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這麼簡單的東西,簡單的東西也沒有價值,這就是邏輯。
對於上游的供應鏈,B端(商家運營)與電商平臺的關係,產品迭代等問題,都不在討論範圍。
一、UGC電商社群背景梳理。
對於UGC不太熟悉的朋友可以先簡單地瞭解一下UGC的定義:
UGC(User-GeneratedContent)使用者原創的內容,在PGC(Professionally-producedContent)中,這是一種內容來源,可以提供PGC的專業內容,簡而言之,個人專業、機構針對性輸出的比較專業、權威的內容屬於PGC,比如電影娛樂類節目、書刊、專業媒體資訊等,與之相反,您朋友圈的圖文、微博、知乎回覆、秒拍的各種影片,都屬於UGC。UGC是伴隨著網際網路2.0的興起而產生的一種內容大規模生產的模式。
那電商UGC起源於哪裡?
再來看看自己買的東西,比如去淘寶,先了解商品的基本資訊,如價格、形狀、顏色等,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資訊消費者很想知道,而商家卻不能提供?
沒錯。是不是真貨,買了貨的人怎麼用?等一下
這類問題使用者只能依賴其他買主使用者共享資訊。(對了,這也是網際網路2.0的精神之一:我為所有人,為我所有。)
但是,是不是所有商品都需要這種資訊?本文抽象地概括了這一點,從“是否具有話題性”這一維度出發,實質上一切商品可歸入三類:
(1)普遍性:也就是說,使用者只要想要買什麼東西,就能把可口可樂、農夫山泉、麥當勞等等全標準化的商品帶到國內;
(2)適配性商品:需要是因人而異的商品,如服裝、圖書電影、數碼3C等,不同的人會根據自己的身材、身份、品位、喜好、學識等而有不同的選擇;
(3)高決策成本物品:例如,房屋、汽車、無人機、或送禮物等,都屬於這種情況,其目的是為了在每次購買之前消耗大量決策成本(精力或金錢)的商品;
三種類型中,第一種型別幾乎沒有「電子話題性」可言,而第二種話題性,特別是第三類,我們的電商UGC運營可以充分挖掘。
理清行業現狀,其實電商UGC的典型內容實質上無非三種:買家秀,賣家秀,使用者商品諮詢和推薦(如母嬰,3C數碼,家電,送禮等決策成本)。
呈現方式的具體內容有:圖片、短片、今年熱門直播等。
電子商務UGC的參與角色包括:主流購買者(包括潛在購買者)、銷售者、發燒者(KOL,各種商品領域)。誠然,諸如電商平臺自身運營人員所產生的內容,如“小編推薦”等嚴格意義上並不屬於UGC,而只是“官方引導內容”。
另外,在各個細分領域,如廠商、渠道、品牌、推廣者等,他們有時會發布支援自己產品、貶低競爭者的資訊,而這類人所產生的內容比主流內容少。
透過這種簡單的梳理和定義,接下來我們來探討電商UGC社群運營時會更方便。
有價證券存在著資訊不對稱,有了資訊不對稱將促使內容產生、修改、傳播。
這就說明了電商UGC潛力巨大。
二,迴歸UGC的運作初衷。
咳嗽,大家的心事可別飄到快樂的Shopping上來哈。看本文的時候,我們的立場就是電商社群的經營者哦。
首先從運營商的角度來考慮:UGC在電商平臺上運營UGC能達到什麼目的?
對了,提高使用者活躍度,提高轉化率。經營活動始終要圍繞這一核心目標。
至於綜合電商平臺,對標準化商品來說,目前業界提高使用者活躍率的慣用方法無非是各種低價、代金券、節假日活動等粗暴的利益刺激手段,高度同質化,毫無創意,缺乏技術含量。
使用喬布斯對微軟的評價是:沒有品味可言。
之前的文章裡,我曾經說過,UGC社群的本質就是內容生態,而構建好UGC社群的核心是建立和維持UGC核心三要素:內容生產者、消費者、內容之間的關係:
生產商推動生產高質量內容;消費者能夠得到所需的內容;高質量的內容能夠在第一時間從生產商傳遞給消費者,並儘可能延長其壽命;這一核心生態原則也完全適用於電子商務UGC。
在瞭解了UGC的操作邏輯之後,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兩種使用者的動機:到底,電商使用者製造內容的動機在哪裡?顧客閱讀內容的動機何在?找出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就相當於找到了電商社群的推動力。
三、動機:使用者上了電商APP是幹什麼的?
談到使用者的動機,我們要切記一個前提:電商產品在使用者的頭腦定位中首先只是一個購物工具。因此,像“建立一個讓使用者歡欣的商業精神家園,心靈歸宿”這樣的所有幻想,都可以和商業行為相違背,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就能被打破。
因此,上述適配商品、高決策商品等一切話題,是否都是電商使用者訪問電商UGC的動力?這一點在當前顯然不成立。
例如:我查書評,影評人首先選擇豆瓣啊;瞭解3C數碼產品會第一時間選擇相關數碼產品的垂直論壇,社群;瞭解時尚服飾穿搭也會第一時間選擇豆瓣;
……
消費者很難在第一時間把電商產品作為了解商品資訊的第一渠道,原因就是:電商產品是使用者心靈上的購物工具,他怎麼相信你內容的客觀中立?這些將在後面的文章中討論。
接洽一下,我們首先把簡單直接從電商UGC內容作為社群建設切入點。再來看看,當電子商務平臺的購買者進入電子商務UGC社群時,他的動機是什麼?
電子產品的購買者、使用者所作的閱讀(消費)內容,其動機是:購買商品時所需的決策支援(售前行為),這是一種最主流的消費動機,通常發生在購買商品之前(售前),以及購買所有非通用商品時所需的選購參考資料。
例如,看真人在買衣服的時候穿上去效果怎麼樣,買單反的時候看看其他使用者拍的照片效果怎麼樣,去某餐廳吃飯前瞭解一下使用者的評論等等。
電子商務平臺的固有優勢是,與潛在消費者最近,更有可能提供與內容相關的直接渠道(如果內容組織良好,具有可信度,使用者不必再透過其他外部渠道搜尋)。
(1)尋求共鳴(售後行為)
很多人在購買了一件東西之後,想知道他們是不是買了“超值”或是對商品不滿意,想看看是否也有人在抱怨,這些情況下會去檢視使用者的評論。
(2)尋求新的方式、使用方式(售後行為)
對某些具有“遊戲性”、“擴充套件性”的商品,如3C數碼、VR、無人機等,使用者還需要查詢一些攻略類資訊。當然,前面講過,測評網站,論壇等等都提供了這樣的內容,目前的優勢更加明顯。
除購買者使用者外,還有電商網站上有幾種消費內容,如商品的研發人員(廠商)、供應鏈中上游人群、店家等等…
所以,他們閱讀電子商務UGC內容是為了做什麼?
當然可以蒐集市場資訊了。理解使用者偏好,消費者的潮流趨勢等,從而更好地最佳化後續產品設計或商品品種。總體上說,UGC在電子商務使用者“消費”內容時不外乎以上四種動機:決策支援、尋求共鳴、尋求建議、收集市場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