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同盟國系列將領列傳之十五)
奧斯卡·馮·胡蒂爾(Oskar von Hutier)(1857年-1934年12月),德國陸軍上將。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里加之戰(1917);第二次索姆河之戰(1918);努瓦永-蒙迪迪埃之戰(1918)等戰役。
在戰爭史上,胡蒂爾主要是以“胡蒂爾戰術”為人所知。這種戰術也被稱為滲透戰術或者風暴部隊戰術,是德軍後來機械化全兵種學說的前身。他是第一位成功使用該戰術的集團軍司令官。是一位有能力而且堅定的指揮官,他在突破方面的成就在以塹壕戰為特色的一戰中是首屈一指的。
出身軍人世家,軍校嶄露頭角
1857年,奧斯卡·馮·胡蒂爾生於一個軍人世家。他的祖父是普魯士軍官,曾經和拿破崙戰鬥過,他的父親在普魯士軍隊中曾擔任團長,因戰功卓著,在1870-1871年間的普法戰爭中被封為貴族。胡蒂爾的母親是德軍第一軍需總監埃利希·馮·魯登道夫的表姐。
在裡奇特費爾德士官學校學習時,胡蒂爾即被保羅·馮·興登堡上校所賞識,後者評價他說:“一位富有天賦的年輕軍官,應寄予極大的期望”。這使他成為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由此他得以在士官學校畢業後直接進入總參謀部任職。胡蒂爾經常來往於前線和後方,交替擔任參謀和前線指揮官兩種角色,職務穩步提升。
任近衛師師長,戰場初入鋒芒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胡蒂爾1914年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進行中調任馮·貝洛的第二集團軍,任第一近衛步兵師師長。1915年4月他調往東線任第十集團軍指揮的第二十一軍軍長,該集團軍佔據維爾納和科瓦羅地區的赫爾曼·馮·艾希霍恩地區,部署在對俄軍第一線。
任集團軍司令,創造“胡蒂爾戰術”
1917年1月,胡蒂爾先任位於里加以南的多瑙河一帶的“D”集團軍司令官,三個月後轉任第八集團軍司令。正是在指揮第八集團軍期間,胡蒂爾創立了著名的“胡蒂爾戰術”,在戰史上赫赫有名。
在里加戰役中,胡蒂爾當面之敵是俄國帕爾斯基將軍指揮的第12集團軍,該部有161,000人、1149門火炮、1943挺機槍,戰鬥力很強。而第8集團軍只有3個軍,約6萬人,火炮2000門,機槍2000挺。
胡蒂爾在這次戰役中展示了德國軍隊新的滲透戰術。該戰術是他在總參謀部任職時借鑑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戰術發展而來,指實施短時間的密集炮火準備,然後以小的戰鬥單位(即風暴部隊)繞過敵人的強點滲透對方前線。他在這一戰術使用中體現了卓越和廣闊的視野,使得英國人稱之為“胡蒂爾戰術”——這一稱呼沿用至今。1917年9月3日,第八集團軍佔領了里加。3天后戰役結束,德軍以傷亡4000多人的代價殲滅俄第12集團軍2.5萬人,並推進到里加灣海岸。9月6日,胡蒂爾因其顯赫戰功榮獲著名的“藍馬克斯”勳章。
在佔領里加一個月後,他的部隊展開一戰中唯一一次成功的兩棲登陸行動----成功攻克了波羅的海群島,再一次取得引人注目的戰績。
轉任西線指揮官,參加第二次索姆河會戰
1918年1月,胡蒂爾轉調西線,任新編第十八集團軍司令官,在1918年3月由魯登道夫發動的德國大規模春季攻勢中,該集團軍擔任先鋒部隊。這次攻勢行動主要有三個集團軍參加,北面是馮·貝洛將軍的第17集團軍,中間是馮德爾馬維茨將軍的第2集團軍,胡蒂爾的第18集團軍位於南翼。這次攻勢也稱為“米夏埃爾行動”,它發展成為第二次索姆河會戰。
3月21日,胡蒂爾指揮5個軍、27個師沿著索姆河兩岸向海岸進擊,同時向北和向南展開,初戰告捷。他的正面是英國將軍休伯特·高夫指揮的由12個師組成的第5集團軍。透過再次使用“胡蒂爾戰術”,他的部隊推進了60公里,俘虜了50,000名英軍。他的軍隊進展迅速,負責側翼的其他部隊被遠遠的拋在後面,這為以後的作戰投下了陰影。
兩天後,因戰績顯著,他被德皇威廉二世授予橡葉獎章。由於過於突出,這時胡蒂爾的推進已經開始減緩,日益增強的英法軍隊有包圍胡蒂爾部隊的企圖,他不得不命令進攻停止,因為部隊已經難以保證戰鬥補給。3月27日,胡蒂爾向法國首都進行了最後一次突擊,他的幾個師攻佔了距離巴黎約32英里的蒙迪迪埃鎮,但已成為強弩之末,再也無法前進一步。4月4日,他被迫停止於蒙迪迪埃和莫勒伊以西地區,構築工事進入防禦。
1918年6月9日-13日,胡蒂爾在馬茲發動了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勢,初期進展順利,但他很快被法軍非常有效的防禦和自身的補給不足所遏止。隨後他的部隊只能轉入防禦,在此期間胡蒂爾巧妙指揮部隊成功地防禦住了英法聯軍的多次進攻,直到戰爭結束。
停戰後,胡蒂爾率部穿過萊茵河回到德國。他在11月10日對軍隊發表的告別演說中說道,德國軍隊並沒有在戰場上被打敗,而是被後方的政客“在背後捅了一刀”(包括魯登道夫在內的許多傑出指揮官也持同樣觀點):
我們不是被敵人擊敗的,而是因為受制於外部環境才被迫如此。我們不得不放棄了我們經過激戰才佔領的土地。……我們仍然高昂著頭回到我們深愛的祖國……
他於1919年1月退役,並擔任德國軍官聯盟的主席一直到1934年1月。1934年年底,胡蒂爾去世,時年77歲。
胡蒂爾戰術
"胡蒂爾戰術"即"突擊群戰術",又稱"滲透戰術",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係,為正面的攻擊創造條件。它有以下特點:
首先進行短暫而猛烈的炮擊,炮擊的目的是壓制敵軍而不是試圖摧毀它,這樣可以有效縮短炮擊時間。
其次是在彈幕延伸射擊時,德國輕裝的突擊部隊出發並滲透進入盟軍防線的薄弱之處。他們的目標是消滅敵軍炮兵部隊和指揮機構,在完成任務前,會盡量避免戰鬥。
第三是當輕裝突擊部隊完成他們的任務,裝備了機槍、火焰噴射器、迫擊炮和輕型火炮的重灌突擊部隊就會攻擊輕裝突擊部隊繞過的盟軍據點。
第四是在突擊的最後階段,普通的步兵開始清除盟軍部隊最後的抵抗。
由於在這種戰術中,強擊部隊要突破敵軍防線並在缺乏支援的情況下作戰,因此他們的裝備和戰術都與普通的德軍步兵有很大不同。強擊部隊配有前進控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電話同本方炮兵進行密切聯絡,不再按照既定時間表而是根據實際需要為強擊部隊提供炮火支援。由於電話的作用距離有限,因此他們更多的是使用訊號彈和訊號火箭指示目標。此外,強擊部隊除了戰鬥部隊和協調官以外,還有工兵,基本的後勤醫療單位,以及通訊部隊。實質上他們是一支合成部隊。
強擊部隊士兵裝備了手榴彈,手槍,短刀,還有尖形鏟。戰鬥班組還有輕重機槍,一個榴彈發射器,一個輕迫擊炮,一具火焰噴射器。此時,強擊部隊的體制也變成了分隊,分隊計程車兵基本裝備不再是步槍而是伯克曼MP-18衝鋒槍,一個分隊就擁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堅持獨立作戰。
胡蒂爾"突擊群戰術"有一大弱點,就是對後勤補給要求比較嚴格,由於強擊部隊實質上是小規模合成部隊,它對於後勤的物資的需求比單一的步兵為主的傳統部隊多得多。由於此時的德國日益衰弱,不可能持續提供給部隊維持攻勢所必須的後勤補給,造成胡蒂爾"突擊群戰術"常常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