。
山藥圓子的“靈魂搭檔”——酒釀
酒釀,甘溫,補氣,養血,助運化。
——《隨息居飲食譜》
俗話說“原湯化原食”,放到酒釀身上尤為貼切。酒釀,又稱醪糟,是糯米釀造的發酵類食品。
中醫認為,發酵食物多能開胃醒脾,有助於消化。
經過發酵和糖化後的酒釀,既有醇香濃郁的口感,更有活血通絡、暖胃健脾的好處。
寒冬時節小酌熱飲,軟綿柔和的口感在唇齒間縈繞,感受溫暖愜意的回甘滋味,暖胃又暖心。
運動除溼痛
前面我們說到,冬天受寒溼影響,容易傷及陽氣。
除了明顯的怕冷、手腳冰涼等常見問題外,寒邪侵襲脾胃、腎臟、經絡,也容易出現腰腹冷痛、拉肚子、關節疼痛等問題。
冬季養生宜閉藏,此時人體新陳代謝較緩慢,氣血執行不暢,關節與韌帶的靈活度也會降低。
因此,冬季導引運動當需“動中求靜”,循序漸進。
冬至導引功以調理足少陰腎經的相關病症為主。
每天堅持鍛鍊可以去除四肢、經絡、臟腑中的寒溼積滯,緩解以下幾種不適症狀——
- 緩解寒溼引起的腰部、下肢的發冷與腫脹;
- 改善脊柱兩側、肚臍、左脅下、肩背部、大腿肌肉關節疼痛;
- 減輕小腹冷痛、便秘、急性腹瀉、腹部腫大等問題;
- 對於咳嗽、心胸憋悶、頸部腫大等問題有改善;
- 調節四肢無力、嗜睡、悲觀情緒等問題。
冬季禦寒,睡前泡腳必不可少。
中醫說“寒從足下生”,人體中12條經脈聯絡臟腑與四肢,調整全身的氣機,其中有6條起止循行於足部。
足部可謂是人體中最容易受寒邪侵襲的部位之一。
一旦受寒,除了手腳冰涼等問題,還會引起腹痛、腰腿痛、痛經、感冒等問題。
因此,我們要格外重視足部保暖。
除了要穿好保暖鞋襪之外,每晚睡前用40~50℃的溫水泡腳15分鐘左右,也可以疏通足部經絡,達到緩解疲勞、養心安神、溫煦暖身的好處。
冬至一陽生,數九寒天時
世間萬物在收藏中漸而復甦
縱使風雪寒冷侵襲交加
亦要在團圓中留住溫暖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