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水屬陰,其作用的發揮,既需要陽氣的推動,又受到陽氣的制約,同時陽氣也離不開水。如果陽氣失去對水主導、制約,那麼水就會成為水飲邪氣,損傷人體。
分析水和陽氣在體內的相互作用,有助於幫助大家正確地理解陽主陰從的具體含義。
同時,水又分熱水和冷水,熱水屬陽,冷水屬陰,因此,喝熱水能更好的保護我們的陽氣。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俗話說“女人是水做的”,其實不僅女人是水做的,只要是活著的人,水占人體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平均佔70%左右。
不同的年齡段人體的含水量也是不一樣的,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含水量減少。
新生兒的含水量約佔80%,嬰幼兒的含水量約佔70%,成年男性的含水量約為60%,成年女性的含水量約為55%;
當年齡超過50歲,體內的含水量會減少到50%以下。
因為陽氣在人年幼的時候比較足,隨著年齡的增加陽氣逐漸減弱,年老之後陽氣就開始衰微,而且男性的陽氣要比女性更足。
透過分析人體含水量的變化與陽氣的關係可以看出,陽氣比較旺盛的時候,體內屬於“陰”的水反而比較高,體現了陰陽相互資助、互根互用。人體的各種生命活動,需要水作為媒介或作為原材料,人體陽氣的充足需要足夠多的津液,或者說水作為基礎,正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我們喝進去的水想變成人體內的津液,也需要陽氣的氣化作用,如果陽氣不足,喝進去的水也不可能被人體的正常代謝所用。喝進我們身體的水,從被加熱到與體溫一樣的溫度,到參與代謝、合成物質,或者變成新的形態、執行流動……都需要陽氣的推動。
在水與陽氣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陽氣起著主導作用。因為陽氣的溫熱作用,我們喝進去的水才能夠被加熱,只有達到與體溫一樣的溫度,水才能夠作為正常生理活動的媒介和原料。人在飲水的時候,需要口、咽、食管等器官的肌肉協同運動,這個過程需要陽氣提供動力,生命垂危者往往會出現飲水困難,其原因就是陽氣衰微,導致各個器官的肌肉不能正常運動。水液的吸收、輸布和代謝也需要陽氣,因為脾胃陽氣的作用,水液才被吸收,大多數脾胃陽虛的患者都會有腹瀉的表現,其原因就是胃和腸壁對水分的吸收減少。
水在體內發揮作用,無論是濡潤我們的面板、孔竅、臟腑、組織,化生血液或是生成汗液、尿液排出體外,都需要陽氣的氣化和調節。如果陽氣虛弱,會導致人體對水液代謝的調節能力下降,從而產生各種疾病,這些疾病可以歸納為三類,
一類是由於陽氣虛導致氣化功能下降,進入我們身體的水液不能氣化成為體內的津液,導致汗液、尿液、淚液、唾液等物質減少;一類是由於陽氣虛導致固攝作用下降,導致津液從各種渠道丟失,如多汗液、多尿等;
一類是由於陽氣虛或者陽氣鬱導致對津液、血液的推動作用不足,導致病理性水液停聚在身體的某個地方,比如胸水、腹水等。
尿液的生成有賴於陽氣的氣化作用,如果陽氣不足,尿量就會減少,出現小便排出不暢、點滴而出,甚至無尿。
臨床上,很多腎臟衰竭或者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MODS)的患者,他們一天的尿量,可能都不到100mL,而正常成年人24小時總尿量為1000~2000mL。
腎和膀胱的陽氣不足,不能夠氣化生成尿液,會讓人體多餘的水變成水飲邪氣停留在體內,如很多慢性心衰、腎衰的患者都會伴有水腫,特別是下肢的水腫。中醫在治療時,採用利水滲溼藥和溫陽藥相配伍,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尿液也需要人體陽氣的固攝,防止尿液過多,所以有一部分陽虛的患者表現為尿量增多、夜尿頻繁,通常這類患者尿的顏色也比正常人要淡。
西醫學認為,這是因為腎臟不能濃縮尿液;中醫學認為,尿量增多一般是由於脾陽或腎陽不足,導致對尿液的固攝能力下降。
西醫學認為,腎臟濃縮尿液的過程需要消耗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也就是需要消耗能量,而這些能量只能由陽氣提供,這和中醫學認為的陽虛導致多尿不謀而合。
臨床上,治療這類患者,通常會採用固攝縮尿和溫補脾腎的藥物相互配合使用,這與因陽氣不足導致尿量減少者採用利水滲溼藥和溫陽藥配合使用的道理一樣,都是要在治標的基礎上針對陽氣不足的“本”來治療。
再比如干燥綜合徵的患者,因為口腔、眼、鼻、嘴唇、氣管、消化道、陰道等部位黏膜的分泌液減少,從而導致口乾舌燥、眼睛乾澀、眼睛異物感、淚少、乾咳無痰、胃黏膜的萎縮等。
很多人都認為,乾燥綜合徵的發生是由於陰虛。從症狀表現上分析,這個疾病是由於津液減少,不能發揮其濡潤作用而導致的,然而採用滋陰養液的辦法來治療,只能緩解一時,難以根治,甚至愈演愈烈。實際上對於這些患者,津液虧虛只是他們得病的表面現象,更深層的原因是陽氣的虧虛,只有陽氣的氣化功能正常,以上各種症狀才可以消除。
《黃帝內經》中有一個觀點是“以辛潤之”,意思就是對於有些表現為乾燥的患者,採用辛味藥治療能起到濡潤的作用,這是因為辛味藥雖然不能夠直接地濡潤乾燥的地方,但是辛味藥可以行氣血、溫陽氣、通三焦,有助於陽氣的氣化和水道的通暢,從而使水的吸收和通行、代謝恢復正常,反而能夠起到濡潤的作用。如有些人喝的水也不少,但是永遠感覺身上某個或某些部位非常乾燥,但不伴有大量飲水、尿量少、大便乾結等全身性津液虧虛的表現,同時這些人雖然口渴,但如果不強迫自己,並不喜歡喝太多的水,一般喝水喜歡喝溫熱的水,不喜歡喝涼水,類似中醫“但欲漱水不欲咽”“口乾不欲飲”等表現,究其主要原因是痰溼或瘀血阻滯。對於急性熱病,痰溼和瘀血的產生可能是因為邪熱煎灼人體的津液或血液,就像一鍋粥加熱的時間太長,就會變得十分黏稠;對於慢性疾病,痰溼、瘀血的產生大多是因為陽虛或者陽鬱的疾病本質。前者是陽氣的量不足,後者是陽氣不能暢達,這兩者往往同時存在,這些都會導致陽氣功能的不足。
陽氣對汗液的調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汗液的生成需要陽氣的氣化,另一方面汗液的排出也受到陽氣固攝作用的調節。陽氣的蒸騰氣化作用,使津液變成汗液,即“陽加於陰謂之汗”。如我們在吃辣椒、花椒、生薑之後,會感覺身上發熱,微微出汗;人年輕的時候陽氣旺盛,容易出汗,到了老年汗液的分泌就會減少,其原因就是人上了年紀之後陽氣逐漸虧虛,氣化功能減弱,不能夠產生足夠的汗液;一般男性出汗較女性為多,其原因也是男性的陽氣較女性旺盛。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病理性地出汗,如有些人平時容易氣短乏力,身體比較虛弱,稍微運動之後就會出汗,是因為陽氣虛弱導致對津液的固攝能力下降,體內的津液從汗孔排出;再比如人在虛脫時,身上會出很多汗也是由於陽氣的固攝作用下降。
以上這些,可以說明陽氣和水存在著互根互用的關係,同時這個關係是由陽氣來主導。水在人體中發揮著很多重要的作用,但是這背後需要陽氣的主導作用。
陽氣和水作為對立又統一的雙方,如果陽氣不足,會導致陽氣和水不能協調;如果水太亢盛,會影響到我們的陽氣,也不利於水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比如口渴,說明身體缺少水分,這個時候最好是喝溫熱的水,因為水本來是陰寒的,冷水的寒氣對陽氣的消耗更多,如果沒有足夠多的陽氣來氣化水,我們喝進去的水也不能儘快補充人體。
如果喝的水太多,會損傷我們的陽氣,嚴重的可能會出現水中毒;同樣如果輸液的速度過快,也會出現胸悶等不適症狀,這就是因為過多屬陰的水液進入人體,需要人的陽氣去溫煦氣化,因此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陽氣。
過多的水會傷及人體的陽氣,因此看上去水和陽氣又是對立的,實際上是因為水和陽氣的互動關係中,陽氣和水二者的主從關係被打破,於是就從正常生理情況下的互根互用,變成了相互對抗的關係,於是從表面上看,就是陰陽二者失去平衡。因此,陽氣和水的關係,可以用陽主陰從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