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會說話,其實就是指說話說得好,說得別人喜歡聽。常說話有三說,巧說為妙,也是這個意思。那麼怎樣才能把話說好呢?昨天我們講到口才或者說話是一個人的素養、能力和智慧的全面而綜合體現或反映,那我們就要分析了,自己的個人素養怎麼樣?綜合能力呢?是一個有智慧還是缺腦子的人?我們經常批評那些說話野蠻粗魯的人,說不要理他,那人素質太差;對那些個工作能力太差的人也說,他就那個能力,不要指望他能說出多麼高深的東西來,對說不好話的人,說他們說話不過大腦,實際上是指那種缺智慧的人。也就是說,我們要提高我們的演講能力和口才,首先要提高個人素質素養,提升綜合處事能力,擁有個人智慧,該圓時圓,該方時方,既能尊重他人,又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像《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所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生活在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上,要與各種人打交道,我們不洞明世事、不練達人情就會矛盾重重。有句話說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會有矛盾”,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有溝通,要達到好的溝通效果就必須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即口才。
那麼好的口才首先要根據溝通意圖和目的熟練地運用語言技巧展開話語,同時應具有靈活機智的應變能力。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堪稱是靈活機智的典範,1960年他訪問印度,印度趁中國無暇顧及的時候單方面劃定了一條麥克馬洪線,同時還覬覦中國的西藏。美國一貫是印度的幫兇,一名美國記者就西藏問題問周總理“西藏什麼時候是中國的領土?”周總理禮貌性地回答:“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啊,遠的不說,至少在元朝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周總理這樣的回答可以說是既穩健,又巧妙,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名記者開始耍無賴繼續說道:“這個時間也太短了吧!”周總理知道這名記者是故意刁難,所以決定要好好回敬他一下,於是總理說“元朝到現在有700多年了吧,美國建立到現在還不到100多年,如果700年太短,那麼美國還能算一個國家嗎?這樣的說法顯然是荒謬的”,一下子把這名記者說得面紅耳赤。這名記者還不甘心,他接著又問“在你們中國,為什麼把人走的路叫馬路?”周總理說“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周總理之所以能夠這麼靈敏機智擁有好口才與他才貫中西,學富五車是分不開的,他從少年就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精通八國語言,創下很多外交佳話,我國外交部發言人也有很多機智應變的案例,家人如果想學可以經常關注。那我們今天保成團隊的各位家人,將來不也有要派去外國的嗎?不也同樣承擔外交使命嗎?即便不去國外,在國內的工作地也可能是全國各地,面對不同地方不同層面的人群,如果我們不具備豐富知識,沒有高超智慧,沒有好的表達能力怎麼勝任工作?所以從我們今天才不停地學習,既要武裝我們的頭腦,又要提高我們的演講和口頭表達能力。
要想把話說好,還要擁有物件意識和語境意識。比如:當我們面對的是老人和兒童時,說話要輕柔,語速要慢,並帶有適當的手勢動作,因為他們理解能力差一點,反之,面對年輕人,語速就可以快一點。面對內向的人,說話要穩重可信,不能誇張,手勢動作幅度要小,但如果面對外向的人則相反。《論語·選進篇》中講了一個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就是聽到的事馬上做嗎?孔子在回答子路時說“有父親、哥哥在,應聽聽他們的,怎能聽到就做呢?”在回答冉有時又說“聽到就幹起來”。在座的公西華就大惑不解。孔子解釋說:“冉有膽量小,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說一聽到就幹起來,是鼓勵他,給他壯膽;子路膽量大的超過一般人,勇於作為,所以我說,有父親在、哥哥在,要壓一壓,使他有所退讓”,這同時也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關於區別物件,有這麼一段話最能說明問題,就是與兒童溝通不要忽略他們的純真,與少年溝通不要忽略他們的衝動,與青年溝通不要忽略他們自尊,與女人溝通不要忽略她們的情緒,與男人溝通不要忽略他們的面子,與老人溝通不要忽略他們的尊嚴,與主管溝通不要忽略他們的權威。
其次,要想擁有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還要有較高的領悟能力和反饋能力,既能準確接受和理解,又能作出恰當、必要的應付和針對性的應對和反饋。像我們現在天天層層複製,每次複製完,張隊都會問大家聽懂了嗎?問的就是我們的領悟能力,複製的東西是否收到?像昨天那個截圖,說有的聽不懂,但二小張淑貞隊長的是對的,這就是反饋。
再次,要想擁有良好的表達溝通能力還要把控談話內容的深淺要與對方的接受能力相宜,所謂同頻才能共振,否則就要變換溝通方式。《論語·雍也篇》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說點高深的,中等水平以下的,不可以說高深的,說淺顯的就可以了。
此外,還要做到“慎言”。古人是很講究的,既要慎獨,也要慎言。有句話叫“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其實強調的就是慎言,我們常說的“禍從口出”也是這個道理。《論語七則》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意思是:君子,吃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來做枕頭,這樣做我很快樂。用不正當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貴,這對我如同浮雲一般。”
今天,我們天天在說話,但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會說話。其實一切很簡單,按聖人說的做一名君子,不求吃多飽,不求住多好,更不求說多少,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少些私念,做好該做的事,不斷努力,不斷進步,特別就是要做到不為說話而說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們每個人自身的實際行動和所有行為就是最好的說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