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經供職過兩家經紀公司,一家是“鏈家”,一家是“中植系”。很幸運兩家都是行業翹楚。很不幸兩家掌門人都“英年早逝”。
上一次是左暉先生,這次是解直錕主席。
【財富與生命】
每當有商業大佬離開,就會有一種論調:“賺那麼多錢有什麼用,命才是最重要的!”
“有啥不如有個好身體,錢不是萬能的,但也不能太貪,夠花就行”
“要錢不要命,金山死後一場空”
“有命掙沒命花,可惜都留給了後人”
“幸虧我沒有那麼多錢”…
言語中幾度唏噓,幾度嘲諷,幾度揶揄,幾度僥倖。
”一個人的看法,往往是內心對於外部世界的映象。”
我猜大部分講這種話的人應該還在財富與生命的交換間疲於掙扎,精神方面比較貧瘠,物質方面也是匱乏的。他沒有參悟透生命與財富的關係。財富和生命在他眼中是“二元對立”的,所以他才會得出這樣結論:“要想富有,就應該短命”,這是為了富有必要付出的代價。
彷彿生命的這場奔赴是以財富為終點的。彷彿人生善終的唯一標準就是臨死之前的“千金散盡”。他永遠以為別人是因為處理不好“財富”與“健康”的關係,才貪婪至死的。他永遠以為別人是沒有精力消耗完鉅額財富,才被迫遺世的。他永遠以為自己身體的安康,因為看透了財富的玄機放棄了追逐,才如願以償的,而不是無能。
生命的確很重要,但是生命的美往往不在如何小心翼翼的活著,而在於如何轟轟烈烈的離開。
這是你生命“輕賤”的理由。
【財富與思想】
柏楊曾經說過一句話言猶在耳:“國人的柏楊曾經說過一句話言猶在耳:“國人的思想到達榮華富貴這個層面就再也上不去了”。言語中有諷刺,有蔑視,更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悲嘆。
是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於生命的審視只剩下了“現世回報”“榮華富貴”“得失與否”,我們的眼中再也容不下生命的其他絢麗和多姿。
一切不創造財富的行為在生活中都被閹割了,一切快樂的建立也都在於“兼收幷蓄”“左右逢源”,我們活成了一個個相似的個體。
這是你思想“低窪”的薄處。
【財富與人性】
或許人性最大的惡真的如胡適所講:恨你有,笑你無,嫌你窮,怕你富。我們總能從其他人的不幸中挖掘到自身的“幸運”,在你來我往的比較中,自我安慰著“穩穩的幸福”。我們總能從自身的幸運中,影射他人的不幸,在左顧右盼的審視中,竊喜著“人無我有”的優越。
我知道,在今天這樣一個充分競爭的社會,有質量的活著很難。大佬難,螻蟻更難。但是,如果真的活不出質量,至少活出個性,活出眼界,活出層次,不論為某種論調的“囚徒”。
生命之美,難道不應該就是求同存異麼?我們的快樂如果非要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是可悲的。
這是你人性的“醜陋”姿態。
【財富與快樂】
馬雲在公開場合說他對錢不感興趣,這句話我是信的。
我們都知道,人的快樂分成兩種:消耗型和創造型。消耗型的快樂以消耗和佔有為樂趣,比如飽腹一餐美食,裝扮一身精緻,共度一夜春宵,偶發一筆橫財…這個世界99%的人是以此為樂的。但是這種快樂的滿足非常的短暫,下次必須用更高階的“消耗和佔有”去覆蓋,才能獲得更多快樂。
但是這個世界上還有1%的人是以創造為樂的,他們創造組織,創造崗位,創造發明,輸出價值,雖然在過程中積累鉅額財富,但是不沉迷而是不停的趕路,闖過一道又一道難關,創造一個又一個輝煌,同時成就身邊無數的個體和他人。相比於聲色犬馬,他們深居簡出,日復一日精進所長,苦行僧一般的執著。我們以為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實際上卻是樂在其中。
這是我相信馬雲不愛錢的理由。因為透過創造獲取快樂的人,財富只是實現目的的工具,但是不是終點。普通人愛錢,愛什麼?愛錢背後的無限支配,錢背後的為所欲為,錢背後的放縱快樂。可是一旦如此,當你得到錢的時候,你就會止步於此,就不可能再源源不斷創造巨大的價值。所以如果是這樣,馬雲拿到第一個1000萬的時候,第一個1個億的時候,就應該像普通人一樣,去揮霍無度,去瀟灑自由。
如果你能理解“財富”與“快樂”的這層關係,你會相信他的所言。
這是你時常“不悅”的根源。
寫在最後: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兩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被活著的人遺忘。至少在我來看,二位從未遠離,會偶然追憶,時常提起,久久響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