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RO(醫藥研發外包服務)領域和資本市場,藥明康德是妥妥的大咖玩家。
經歷過紐交所上市、海外併購、退市、子公司分拆上市的CRO(醫藥合同外包)龍頭,藥明康德市值已遠超“醫藥一哥”恆瑞醫藥3198億元的市值。
除此之外,它還有新晉“藥茅”、“CRO行業龍頭”、“醫藥界華為”等等光環。
然而,在這個行業還有一家公司,經歷了挫折、質疑之後得到反轉,不僅實現了股價兩年4倍的增長,還獲得了醫藥女神葛蘭和趙蓓的青睞!
它是誰?它的魅力又在哪裡?它會成為下一個藥明康德嗎?
博騰的困境反轉
2005年,博騰股份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居年豐帶領博騰股份從原料藥CMO起家,一開始,只是個普普通通的醫藥代工廠,即CMO,只接臨床二期以後的藥品生產訂單。
居年豐
這裡筆者給大家解釋一下,一款藥品的從研發到上市會經歷如下圖的幾個階段,先要在實驗室裡研發,然後做臨床前研究(如動物實驗等),然後動物實驗等各項資料通過了,就可以進行臨床研究,也就是用人做實驗。
臨床一期、二期、三期,每一期進行實驗的病人數都是指數級增長,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新冠疫苗,臨床三期基本要做好幾萬人。
CMO/CDMO,醫藥生產外包,當然是當這款藥還在進行實驗室研究的時候就可以代工生產,只不過,實驗室裡需要的藥物是mg級別的,臨床前研究需要用到的藥品是g這個級別單位的,當進行人體試驗後,要生產的就是幾十、幾百、上千kg,等上市以後,需要就是噸這個級別的了。
所以,為什麼同是藥物生產外包,會強調CMO和CDMO的區別,因為,越往前,其實越需要CXO企業同藥企合作,對研發技術的要求越高,越往後,越像大家理解的傳統代工廠。
而早期的博騰,只做臨床二期以後的藥物生產外包,其實就是技術含量並不高的CMO,而且,公司之前的戰略是聚焦大客戶,包括強生、吉利德等等。2014年,強生一家公司就貢獻了博騰65.5%的收入。
隨後,2017年,噩夢來了,隨著吉利德、強生交給博騰股份代工的兩大扛把子產品銷量走下坡路,博騰的訂單自然就少了,2017年,是博騰歷史上唯一一年營收、利潤雙減。
痛定思痛後,博騰決定,要完成CMO向CDMO的轉型,甚至往CRO擴。
於是,2017年,博騰收購了美國的J-Star公司,這是一家做工藝化學服務以及製劑研發的CRO公司,此後,博騰積極圍繞營銷轉型(聚焦大客戶變成穩住大客戶同時擴充套件中小客戶)、技術升級(從CMO向CDMO升級)的過程。
不過,博騰也清楚,自己再怎麼轉型,比起藥明、康龍等一開始就做前端出身的大廠差距還是太大了,要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能積極向新技術佈局,所以,2018年,博騰與Codexis達成戰略合作,開始進入生物催化領域,也是這一年,建立博騰生物,開始佈局細胞基因治療 CDMO 業務。
在經歷2017-2018年業績下滑後,博騰的轉型於2019年初見成效,反應在業績上就是,業績節節升高。
博騰的種種跡象表明,其困境反轉成功了。
今年前三季度,博騰的業績維持2019年以後的高增長勢態,一點停下來的趨勢都沒有。
下一個藥明康德
博騰股份在去年曾火了一把,直接5個漲停板!原因就是所謂的新冠“特效藥”。
去年疫情來臨時,人們爭相追逐所謂的“特效藥”,一個是被連夜搶空的雙黃連,一個是風口浪尖上的吉利德。
當時,網上流傳瑞德西韋(吉利德旗下研發產品)短時間內已在761位患者身上“全部顯效”。該訊息在全網刷屏,但謠言止於智者。
但在A股市場,吉利德相關概念股卻持續狂歡,博騰股份就是典型的代表,直接5個漲停板。
要知道,這個公司在漲停的幾個月前可是因為財務造假受到過處分的,實控人陶榮處、居年豐、張和兵分別被罰款90萬、30萬以及20萬。同時,公司及相關人員合計被罰255萬元。
但即便這樣,似乎對於博騰股份來說也沒有影響,有人說博騰股份靠的是CXO(醫藥研發、生產服務)行業的東風,但其實其自身素質也不差。
博騰股份自成立以來,定位便與一般的CMO企業不同,它堅持服務於創新藥領域,而非仿製藥生存。業務涵蓋從初始原料生產到中間體及原料藥生產的醫藥生產全產業鏈,產品種類則涉及抗艾滋病、肝炎、糖尿病、腫瘤類藥物等諸多品種。
博騰股份在早些時候便為強生、吉利德、輝瑞、葛蘭素史克、諾華、羅氏、勃林格殷格翰等全球知名製藥公司提供服務,但不過經歷過挫折之後,博騰覺得應該降低客戶集中度。
所以在2017年,收購了美國的J-Star公司。截至目前,博騰股份建立了全球化的業務佈局,國外業務收入佔比達到30%以上。
從我國化學小分子CDMO競爭格局來看,一梯隊企業主要有合全藥業、凱萊英、博騰股份三家,按銷售額統計,三者市場佔有率分別為29%、19%、12%,佔據了國內大半的市場份額。
博騰股份雖然不是佔有率最高的企業,但也有它獨特的看點。
受益於創新藥研發產業鏈向國內轉移,我國CDMO行業的天花板尚未到達。博騰在2018年佈局、2020年正式營業的細胞基因治療CDMO業務。
截止今年前三季度,這項業務實現營收1008萬,新簽訂單金額 1.05 億,開門紅!
即便龍頭藥明康德,其今年前三季度的細胞、基因療法業務營收也就7個多億,雖然還是比博騰高不少,但博騰努努力還是可以夠得到的。
博騰的研發人員數量從去年的695人快速增加至現在的1138人,製劑重慶研發大樓和基因與細胞治療PD/AD 實驗室也有望於年內正式啟用。
總的來說,博騰的業績維持高增長的勢態,新業務佈局完善正在逐步落地,未來還是十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