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西部,豫陝交界,為舊時商於古道的分支路線,深山多藏古寺。
從盧氏縣城沿洛河向西,洛河北岸向北經潘河、木桐,北出靈寶朱陽,直通古陝州和陝西潼關。洛河南岸向西經過磨口、徐家灣、官坡直達陝西的洛南,通向古都長安。
據說潘河原叫“盤河”,以河為名。沿著峽谷向北,遠遠看見一大片竹林覆蓋在山腳下,清澈的小溪又繞著竹林靜靜流淌,泛著微微粼光,又有一條水泥路匍匐在河面上。當地人把這種橋叫做漫水橋。水流小的時候,從橋下流過,山洪暴發,水從橋面上漫過,可保橋面無虞。
橋的這一頭,有一個很小的標牌:乾明寺。而舉目望向橋的那一頭,路面通向竹林深處,一片翠綠遮擋住全部的視線。
很大的一片竹林沿河而生,縱深卻不大,把後邊的古寺隱藏起來剛剛好。
竹林的盡頭是一個小小的跌水,一股清泉從滿是苔蘚的石縫中奔湧而出,原本寂靜的竹林響起“嘩啦啦”的悅耳聲。
同行的友人已經亟不可待地上前一步,捧起泉水喝了一口。然後,洗了洗手,莫非進寺前要淨手嗎?
左拐,上去一個小坡,乾明寺妥妥地隱藏在竹林後邊,甚至不能漏出一片廟瓦來。
拾級而上,廟院還挺大,甚至給人有點空曠的感覺。院子中間是一個方方正正的放生池,池子中間又是一個小廟,供奉的應該是土地爺吧。
遊覽過山區很多大大小小的寺廟,大多就是幾個大殿,或前後或左右分佈,少有這麼精緻而且非常專業的放生池。這個放生池顯然不是新建的,至少有點年份了。
古《盧氏縣誌》記載:
乾明寺,在今潘河明太原府參軍權標曾施香火地。
至少說明乾明寺在明朝以前已經很有名,並且輻射到黃河北邊的山西太原府了。太原府的參軍只是中下層的軍官,但在縣誌裡明確記載,也彰顯其所“施香火”對於乾明寺的重要性。至少在乾明寺看來,應該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放生池裡有很多錦鯉,見到遊人,紛紛游過來,隨著遊人繞池而走。
提前不知道這裡有放生池,而且有這麼多錦鯉,如果能帶些魚食來就好了。
大殿和放生池中間偏左的地方,又有一個更小的水池,旁邊還有神獸護著。看著像水井,水卻從上流入,終究沒有看出個所以然來,也就不敢再妄加猜測。
寺院的西南角臺階下,有十多通石碑,依照年代順序由裡而外,排成幾排。最裡角的石碑,字跡剝落,已經很難逐字閱讀,隱約可以看出是清代的石碑,具體的年份不太容易辨識。其中一塊好像是乾隆時期的石碑,只剩下半截,能側身躲在一塊石碑的後面。
而《縣誌》所載,明代的石碑卻沒有發現一通。也許就在這碑林之中,只是殘破得看不出來吧!
出得乾明寺,走到大路上,才發現橋頭還有一個紅色的路標,明明白白地標註著這是當年紅二十五軍長征經過的路線,而竹林後邊的乾明寺曾經是紅七十四師的宿營地。
1934年12月7日,紅二十五軍長征從這裡經過,在龍駒寨驅散民團的騷擾後,直奔豫陝邊界,進入陝南並建立鄂豫陝革命根據地。1935年,主力部隊北上抗日,留在根據地的游擊隊組建紅七十四師,堅持在豫陝邊對敵作戰。其中河南盧氏境內的木桐、潘河、官坡、雙槐樹、瓦窯溝、五里川一帶都是鄂豫陝根據地的核心和游擊區。
隱藏在樹林深處的乾明寺就是當年紅七十四師的宿營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