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這樣一句老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實,這句話也可以用在癌症身上,很多人都被癌症的表象迷惑,錯誤認為癌症就是突然出現的惡性病。
但事實上,從細胞DNA發生變異,到癌細胞形成腫瘤,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在臨床看來,癌症的本質也是一種慢性病,它的出現與多種因素都有密切關聯。
比如近些年有大量研究證實,年齡增長和衰老、遺傳基因和易感因素、生活環境、大氣汙染等都與癌有關,甚至是性格都可能會成為癌症的突破口。
不但如此,生活中看似“節儉”的好習慣,有時也可能會為癌症埋下隱患,部分癌症可能是你“省出來”的。
比如以下三類食物,最佳歸宿其實是垃圾桶,生活中應當減少食用:
1、隔夜冷盤
涼拌菜和熱菜不同,因為熱菜放在冰箱,第二天可以完全加熱熟透食用,不給細菌滋生的機會。
但是,冷盤只能拿出來直接食用,有相關的研究顯示,經過一夜放置的涼拌菜,其中所含的亞硝酸鹽成分會有所增加,特別是莖類蔬菜亞硝酸鹽含量較大。
而且,涼拌蔬菜沒有經過高溫烹飪和消毒,更容易滋生大量的細菌,食用對健康其實沒有益處。特別是長期攝入亞硝酸鹽,它會在胃內和其他物質發生反應,轉化為1類致癌物亞硝胺,繼而增加了自身患各種癌變的可能性。因此,臨床不建議大家食用隔夜的冷盤;
2、黴變糧食
如果發現黴變糧食,但是卻沒有將其丟棄,而是經過晾曬、高溫加熱後再次食用,這會增加自身患肝癌的風險。因為發黴變質的各種糧食、堅果中,都含有一種名為黃麴黴素的劇毒物質,黃麴黴素b1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了1類致癌物中。
有相關的研究顯示,1mg黃麴黴素就可導致肝臟細胞發生癌變,長期微量攝入,可能會造成肝臟受損、細胞變異。
而且,更為可怕的是,黃麴黴素相當耐高溫,無論是陽光暴曬、高溫加熱都不能將其殺死;
3、炒糊的菜
中國人最常見的菜品加工方式,其實就是煎炒烹炸。高溫炒菜,如果掌握不好火候,很容易把菜炒糊。
除此外,如果在炒菜後不刷鍋,就繼續加工第二道菜,也難免會吃到炒糊的食物。
其實,這是非常不健康的做法,因為高溫加熱的油脂、被油脂炒糊之後的菜和食物殘渣,都含有致癌物質,這其中包括了一類致癌物苯並芘、2a類致癌物丙烯醯胺。長期大量食用,會增加未來患各種癌變的可能性。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節儉時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節儉本身上來說,它並沒有錯。
但是,過度節儉、不當的節儉方式,卻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大家應當做到該舍則需舍,如果食物已經發黴變質、菜炒糊了,那它們最佳的歸宿其實就是垃圾桶。
如果為了節省幾塊錢,就大量進食這類食物,那未來的看病花費,可能是它的幾十倍、數百倍,真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