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咸寧日報
咸寧麻塘中醫醫院 主治醫師
夏日烈日炙烤,本是人體穿著最清涼的季節,但是有一部分人在這個季節還穿著長衣長褲,甚至戴護具,穿秋衣秋褲、羽絨服,自我感覺十分懼怕風冷,有的甚至描述“骨頭往外冒冷氣”“冷到骨頭裡面去了”,多數持續半年以上,甚至十數年。那麼,怕風怕冷是什麼病呢?
怕風怕冷,或者惡寒、畏冷在中醫臨床上被稱為“寒症”“虛冷症”等,有外寒、內寒兩種。外寒是指外界因素引起的寒冷,病機為寒邪外束,毛孔閉塞,陽氣不得外達。也有因天氣大寒,感寒較重。而內寒是指是由於人體內部器官生理調節功能衰退,以致人體陽氣虛弱,氣血不足,衛陽不固,不能溫煦肌肉。寒從內生,多在脾胃,由於腎中藏有真陽,為一身陽氣之本,故陽虛內寒證多與腎有關。中醫古典書籍《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寒收引,皆屬於腎”,就是這個道理。
寒證的發生,有多種內外因素造成,先天因素有:先天稟賦不足,早產、高齡育兒、孕婦在孕期體弱或過多食用寒冷食物,都可影響胎兒的體質,先天因素髮病較少,多可通過後期調養改善。後天因素有:1.幼年時期偏食、營養不足、用抗生素過多或大量服用清熱解毒的藥品,喝大量冰凍飲料、西瓜等,都可誘發陽虛體質。2.房室無節制,致使身體虧空,腎陽消耗過度。3.長期工作生活溼冷環境,或者從事冷鏈、水廠養殖等工作;以及長期騎摩托車等又未做好防護等人群者。4.大病久病之後,正氣虧損;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逐漸衰老,漸漸出現陰陽具衰。5.長期吹空調,失於鍛鍊,又嗜好肥甘厚味、冰凍冷飲者。後天因素髮病者日漸增多,與平素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寒證臨床除了怕風怕冷外,往往還伴有肢體疼痛腫脹、重著酸楚,脊背僵硬疼痛,完全無汗或經常自汗出,手腳冰涼,易腹痛腹瀉,消化不良,喜溫喜按,面色恍白,精神疲倦,嗜睡乏力,男子遺精,女子白帶清稀,尿頻。舌淡胖,脈沉無力。
那麼,怕風怕冷如何調理呢?
環境調攝:不要久居陰涼寒溼之地,從事特殊職業及經常騎摩托車者戴好護具,以免風寒之邪侵入經絡。適當曬太陽,利於調理虛症;不可久居空調房。避免熬夜,防止過度疲勞,起居有常。
精神調養:陽氣不足者常表現出情緒不佳,易於悲哀,故必須加強精神調養,要善於排解不良情緒,避免生悶氣,心寬體健,振作精神,去憂悲,防驚恐喜怒,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堅持運動:根據個人體質,適度的運動鍛鍊,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可調高人體抗病能力。有氧運動能讓身體氣血活絡,緩解肌肉疲勞,更可改善身體冰涼等常見的毛病。
飲食調理:避免經常食用肥甘厚味,忌吃各種冷飲、生冷瓜果;少飲涼茶。宜食性溫散寒、熱量高而營養豐富的食品,平時可多食韭菜、泥鰍、羊肉、栗子、海參等溫陽之品,避免偏食,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藥物調理:中醫裡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所以陽虛體質的小夥伴可要抓緊機會在這個最佳季節調理好自己的身體。陽虛體質時要溫補、緩補,同時也要注意養陰。也就是說調理陽虛要吃溫性並且藥力比較緩慢的補益性中藥,如冬蟲夏草,但同時也要吃一點滋陰的藥膳,比如山藥、枸杞等。其次,利用夏季人體陽氣最旺盛之際,採艾灸等治療手段啟用增強體內的陽氣,最大限度地以陽克寒,達到標本兼治、預防保健的作用。除了大家熟悉的“三伏天灸”外,還有督脈灸、隔姜(蒜)灸、中藥貼敷、泡腳等。此外,嚴重的患者,除了以上治療,可以進行中藥調理,透過藥物驅散內伏寒邪,溫煦陽氣,調節全身氣血,來達到維持體溫、保護人體、抵抗外邪入侵的作用。
責編:丁婉瑩
本文來自【咸寧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