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日新月異的演藝圈,新鮮血液不斷,不少陽光俊朗、青春貌美的年輕演員層出不窮,彷彿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影星們都一一掩蓋。
但真正的經典始終不會被掩埋,在時間的長河中他們依舊能夠熠熠生輝,曾經他們在大熒幕上留下的精彩表現,至今是觀眾眼中記憶中的一道永恆的經典。
時過境遷,當他們再次出現在觀眾視野中時,我相信他們依然能夠讓無數的觀眾心中泛起層層漣漪。
不知大家是否還會記得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那部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飾演“陳非兒”的池華瓊。
她青澀萬分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與演員吉雪萍、戰士強等人帶給我們無數的感動,使我們念念不忘到如今。
幾十年過去,如今早已褪去青澀的“校園女神”池華瓊又過得怎麼樣了呢?
01
池華瓊,1975年1月1日在“魔都”上海出生,她的父親是一位上海支邊青年,在18歲的時候就離開上海到新疆,而這一別就是三十多年,直到50歲父親才回到上海全家團圓的。
所以從小的池華瓊在父愛方面是有所缺失的。在與父親分離的這三十年裡,是池華瓊的母親獨自一個人撫養她和姐姐長大成人的,以至於池華瓊表示母親對自己的影響很大。
年紀尚小時池華瓊就知道母親為了家庭十分辛苦。但是母親一直十分堅強地支撐起家中的一切,給小小的池華瓊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池華瓊從小便生的美麗動人,充滿少女氣息的臉龐上有一雙清澈動人的眼眸,小巧的鼻子讓她顯得更加精緻。
在很小的時候池華瓊就表現出了對大熒幕的興趣。池華瓊在家中十分喜歡照鏡子和收集港臺電影明星的照片。
和很多小女孩一樣,愛做夢也愛幻想,她認為電視劇、電影是造夢的。所以小小年紀的她十分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登上大熒幕“造”屬於自己的夢。
機會來的很快,甚至可以說成是“幸運之神”降臨,眷顧了這個青春洋溢的女孩子。
1989年,池華瓊從吳淞二中初中畢業,當時正值影片《十六歲的花季》的攝製組在海選演員。
面試者成百上千,池華瓊懷揣著夢想,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也報名參加了面試。
當時的池華瓊從未參加過表演藝術培訓班,也不曾練過舞蹈,甚至她這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連普通話都說得不標準。
但池華瓊仍舊憑著和劇本人物高度相似的氣質而被導演組千里挑一的選中,飾演了“陳非兒”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十六歲的花季》的劇組專業演員雲集,只有池華瓊和吉雪萍兩人是海選而來的,可見當時的池華瓊是有多麼地幸運。
然而,幸運總歸是幸運的,但拍攝一部影片可不單單只是憑藉足夠的幸運就可以的。
因為沒有表演功底,池華瓊只能“臨時突擊”惡補技巧,廢寢忘食的背臺詞和練戲,只希望能夠在影片中流露出最自然的感情,不讓自己、劇組和觀眾失望。
為了拍攝影片《十六歲的花季》,池華瓊幾乎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但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該影片一經播出就好評如潮,反響熱烈,劇中的她眼神十分迷人,眼波流轉,彷彿一雙明眸中充滿了難以訴說的故事,不少觀眾都被影片中這樣的的“陳非兒”所深深吸引。
拍攝結束後,在下一個學期,池華瓊接到了電影《出嫁女》劇組的邀請。此時的池華瓊對演戲這件事已經十分嫻熟,演技也有了可人的進步。
或許就是天賦加努力的結果,這部電影上映以後反響也十分熱烈。
此時池華瓊已經參演了一部電視劇和一部電影,她的“野心”開始變大,她已經不滿足平常的生活,重新拾起了“明星夢”。
少年時期的池華瓊雖然和遠在新疆的父親接觸不多,但在為數不多的日子裡父親仍然教會了她許多開明的道理,從小到大父母都十分都尊重她們的意見,一切讓她們自己做主。
於是池華瓊在1990年毅然決然地報考了上海戲曲學校的兒童劇學員班。
上海戲曲學校的學制是四年制,在那裡池華瓊和陸毅做了同班同學,但是由於該培訓班是定向培養,學成以後池華瓊只能去出演兒童劇。
因此喜愛影視劇表演的池華瓊早早地就決定適時地選擇退出。
在培訓班學習期間池華瓊學會了非常多東西,學成以後池華瓊認為自己在這裡已經把演技磨練得很不錯了,於是在上海戲曲學校的兒童劇學員班學習了三年的池華瓊選擇退學,提前走上了個體演員的道路。
02
在這期間池華瓊也曾接演過多部影片,比如,講述一群知青在幾十年人生中所體驗到的跌跌撞撞的生活的影片《情滿珠江》,池華瓊在其中飾演了角色“林必嬌”。
又在電視劇《孽債》中飾演了被家中寄予厚望能夠長成乖乖女的但最終長成了“小太妹”的“馬玉敏”
在《承諾》中飾演了蓉芳,也因為這部影片池華瓊獲得了出演《劉胡蘭》的機會。
1996年電影《劉胡蘭》登上銀幕,飾演主角“劉胡蘭”的池華瓊憑藉精湛的演技備受追捧,她完美地詮釋出了劉胡蘭的堅忍不拔,雖年紀尚小卻不畏艱險的精神,
而這部電影在次年便獲得了第六屆中國電影表演學會獎。
一夜爆紅的池華瓊順利地進入了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並且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一工作就工作了四年,她的演技也變得爐火純青。
繼電影《劉胡蘭》之後,池華瓊又接演了《相逢在雨中》、《五個女人和一根繩子》、《鏢行天下-牡丹閣》、《兩個女人的故事》、《王勃之死》等影片。
期間甚至與著名導演陳凱歌有過愉快的合作,在表演過程中也收穫頗豐。
因此池華瓊的表演功底逐漸豐富,她戲路越走越寬,能駕馭的角色也變得十分之多,無論是清純少女還是黑幫老大,亦或是底層市民和皇后娘娘,她都能輕鬆接演。
每一部戲都能給人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劇拋臉”。
隨著影片數量的不斷增加,池華瓊在2013年參演王建榮導演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壩上街》後,在演藝圈的地位已經幾乎達到了一線影星的位置,受人敬仰。
池華瓊是擁有明確人生目標的人,她十分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從影十幾年她一直都沒有忘記讀書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她曾表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的書籍就是外國名著《飄》。
那是池華瓊在初中時期就一口氣閱讀完的書籍,她十分欣賞主人公郝思嘉的人物性格。那是一種對待生活積極向上的可貴精神。
但她不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女人,郝思嘉出生於大種植園主家庭,出落得美麗大方,端莊優雅,同時又虛榮任性、驕傲自負,在經歷多次苦難後卻始終堅強面對,最終完成蛻變。
在讀者眼中她是一個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都會竭盡全力去爭取,最終實現自己理想的人。
在一次採訪中池華瓊曾說過她一直清晰地記著書中的最後一段話: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時,我就經受得住這一切了。明天,我會想出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也是這段話鼓勵池華瓊一步一步地走過煎熬的歲月,去期待“明天“。
回顧池華瓊的從影經歷,會發現,她憑藉這份堅毅樂觀,過得比大多數人都“幸運”。
毫無表演經歷的她敢想敢做,不管結局如何都去參加了《十六歲的雨季》的面試,才有了進入演藝圈的機會。
她如此“大膽”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那本書的鼓勵,還有她父親的教導,她父親常對她說:
“世界上往往有95%的人是不成功的”
所以她不懼怕失敗,反正失敗的人那麼多,一次的失敗不算什麼。
在面對失敗時,很幸運,池華瓊不僅擁有樂觀的精神而且也擁有腳踏實地的精神,她一路走來都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
即使年少成名她也不敢鬆懈,非科班出身就報名參加培訓班加強演技。
池華瓊也十分坦率地表示自己不貪心,一生中有少女時代的代表作《十六歲的雨季》和青年時代的代表作《劉胡蘭》就滿足了,她更應該做的是沉澱自身,提高精神境界,演藝圈太複雜了。
人到中年以後,池華瓊就逐漸萌生了退出演藝圈的想法,一輩子當演員不是她的夢想,於是她開始出書。
2003年便出版了人生中第一本書籍——《走出十六歲的花季》,寫出了曾經的她的生活上的點點滴滴。
熱愛閱讀的她還加入了一個“讀書人網站”,作為“讀書人”和網民交流。
03
這樣優秀的池華瓊在感情生活上卻一籌莫展,在採訪中她曾回答過自己是單身、未婚的狀態,從交流過程中可以看出池華瓊十分渴望能擁有一段真誠的感情。
她表示在她的本命年時,曾一位與北京青年維持過九個月的“京滬戀”。但兩人最終還是因為異地,聚少離多的原因慢慢疏離,最後兩人因性格不合選擇分手。
感情失意的她轉身就投入到工作之中,因為多年來的閱讀積累,所以一段感情的失敗並不會使她一蹶不振,她不僅要出演新的影片,而且要嘗試從事影片的製作工作。
如今的池華瓊逐漸淡出了演藝圈,但是她常常會在社交平臺上曬出自己在世界各地拍的照片,我想她應該是不滿足於“紙上談兵”而選擇了親自出去看看。
世界那麼大,對於她來說人生並不只有一個方向,做演員也不是她終身的事業。人生充滿著各種可能性,把尋常的人生過好,才是最不尋常的事情。
從她的po出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她依舊充滿活力,歲月不敗美人,她的眉眼中仍有往日風采,還有多年來積累的深厚知識所帶來的聰穎。
祝願她能永遠追隨自己的夢想,像書中的郝思嘉一樣,永葆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