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起去了一個早市看到鄰里彼此的攤位,想到了老家山口廟會,現在物資充足、物流發達、購物簡單,年輕人很少有人趕會了。可我小時候每年的四月初一、六月初一丶臘月初一、正月十六是山口村傳統的廟會,我們那兒十里八鄉農村人最大的盛會,也是我們小孩子最盼望的日子。
山口是鎮政府所在地,從前叫山口人民公社,一條東西向的公路穿山而過,山口公路南叫南山,路北宣務山東西二三里,海拔200米左右,這一帶是唐侯之故土、堯帝之封地。《十三州志》雲:“上有堯祠,俗稱宣務山,謂舜昔宣務焉”。那時的集市主要集中在公路,趕會是農人們購買生產資料和生活物品的重要場合,很多東西都要等趕會的時候去買。我們老家那一帶很多到廟,華北地區常見的土地廟、龍王廟及大小寺廟,宣務山頂上有太子讀書之地叫《書房樓》,更有北魏時刻迷魂洞,南山頂上東候村東有一巨大石棺叫做包公墓,山頂石頭上有人踩過的泥狀腳印據傳說那是柴王郭威走過的路,甚至有很多民間優美傳說……。
而每年四月初一山口大會,雖沒有明確記載起於何時,但據老輩人說,至少也有幾百年歷史了。
趕會是我們小時候農村人的集體盛會。那個年代農活大多需要钁刨鍁剜,效率低下,人們的時間金貴,再一個就是很多農民囊中羞澀,很早就計劃趕會買什麼?因為會上產品更多樣、人流更集中、活動更熱鬧。到了這一天,場礦企業會放假、本地學校也會停課,方圓幾十裡的人們都會放下手中的活計,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步行的、拉車的、推車的、騎車的,一窩蜂擠著去趕會。這一天記憶中的四月初一山口大會,提前半個月到20天都有人了,最早到的是善男信女,在北面宣務山跑功,唱著咿咿呀呀的曲,在我的小時候這是最好的天籟之音,記憶中我已經迷上了這種曲目甚至還會哼哼兩句。不知道本地60後以上人有沒有雷同我這種人的?當時北京的甚至天津的那些賣百貨的都在會上塔上洋布棚,甚至有河南的山東的貨郎。附近縣很多村莊的人也會來趕會。還有離山口比較近的一些村莊,近水樓臺,想盡地主之誼,大都會叫一些親戚來趕會;特別是山口村的人,會就在家門口,更有一種自豪感,往往讓孩子早早去請姥爺姥娘或者舅舅妗子,出門子的閨女也會被請來。更有那十里八鄉的剛定親的小青年,都會專門去請小物件來趕會,來了男方父母會給個百兒八十的“紅包”,買點心愛的物品,加深一下感情。
平時安靜的山口村到了趕會的這半月,一下就熱鬧起來了,那場面絕不亞於前段時間網上瘋傳的拉麵哥所在的集市。山口村聰明人也多,他們頭腦靈活,條件優越,很多人就在家門口支起小攤,賣個針頭線腦、冰糕氣球、糖葫蘆、大碗茶,甚至在涼開水裡放幾粒糖精自制汽水賣;或者把家裡的打氣管子拿到門口給車子打氣,還有的在家門口圍起一圈給人家看車子,一天也能掙個十塊八塊錢。不出家門就能掙錢,這是他們街門口的人的優勢,也是我們外村人所羨慕的。遠路去趕會的人想要到會上賣點啥東西的,可得早早去佔窩,去得晚了就擠不進去。那時沒有汽車,也很少有三輪車,趕會的人大多都是靠步行。有的人騎洋車子拉排子車,到了會上就得寄存在地頭或門口的臨時停車場,有專門看車的,收費5分錢。往東走的東西大路上,早被遠路來的百貨公司搭上了臨時賣貨的棚子,他們是遠道來的重要客商,所帶貨物多是外地的特產,常常被擠的水洩不通。臨近東西主幹道旁的空地上,也早已架起幾口八印大鐵鍋,那是賣本地涼粉、酸棗面水、炸果子、釘葫蘆糖丶好多跟著大人來趕會的娃娃走到這兒就拔不動腿了,不讓大人花幾毛錢解了饞,這會能讓你趕安生?主幹道上則多是老坐地戶,他們逢會都來,有自己固定的地方,賣糧食的、賣布的、賣肉蛋的、賣日用百貨的、賣青菜水果的,沒人敢爭他們的位置。只是會上人真多了,人擠的站都站不穩,沒人真停下來買東西,貨主們常常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乾著急。此刻,卻到處人聲鼎沸、人歡馬叫。那些平時難得見到的騾子牛馬、木頭大梁、大衣櫃、新式床、還有風箱、案板、八仙桌、太師椅、門窗,甚至蓋房子用的木樑、盛糧食用的甕,這些東西只有會上才有。有的兒子大了要分家、有的兒娶女嫁蓋新屋、有的生活改善要添置傢俱,都需要添置這些大件。還有的家裡要買牛買馬,就有那經紀人幫著砍價,他們和其他買賣人不一樣,要把手伸進對方的袖筒裡,擺出神秘兮兮的架式,悄悄地討價還價。當然那麼多趕會的人,很多都是來打問一下,並不真買,但還是有很多人會成交。這些大物件都值錢,利潤高,如能賣出一兩件,那貨主就沒白來趕這個會,那時老百姓手裡大都缺錢,到會上買東西的不多,真正需要添置農具、傢俱、日常用品的,往往在趕會時先要拉幾袋子糧食賣了才能買。賣糧食的區域就在大霍糧站附近,多是棒子、山藥幹、穀子這些雜糧,也值不了幾個錢。賣得出去就有了趕會的資本,賣不出去過會家裡就沒錢。擁擁擠擠的人群裡,最熱鬧的是小孩子,他們手裡大多有大人給的塊兒八毛的零錢,看看這個也想買,看看那個也想要。最實惠的是領物件趕會的小青年,他們都有父母給的百兒八十的紅包,不管買不買,到了貨攤前心裡有底氣。最無奈的是那些老年人,他們不捨得給自己多花一分錢,大多是來趕熱鬧會的。會上有平時趕集時少見的說書的、唱戲的、玩雜技的、說山東快板的,還有耍猴的、練武的、唱豫劇的,這邊圍一圈,那邊圍一圈。有錢的給個錢場,三分五分的就能看半天;沒錢的捧個人場,一分錢不掏也可看個自在,這些地方是老年人的最愛。也有的年輕人不買也不賣,也不看熱鬧,就是來專門看人的,碰到那年輕漂亮的小閨女小媳婦,能直眉瞪眼地跟人家看半天。也有的老漢提著幾根老鼠尾巴,專找那能說會啦自賣自誇的賣老鼠藥的,到跟前就誇他的藥好使,老鼠聞到就死,說著就使勁搖晃手裡的老鼠尾巴,以真憑實據幫著宣傳。碰見比他更能說的了,一高興,就白送幾包老鼠藥。
熱熱鬧鬧的大會上,也經常會有一些讓人瞧不起的人。他們東瞅瞅、西望望,小眼睛戴著大墨鏡,到處瞟來瞟去,專找那擁擠的人群,一不小心那手就伸進了別人腰包。這些人讓人痛恨,但每個會上都少不了,小小不嚴的即使抓住,也拿他們不好處置,多少年連警察都沒轍。但隨著微信支付寶這些高科技在農村的廣泛使用,只有短短的幾年工夫,這些人都銷聲匿跡了。
現在的山口會早已失去了買賣貨物特別是大件貨物的功能,說書唱戲的也少了,規模也比從前小得多。但每逢大會,周圍特別是老人們,還是會撂一天活,到會上溜溜逛逛,即使不買也不賣,也要去轉一圈。我知道,這些農村老漢雖不知啥是鄉愁,何是鄉情?但他們也想去會上找尋一下逝去的歲月,回味一下過往的日子,那日子,雖然很苦,他們卻覺得很甜。
邢臺高山2021.12.21冬至日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