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向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二十世紀最大的一場地面戰,就此拉開帷幕。
就在戰爭爆發當天上午,羅馬尼亞轟炸機編隊空襲了烏克蘭南部沿海城市敖德薩。雖然羅馬尼亞軍隊並未被列入進攻第一梯隊,但羅馬尼亞人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原因無他,主要是羅馬尼亞和斯拉夫人的傳統仇恨,也就是領土矛盾。
要說羅馬尼亞為啥這麼恨蘇聯,主要還是比薩拉比亞的原因。這片土地上定居著大量斯拉夫裔羅馬尼亞人,蘇聯在1940年以保護斯拉夫人為幌子,奪取了比薩拉比亞。另一方面,羅馬尼亞實際統治者安東內斯庫元帥,一心想要重建東羅馬帝國。
而重建帝國的第一步,就是收回比薩拉比亞和“收復”屬於東羅馬的烏克蘭南部沿海地區。希特勒正是許諾了戰後將這些土地交給羅馬尼亞,才將羅馬尼亞拉入軸心國一起進攻蘇聯。
雖然羅馬尼亞的空襲出其不意,但蘇聯紅旗黑海艦隊在第一時間發動反擊,炮擊了羅馬尼亞港口城市康斯坦察。不久後黑海艦隊海空軍航空兵,空襲了羅馬尼亞的尤利婭煉油廠和普洛耶什蒂油田。空襲造成的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羅馬尼亞的石油儲備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損失了30%之多,這對希特勒而言簡直是個巨大的壞訊息。
為了解決蘇軍對德國軍隊的命脈——羅馬尼亞油田的危險,希特勒下令德軍配合羅馬尼亞軍隊,攻陷蘇軍黑海艦隊母港克里米亞和分艦隊基地敖德薩,以確保羅馬尼亞的燃油安全。畢竟德軍主要的燃油供應來自羅馬尼亞,此次是匈牙利。如果普洛耶什蒂油田被徹底摧毀,那麼巴巴羅斯行動也就歇菜了,大家一起洗洗脖子等被蘇軍宰就好了。
為此羅馬尼亞傾盡全力在7月拿下了比薩拉比亞,為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南下打開了局面。而後羅馬尼亞在8月5日,出動第四第五兩個集團軍,總兵力共計二十萬人,對敖德薩左右兩翼發動夾擊。而守衛敖德薩的蘇軍包括第25步兵師和海軍步兵在內,一共只有4個師的力量,由於部隊大多不滿編,就算把臨時動員的民兵和潰敗過來的南方面軍散兵遊勇都算上,總兵力也只有約5萬人。攻守雙方兵力相差巨大,結局可想而知。
說到這裡,我們就得說說敖德薩。它是位於烏克蘭西南邊境附近的一座港口城市,從中世紀起就是黑海的貿易節點之一。蘇聯時代這裡是黑海艦隊分艦隊的基地,敖德薩機場上起飛的轟炸機可以輕而易舉對羅馬尼亞造成威脅。
同時敖德薩還是蘇聯西南邊境的重要海陸和鐵路交通樞紐,從戰爭一開始,就有大量軍需物資從敖德薩發往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駐地,從而有效支援了蘇軍的抵抗行動。所以敖德薩就是釘在納粹軸心國眼裡的一根釘子,希特勒和安東內斯庫無論如何都要拔掉它。
羅馬尼亞的攻勢可以說勢如破竹,僅僅用了5天時間就攻陷了拱衛敖德薩東部河流區域的炮臺,迫使蘇軍全面向敖德薩收縮。但是敖德薩本體擁有3道防線,其中兩道防線位於城市外圍,最後一道防線便是城市本身,蘇聯軍民在城市中構築了堡壘,準備與羅馬尼亞軍戰鬥到最後一刻。
戰鬥持續到8月14日,羅馬尼亞第一騎兵旅成功突破了蘇軍最外圍防線,並攻佔了亞歷山德羅夫卡鎮。蘇軍立刻在伊爾2攻擊機的掩護下發動反擊,試圖奪回城鎮封閉突破口。最初羅馬尼亞騎兵被伊爾2攻擊機打得人仰馬翻,只能退守城鎮內部。蘇軍和羅軍士兵在鎮子裡展開了逐屋作戰,雙方一直打到下午,直到羅馬尼亞第一裝甲趕來增援騎兵部隊,蘇軍才被迫撤退。
羅馬尼亞在穩住陣腳之後判斷敖德薩是一座孤城,圍攻最好的辦法就是斷水斷糧,於是將下一步的主攻目標定為城外的供水站。蘇軍也很清楚如果供水站失守,那麼城市距離失守也就不遠了。因此雙方在供水站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羅軍為了能夠趕走蘇軍,更是投入了兩個步兵團和第一坦克團,向位於供水站不遠的米哈伊洛夫卡鎮發動進攻。
然而羅軍剛剛發動進攻不久,就遭到了蘇軍猛烈的還擊。戰鬥持續到當天黃昏時分,羅軍戰鬥減員高達50%,第一裝甲團指揮官也在戰鬥中陣亡,裝甲團裝備的R35坦克和35T坦克幾乎全部報銷,只能返回羅馬尼亞休整。
羅馬尼亞軍在米哈伊洛夫卡鎮的表現可以用頑強來形容,羅軍士兵在坦克幾乎全部損失的情況下,愣是頂著蘇軍猛烈的火力衝進了蘇軍陣地,在搏鬥了十幾個小時以後竟然還將蘇軍趕出了陣地,佔領了小鎮,成功迫使蘇軍放棄供水站全線後退。曼斯坦因曾在回憶中說羅馬尼亞士兵作戰勇敢頑強,對物資生活要求很低。(簡而言之就是完美的炮灰)
儘管羅馬尼亞軍在外圍的戰鬥中,依靠龐大的人員傷亡,取得了絕對的優勢。但蘇軍也不打算就此作罷,黑海艦隊很快就運來了一批補充兵力,為蘇軍補足了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師,並在8月28日的戰鬥中重創了羅馬尼亞兩個步兵師。儘管如此,羅馬尼亞軍隊的兵力依舊是蘇軍的數倍,戰鬥局勢仍然不容樂觀。
安東內斯庫元帥意識到,港口是決定戰役成敗的關鍵,如果放任蘇軍繼續運送補給,那麼自己手頭這些人恐怕就要都填進去了。於是他命令炮兵和轟炸機立刻對敖德薩港口進行封鎖射擊,阻止黑海艦隊進入港口為城市提供補給,德國空軍也參加了對港口的封鎖行動。這一招確實非常有效,蘇軍的補給幾乎中斷,黑海艦隊只能在夜間依靠小型船運輸少量物資入港,現在的敖德薩徹底成了黑海上的一葉孤舟,淪陷只是時間問題。
此時蘇軍手頭的依舊只有4個步兵師,而羅軍則擁有17個師零2個旅。對於蘇軍來說還有一個致命問題,雖然火炮數量還有303門足夠支撐一段時間,但坦克已經僅剩2輛了,飛機也僅剩下19架,依靠如此稀少的技術兵器很難繼續守衛城市。如果無法透過海運得到足夠的技術兵器支援,那麼敖德薩將在短時間內陷落。
為此工人們組織起來利用拖拉機底盤,工廠撤離時留下的鋼材製造了臨時坦克。這些坦克大多裝備了7.62毫米機槍,個別坦克裝備了37毫米和45毫米炮。工人們還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坦克製造了簡易版複合裝甲,這種坦克的裝甲鋼分為兩層,中間填充膠合板和橡膠,使得坦克具有良好的防禦能力,羅馬尼亞使用的小口徑反坦克炮根本無法擊穿它們的正面,這就是著名的敖德薩坦克——“威懾者1號”。
但光依靠臨時坦克還不能阻止羅馬尼亞人的進攻,於是敖德薩防區司令索弗羅諾夫中將在9月22日發動了一次聯合反擊。黑海艦隊一支海軍步兵部隊將從羅馬尼亞軍的側翼登陸並在驅逐艦的掩護下發動猛攻,城中守軍出動2個步兵師對羅軍實施夾擊。這是索弗羅諾夫中將的拿手戰術,依託工事消耗敵人,而後使用突擊隊發動打擊,迫使敵人後退。
就在行動開始之前,蘇軍還在羅軍後方空降了一支特戰小隊,他們在羅軍後方到處活動製造恐慌,還襲擊了羅軍一個團指揮部,將團長打成重傷。驚慌失措的羅馬尼亞人以為蘇軍增援部隊到了,慌不擇路後退了足足6公里。直到10天以後安東內斯庫元帥才發現根本沒有什麼蘇軍援兵,他發誓要給蘇軍一些顏色瞧瞧,命令部隊發動一輪絕不手軟的攻勢。
此時蘇軍的狀況可以說很糟糕,反擊僅僅只換來了10天的平靜,偏偏這時防區司令索弗羅諾夫中將因收到獨生子陣亡的訊息,導致冠心病發作倒下了。將士們一連幾天都沒有見到德高望重的中將,心理都產生了狐疑。最後軍區幹部們只能投票決定由中將的徒弟彼得羅夫少將接替職務,這位彼得羅夫也就是後來的蘇軍防禦大師彼得羅夫大將,只不過這時他還沒來得及施展拳腳,就接到了來自斯大林的指令。
斯大林要求敖德薩濱海集團軍儘可能撤退到克里米亞,因為德軍已經越過皮里科普地岬對黑海艦隊母港塞瓦斯托波爾產生了嚴峻的威脅,於是部隊開始組織撤退並儘可能疏散平民和婦女兒童。為了能夠順利撤離,彼得羅夫還從部隊和民兵中招募了一批志願者,他們願意與敖德薩共存亡戰鬥到最後一刻,為撤離爭取儘可能多的時間。
10月16日,隨著最後一艘蘇軍軍艦駛離港口,斷後部隊也失去了火力支援,當天夜裡敖德薩淪陷。羅馬尼亞軍在這場長達73天的戰鬥中攻擊傷亡約8.1萬人,其中17729人陣亡,11471人失蹤。羅軍在進城之後為了洩憤展開了屠殺,未能來得及撤離的平民中有大約7萬人慘遭殺害。而羅馬尼亞事後倒打一耙,宣稱敖德薩屠殺是蘇軍在撤離前所為。
蘇軍方面在敖德薩保衛戰中共計傷亡約4.1萬人,其中約16578人陣亡。可以說雙方交換比差距還是蠻大的,如果羅馬尼亞軍隊沒有在第一時間封鎖港口,那麼戰役的勝負還不好說了。畢竟如果蘇軍擁有源源不斷的海上支援,消耗掉羅馬尼亞兩個集團軍還不是什麼難題。羅馬尼亞之所以能夠順利奪取敖德薩,其實主要還是德國空軍參加了對港口的封鎖行動。
儘管蘇軍在敖德薩保衛戰中並未取得勝利,但成功且及時的撤退也使得濱海集團軍保留了實力,併為蘇軍提供了寶貴的防禦戰經驗。敖德薩保衛戰中濱海集團軍使用的的環形防線和交替火力點配置,被列入了蘇軍防禦戰手冊。撤離到高加索的索弗羅諾夫中將還親自主持了作戰經驗交流工作,編輯撰寫了新兵訓練手冊,並根據不同保衛戰的經驗不斷升級更新蘇軍防禦手冊,為戰勝的德國法西斯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
人物簡介:
索弗羅諾夫,一戰俄軍尉官,按理說做到這個職位,只要能活到戰後那待遇肯定差不了。但他在戰鬥中和數千名負傷的弟兄一起被關押在敖德薩,他們沒有任何藥品和糧食,俄軍主管任其自生自滅。傷員們為了討活路,最終在索弗羅諾夫的指揮下越獄,並參加了接下來爆發的革命戰爭。論能力,索弗羅諾夫擅長依託堅固防禦工事打消耗戰,並使用突擊隊不斷襲擊敵人薄弱環節或重點目標,看,可以說戰術非常具有英國風格。
參考文獻:
《敖德薩的歷史1941-1944》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羅馬尼亞》
《敖德薩保衛戰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