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介紹我們家鄉的冬至“狂歡夜”,它的熱鬧和意義是獨一無二的。
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冬至,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也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節”等。在古代,冬至這一天要舉行隆重的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
在我們這兒“冬至大如年”。冬至那天我們有舉行“嗷冬至”“ 吃牛娃子飯”等民俗活動,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冬至節當天,先有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者扮演“老爺”嗷冬至,提醒大家春天快要來了,該提早為春耕備耕做準備了,隨後大家同吃“牛娃子飯”,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最熱鬧的要數冬至晚上的“炒號”了。夜幕降臨的時候,村子裡的年輕人就聚攏到一起,有鼓的打鼓,有鑼的敲鑼,沒有的就拿個破鐵盆,浩浩蕩蕩,敲敲打打,挨家挨戶的送祝福。我們小孩子也跟在後面湊熱鬧。每到一家,都會使勁的敲打,大聲的吶喊“咚咚咚,嗷嗷,兩大碗。咚咚咚,嗷嗷,兩大碗”,意思就是說給我們兩大碗做好的“牛娃子”。老人們都說,到誰家鬧的越厲害,誰家來年日子就越紅火,所以,大家都敞開大門,早早準備好肉啦、菜呀、“牛娃子”、麥子等好東西迎接我們的到來,誰家給的多,我們就在誰家鬧的時間長一點,主人就會滿懷欣喜的給我們兩大碗。
這個活動要持續到深夜兩三點鐘,因為每家都要走到,我們也是滿載而歸。大家高興的不得了。於是生火的生火,剁肉的剁肉,洗菜的洗菜,不一會兒功夫,一鍋熱氣騰騰、香味濃郁的“牛娃子”飯就上桌了,飯桌上很是豐盛,跟過年似的:有酒有肉,有糖果,有瓜子。這些對當年的人們來說都是奢侈了。大人們圍著火爐喝酒、唱歌、談天說地;我們小孩子們拿著分到的糖果,舔一舔,包起來,過一會兒,再舔一舔----好甜,都捨不得一下子含在嘴裡。就這樣,我們也不知疲倦,一直玩到天邊發白了才各自回家。
如今人們的生活好了,大都搬到城裡去住了,家鄉的“狂歡夜”也成了故事。但在政府的號召之下,全縣的父老鄉親重新拾起這些傳統民俗活動,無論男女老少,同吃同樂。尤其讓年輕人感受老傳統。
每年的這一天,大家都不在家過冬至,都到現場參加活動,去真實的體驗和感受這一民俗的獨特魅力。
提起這“牛娃子飯”,在我們冬至節可是特有的美食,在全國都是獨一份的。為何說它“獨”呢,關鍵在製作過程和用料上,首先用上好的麵粉和好面以後,擀好切成條狀,手巧的女人們將切好的麵條揪成小塊,在木梳上一摁一搓,一箇中間大兩頭小,印著木齒花紋,晶瑩剔透的小牛犢就滾落在案板上,當然,還有其它的花樣,用手捏個貓耳朵,用筷子搗個牛蹄窩窩,翻個豆花,用刀切個香頭子,面棋棋,花樣繁多,不一而足,然後下入用大肉、洋芋、豆腐、粉條、韭菜、香菜、蔥花、姜蒜等輔料熬好的湯汁中,一鍋熱氣騰騰的牛娃子飯只需等鍋開面熟後便可以食用了。
每年冬至這一天,地處縣城西北郊的清泉鎮祁店村文化廣場一角,準備好了十幾頭豬、近萬斤麵粉,70口大鐵鍋,數萬個快餐飯盒,靜候周邊群眾前來品嚐每年一度香氣碰鼻的牛娃子飯。
如今冬至習俗已演變成了整個河西走廊的盛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