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 仲崇副
在臨床工作中,中醫師開好中藥處方後,患者問的最多的就是:“大夫,這個藥怎麼喝呀?”這看似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實際上正確服藥的細節有很多,如果不加註意,輕者藥效大打折扣,重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其中,湯液的溫度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
1.溫服:一般湯劑宜溫服,溫度在35℃左右,以接近人體體溫為宜。一方面不至於因溫度過高而燙傷口腔、食道及胃腸黏膜,另一方面溫服與腸胃溫度大致相符,減少因藥液偏冷偏熱對胃腸產生刺激而引起嘔吐或胃脘不適等症狀,有利於藥物吸收。
一般藥性平和類藥及補益類藥均適合溫服,保證其較強的補益作用;一些對胃腸道刺激較大的藥物,比如瓜蔞仁、乳香等,溫服能減輕刺激,起到治療目的。溫服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服用方法,如開方醫師無特殊要求,一般採用溫服。
2.冷服:將煎好的中藥湯劑放涼後再服用。一般來說,用於熱證、偏寒涼的藥宜冷服,如清熱解毒藥、清熱劑、祛暑劑等;寒證病人用熱藥時宜冷服,以防格拒(飲入即吐);有收澀固精止血功效的湯藥宜冷服,治療嘔吐病人也宜冷服用藥。
3.熱服:將煎好的中藥湯劑趁熱服下。一般來說,用於寒證、偏溫熱的藥宜熱服,如風寒感冒。尤其是惡寒無汗時,應在可承受範圍內熱服,並在服藥後蓋上被子捂出微汗,以達到發汗散寒的目的。此外,祛寒劑、祛痰劑、理氣類藥宜熱服,具有活血通絡以達筋骨的藥宜熱服;真熱假寒患者,亦宜寒藥熱服。
4.兒童用藥宜溫服。中醫認為,兒童屬稚陽稚陰之體,採用溫服為好,一般溫度在20~30℃為佳。不可冷服,否則易傷其陽氣,日久影響小兒生長髮育,傷其脾胃,引起腹痛。藥液亦不可過熱,以防燙傷患兒食道。
最後提醒的是,以上僅是中藥服用過程中藥液溫度選擇的一般原則,具體在臨床應用時,以醫生的醫囑為準。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