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藥學部藥師劉靜
隨著夏季氣溫升高,體質較弱的人群如幼兒和老年人,尤其是獨居老人,要特別警惕中暑。除了環境溫度過高或溼度過大、發熱、過度肥胖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容易導致中暑外,某些藥物也可能是致病因素。藥物引起的中暑極易被人們忽視,患者被發現時多已處於昏迷狀態,非常危險。在常用藥物中,會促使人體中暑的主要有以下六類。
1.利尿劑類降壓藥。常見的為噻嗪類,如氫氯噻嗪等。由於夏季氣溫較高,人體血管擴張,服用利尿劑類降壓藥後,會導致有效迴圈血容量不足,降低心臟排血量,減少出汗,引起脫水和電解質失衡,從而引起乏力、倦怠、食慾不振、心慌等中暑症狀。
注意事項:用藥後,應根據需要及時補充水分。
2.含偽麻黃鹼的感冒藥。偽麻黃鹼的作用主要是收縮上呼吸道血管,對全身血管也有一定的收縮作用,會使人體排汗減少,不利於機體表面散熱,從而引起中暑。
注意事項:服用此類藥物時,應當注意避免在高溫環境下從事體力勞動。
3.解熱鎮痛藥。常見的包括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等。這些藥物在解熱鎮痛的同時,還會發汗,造成體內鉀的流失,出現四肢無力,嚴重的有可能讓人因脫水而中暑。
注意事項:服用這類藥物後要多喝水,多吃含鉀豐富的食物,如獼猴桃、香蕉、豆類製品等。一般來說,退燒藥一天最多服用4次,如果症狀沒有緩解應儘快就醫。
4.抗膽鹼藥。主要是M-膽鹼受體阻斷劑,如阿托品、顛茄等解痙藥物,常用於治療胃痙攣引起的胃痛。這類藥物會使乙醯膽鹼不能與受體結合,無法發揮促進腺體(包括汗腺)分泌的作用,因此抗膽鹼藥能抑制出汗、減少熱量釋放、破壞體溫調節,可直接導致高熱。
注意事項:服用此類藥物後,應當注意避免在高溫環境中勞作,避免在陽光下暴曬。
5.擬交感神經藥。臨床代表藥物有麻黃鹼、單胺氧化酶抑制劑等。這類藥物主要透過促進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釋放或阻止其重吸收,來啟用相應受體,從而收縮血管,減少面板血流,降低熱量散失;同時還能夠提高肌肉興奮性,加強肌肉收縮,導致產熱增加,使機體溫度升高。
注意事項:服用此類藥品後,要避免長期處於高溫環境中。
6.吩噻嗪類抗精神失常藥。常用的有氯丙嗪、奮乃靜、三氟拉嗪等。高溫環境下,這類藥會抑制下丘腦的代償效應,可引起高熱甚至中暑。
注意事項:夏季服用此類藥物後,要保持室內通風,以降低室溫。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