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區的學生用古老的掐絲琺琅工藝,把當地特有的藏羚羊等野生動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北京的同學接力,在電腦製圖、鐳射雕刻、模組化程式設計、硬體組裝、植入聲光效果等工序後,一個動態展臺就此誕生。在由科技日報社和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暨第二屆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上,這件小作品登上了大舞臺,和其他青少年科技創新作品一道進入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天工惜物——文化自信與可持續發展青少年作品展”。據瞭解,這也是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首個青少年作品展。
此次有來自全國27個省市區的近萬名大、中、小學生,將目光聚焦於“文化自信與可持續發展”,設計並製造了多種形態的作品,再現優秀傳統文化中精工細作的可持續發展智慧與技藝。這裡有貴州銅仁的樓上村明式古村落生態奇景,有遺落在青海湟中的掐絲琺琅技藝和源自塔爾寺酥油花技藝的麵塑作品,還有以甘肅敦煌莫高窟藻井紋飾為裝點的一帶一路圖卷……青少年用人工智慧、AR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讓這些來自民族地區、邊遠鄉村的文化瑰寶一一展現。
清華附小的徐冰瑤與來自敦煌的團隊合作,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完成了對定位車的研發、製作和模擬走車。孩子們表示,這次以故宮為舞臺的活動,也讓他們學會了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文化。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三小的孫熠之在和青海同學合作的過程中,感到了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尤其重要。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的孩子們,因為專案瞭解了貴州樓上村,感受到振興鄉村就是要保留、發展當地特色的自然風貌與文化特色,讓城市鄉村互補協調,共同繁榮。
作為活動主辦方的科技日報社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是報社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樹立的一個品牌產品,旨在引導青少年依託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激發歷史文化內在活力、彰顯生命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發揚光大。他希望同學們永葆追逐未知的激情,不斷創新、創造,科技日報社也將一如既往,努力讓同學們在文化自信裡放飛科學夢想,共同創造中華文化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故宮博物院的建築和文物,很多都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規律,不斷利用科學技術去適應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故宮博物院也在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方面做出大量努力,希望引導觀眾感受環保價值,主動踐行零廢棄的生活理念。他表示,故宮博物院在充分挖掘優秀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與大、中、小學的合作,積極開展各類院內外的教育活動,拓展教育專案的內容和形式,持續向廣大青少年觀眾傳遞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與此次青少年作品展在故宮博物院同步展開的“文化與科技融合教育創新實踐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要把博物館搬進學校,也要把課堂開進博物館,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欽
編輯/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