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起。”
今天一大早,看頭條看到一位網友昔日生活之感言,深表理解,同時讚歎他的堅強毅力,責任擔當和戰勝困難的鋼鐵意志。
他寫到:“下崗是我抹不去的心痛。當時夫妻同時下崗,女兒還在讀高中,單位下崗買斷猶如晴天一聲霹靂,生活突然斷了經濟來源。當時就在街上游蕩了一個晚上,真不知今後的路怎麼走,連死的心都有了。沒辦法,女兒還要讀書,最終理智戰勝負面情緒,於是搬磚,打零工,賣快歺,擺地攤……吃盡了苦,真是欲哭無淚。有時累了,夜深人靜時到野外放聲大哭,苦啊!”說的真實真切,挺過來就好。其實,生活中多少我們崇拜的偶像,他們也不盡一帆風順,他們遇到困難也是靠堅強的毅力挺過來的 。
生活本如此,王陽明可謂今天的聖賢,他35歲時,被貶謫到貴州的龍場。他從一個前途無量的京官,一下子被貶到一個窮鄉僻壤的山溝裡。面對殘酷的現實,他開始也彷徨過,甚至產生過逃避現實的想法。但由於害怕遠盾而去會連累父母家人,他也是責任良心使然,不得不去貴州赴任。
到了龍場,他遇到常人難以想像,跌撞而至的一個個困難:沒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與當地居民語言不通,兼之因為水土不服,不久他們都病倒了,還有很多欲哭無淚,叫天不應的事。
王陽明遇到這麼大的困難,這時候,彷彿世界的各種壞事都一齊來了,在挑戰他的極限,而且更令他感到沮喪的是,他自幼立志做聖賢,這麼多年了,為了這個理想四處尋覓,虛心求教,但還是未能達到理想的境地。以前條件那麼優越,尚且不能實現做聖賢的思想,現在被命運安排到這樣一個交通閉塞的深山裡,而且逃無可逃,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得償夙願。
最後,他認為既然無法逃避現實,不如選擇另一種方式來面對現實。他乾脆安下心來,平靜地接受所發生的一切。他不再把所遇的困難當作折磨,而是把他們視作磨鍊自己的難得機遇,心平氣和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就地取材做飯、想辦法照顧生病的隨從,開荒種地,與當地村民交流溝通,並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當地村民。
出乎意料的是,他這種看來是不得已的生活狀態,竟然使他的人生髮生了奇蹟的改變。他苦苦尋求多年未果的“格物致知”的秘密,居然在他毫無期待之際領悟了。而且日子一久,當地居民與他的關係也非常融洽,為他構建了“龍崗書院”,他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四周學子紛紛前來求教,這一切為他日後得以迅速復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其實,他絕對不是那些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來為自己的消極心態找藉口的宿命論的思想求生,而是以一種獨特的智慧“君子居易以俟命”,在無法逃避的困境中,保持平靜的心態,默默地努力,順應不斷變化的局勢等待機會的到來。
果然不久,王陽明就告別龍場,踏上了輝煌而充滿傳奇的人生之路,官至巡府,也成就了他的神奇心學:“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實現了他的聖賢之夢。
生在福中需惜福,珍惜擁有少踐踏,真到絕境需放膽,任憑風雨定放晴,也許這就是人生。
(完)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